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分析我国大城市公共交通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了大城市公交系统综合评价体系,并对选取的评价指标给出了相应的评价标准。然后采用模糊综合评价与层次分析方法集成的理论,建立结合层次分析法(AHP)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是基于政府、公交企业和出行者三方主体的综合评价体系,对大城市公交系统进行综合评价,为政府和公交决策部门提供依据。最后以郑州市为例,依据调查的公交线路的基础资料,运用已建立的模型进行实例验证,分析模型的正确性及评价方法的可行性,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基于乘客观点的公交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乘客角度出发,在分析公交出行影响因素及出行决策过程基础上,基于对公交有效性、出行时间和费用、舒适便利性、安全及风险舒适便利性等方面的研究,分别提出了公交站点、公交线路和公交系统的评价指标,建立了人性化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最后利用AHP法对该体系进行了综合评价。基于乘客观点的公交服务质量评价方法对于改善公交的服务质量、选择公交线网资源优化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快速公交系统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结合快速公交系统的自身特点,构建适合兰州市快速公交运营可行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各评价指标的等级划分标准;然后,确定评价兰州市快速公交运营可行性的方法,最后,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兰州市快速公交运营可行性进行具体的评价,并给出兰州市建立BRT系统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国内很多城市都在致力于发展快速公交系统(BRT),而正确认识BRT实施的综合效果是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建立了一个通用的公共交通系统综合效果分析模型,采用综合赋权法标定参数,并以大连市华北路公交走廊为案例,对四种公共交通系统(普通公交、BRT、地铁、轻轨)进行数值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BRT系统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交通服务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轨道交通。本文建立的分析模型可以全面有效地评价BRT系统的综合效果,为城市公共交通管理者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对构建石家庄快速公交系统提出初步方案,并在石家庄公共交通的基础上,构建系统、科学、客观的城市公交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几种常用的评价方法,运用灰色聚类法对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的服务水平进行全面、客观的综合评价,通过评价结果对比反映快速公交系统(BRT)服务质量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为客观合理地评价燃气公交运营的本质安全,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哈尔滨市某公司为例进行验证。采用层次分析法得出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的主观权重,采用离差最大化法得出各指标的客观权重,通过合成算法计算得出各指标的综合权重。这种主客观权重相结合的方法能够提高评价体系的可靠性,适用范围更广[1]。最后,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法对企业运营安全水平做出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建立的基于AHP-离差最大化法的评价指标体系较合理,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研究结果对发现燃气公交系统管理的薄弱环节、提高燃气公交系统安全性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快速公交系统及评价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分析快速公交系统特点的基础上,从单个快速公交系统的绩效评价、多个快速公交系统的比较评价、快速公交与其他公交方式的比较评价和不同时期快速公交系统的比较评价等4个角度分别建立了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快速公交系统的评价方法.最后讨论了发展快速公交系统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快速公交系统的设施投入水平、运营服务水平、综合效益水平入手,分别以相应的多项单因素为指标,从不同的方面对快速公交系统的性能和价值作出了描述,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快速公交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为快速公交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9.
基于综合集成赋权法的公交发车频率优化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交线路发车频率优化是公交运营调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提出一个公交线路发车频率优化模型,该模型以乘客和运营者总费用最小为目标,兼顾了乘客和运营者双方的利益,同时,为了确定乘客的费用和运营者的费用相对重要程度,采用了一种综合集成赋权法对二者进行权衡,通过大连市公交系统的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标定. 并开发一种启发式算法--SCE-UA算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 最后,以大连市23路、406路公交线路为例,对该模型和算法进行了测试. 结果显示,该模型可以有效地平衡运营者和乘客之间的利益,改进公交线路的运营效率,同时也表明SCE算法具有良好的收敛性能.  相似文献   

10.
公交线路资源配置与高峰客流协调发展是公交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对二者协调程度进行评价,通过对公交系统规划与运营的深入研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以公交车辆数、站点数、沿线客流强度为投入指标,以高峰客流量、高峰满载率适宜度为产出指标组成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二者之间协调评价模型.以哈尔滨市主城区86 条公交线路为评价单元,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的CCR模型,得到了每条线路的相对效率值,对每条线路进行协调度评价.结果表明,40 条处于强协调状态、34 条处于弱协调状态、9 条处于轻度失调状态、3 条处于严重失调状态,公交线路总体上处于弱协调状态.提出的评价方法在实际运营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为公交规划与运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