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轿车情报》2010,(5):231-231
作为全球第五大汽车厂商,现代起亚汽车凭借出色的车辆品质、贴心的售后服务不断提升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近日,在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汽车评级机构J.D.Power公布的“2010年消费者服务满意度调查”中,现代汽车以771分名列第9位,超过本田、丰田、日产等日系品牌,成为了亚洲品牌的第1位。  相似文献   

2.
根据J.D.Power2004日本汽车可靠性调研,丰田汽车公司在针对2000年、2001年、2002年购买汽车的消费者的可靠性调研中,均排名第一。这是在日本进行的首次长期汽车质量调研。  相似文献   

3.
《汽车导购》2007,(7):103
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汽车市场迅速扩大.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与之对应的是汽车AV市场也随之不断增长,消费者对汽车导航系统的认知和兴趣也在逐年提高。  相似文献   

4.
《轿车情报》2004,(1):124-125
当前的中国汽车市场对于汽车制造商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急剧增长的市场以及随着中国加入WTO使得中国汽车工业产生了引人注目的转变。愈演愈烈的竞争、车型的增加、产能过剩以及消费者期望值的转变只是改变汽车市场竞争态势的几个因素。对于理解这种转变的充分,客观,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有关汽车方面的投诉不断增多,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与此同时,中国汽车消费者争取与国外消费者享受同等待遇的呼声也愈来愈高:2004年3月12日,酝酿已久、一波三折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终于出台,受到了各个方面的欢迎:但是,真正实施好这个规定,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6.
《轿车情报》2004,(7):146-147
J.D.Power从2003年开始在中国展开汽车性能、运行和设计调研(APEAL),此项调研对中国消费者就其购买的新车最在意的方面进行了定义和研究。被调查对象为拥车时间2至6上月的新车购买者。  相似文献   

7.
汽车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伙伴,汽车的功能也从最初的代步工具,转变成集通信、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交通工具。J.D.Power & Associates调研显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为车内娱乐及通信系统埋单。  相似文献   

8.
《轿车情报》2003,(11):124-125
J.D.Power,作为全球汽车工业领域调查机构的权威,其调查结果独立、公正地反映了消费者对各品牌汽车质量、可靠性以及满意度方面的看法。近期,本刊编辑在上海同J.D.Power亚太区的代表进行了接触。并就在中国汽车市场进行调查等问题交换了意见与看法。本刊希望J.D.Power能够在中国逐渐推行其在世界各地普遍进行的各项市场调查。相信有了J.D.Power的调查结果作为参考,购车者们就能够在选择自己所满意的汽车时掌握更为有利的情报与依据。并且,这样的权威调查可以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今后,本利将定期向广大读者系统地介绍J.D.Power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各项调查业务,同时也会将适时发布其在国内的最新动向。本月,让我们先从J.D.Power的历史、经营理念、服务内容等说起。  相似文献   

9.
《汽车导购》2005,(3):21-23
2004年从第二季度开始,汽车市场开始出现逆转,由一季度41%的增长率不断下跌直至负增长。车价也由年初的加价购买到一轮又一轮的价格大战。尽管新车不断出现.降价声不绝于耳,但似乎并没有改变消费者持币待购的现象。而到了2005年,从各厂家的销售数字来看,又是形势一派大好。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有人把车市比作股市,车价涨涨跌跌,消费者到底该如何跟进呢?《汽车导购》编辑部就2004年.2005年汽车市场的分析.预测采访了几位汽车厂家的相关负责人。从对他们的采访中,读者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认识目前国内汽车市场的状况及2005年将会如何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国内汽车保有量的不断攀升,有关汽车方面的投诉也在不断增加。从三菱帕杰罗越野车刹车管漏油到奔驰MB100旅行车制动管和排气管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中国的汽车消费者争取与国外消费者享受同等待遇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为此,我国从2004年10月1日起  相似文献   

11.
Leox 《车时代》2011,(8):46-51
提到汽车的车型概念,也许会让人认为是老生常谈、因为即使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并不久,但是车型概念却是不断在创新,并且扰乱着消费者的认知。对于中国的汽车消费者来说,接受新概念将成为他们在汽车领域中最难攻克的难关之一。  相似文献   

12.
杨絮  冯欣 《世界汽车》2007,(1):12-13
2006年12月.对于中国自主品牌来说又迎来了新的挑战——安全,这是继油耗、配置、外观等不断创新后.消费者对自主品牌车辆提出的又一个新要求。C—NCAP对中国自主品牌车辆的安全检验.正是基于对消费者提供车辆安全性能准确信息,引导中国汽车企业更加重视对产品安全性的技术开发,以最终促进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奇瑞A520作为C-NCAP首款测试的自主品牌车型,它的结果令人期待。  相似文献   

13.
邝嘉 《当代汽车》2007,(12):52-57
斗转星移,寒来暑往,转眼又到了一年岁末.又到了应该总结和盘点的时候。2007年,对于中国车市来说,又是竞争激烈、精彩纷呈的一年。除继续保持着和2006年一样强劲的新车上市势头外,竞争的不断升级还使各种车型的价格越来越实惠。尽管燃油价格不断飞涨,明年燃油税即将出台,但人们的汽车消费热情目前来看还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有着较强竞争力的车型仍然取得了较好的销售成绩。2007年表现抢眼的国产轿车很多,多得我们无法一一罗列.我们只能挑选出其中的十款车型,通过它们的表现来和大家一起盘点2007年的中国车市,它们不仅是2007年中国车市最具代表性的主流车型,同时也是最受中国汽车消费者关注的热点车型——  相似文献   

14.
刘伟杰 《汽车情报》2004,(15):39-46
作为全球增长最快也是空间最大的中国汽车市场,汽车召回的管理一直是一个空白。汽车召回制度这个关系到汽车生产商、经销商和消费者切身利益的重要制度2004年选择在中国消费者维权日——“3.15”正式出台了。对于汽车制造厂如何正确理解召回制度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是需要每一个汽车人认真对待的问题。提出个人一些认识与看法以期望促进神龙公司早日完善企业的召回应对体系。  相似文献   

15.
唐洋 《时代汽车》2006,(8):41-42
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性权威汽车调研咨询机构把目光集中在中国。其中J.D.Powerand Associates公司(以下简称J.D Power)自2000年起进人中国,通过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合作,在行业内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由于该公司致力于向公众提供基于消费者意见的信息来源,并以独立、公正、客观反映消费者意见而成为世界知名信息服务品牌。因此世界著名汽车跨国集团都十分重视J.D Power的调查结果,同时J.D Power对中国汽车企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6.
《天津汽车》2009,(4):8-8
近期,伟世通在中国开展了1项汽车内饰精湛工艺综合调研。调研结果显示,中国消费者对内饰精湛工艺的鉴赏力正不断提高,在内饰偏好方面与欧美消费者区别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超过1亿辆,机动车驾驶人达到2.1亿人,且90%二次购车的消费者都不再选择首次购车时所选择的品牌。消费者品牌忠诚度遭遇严重危机。对汽车厂商来说,新的消费群体固然重要,但如何黏住已有消费者,让其再次选择自己的品牌已成为各大汽车厂商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一方面,通过不断满足已有客户群体的多元化需求来提升其对品牌的黏性和忠诚度,从而形成良好的品牌口碑;另一方面,通过企业与消费者的直效沟通。深度洞察消费者需求从而对汽车产品进行调整,以更加适应中国市场,达到更好的销售业绩。  相似文献   

18.
《汽车与配件》2006,(10):146-147
新上市车型受到中国新车购买者的青睐。 如今,中国的消费者可以在100多款车中进行选择,而2000年时可供选择的车型还只有12款左右。在这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汽车制造商正积极推出新型差异化产品,以吸引中国消费者的眼球。根据日前发布的J.D.Power Asia Pacific 2005年中国汽车性能、运行和设计调研SM(APEAL)报告,新推出车型的用户满意度高于现有车型。  相似文献   

19.
从2001年至今的十年里,中国汽车行业产销量增速是GDP的2.5倍,这无疑刺激了车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扩产增容;而中国汽车市场日趋成熟,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  相似文献   

20.
2004年是中国汽车产业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从年初的雄心勃勃到四月之后的持续阵痛,把整个2004年区隔为没有了四季的变迁.没有了花好月圆.也没有了皆大欢喜;尽管价格一下再下.车型翻陈出新。各种营销手段层出不穷。面对厂家似乎无穷无尽的橄榄枝,消费者却表现得犹如天外飞仙。岁末年初,汽车界所有人,都只能用无可奈何面对2004汽车市场的终局。唯—值得重视与总结的是,面对低迷的市场,汽车产业在营销战略、策略和战术层面上,作出了中国汽车历史上最大程度的创新,在经历了产品战略、渠道战略之后。品牌第一次成为了厂商最高决策者的制胜秘器,围绕品牌战略的制胜武器,圈绕品牌战略的整合营销传播让消费者感受到了消费市场的巨大的吸引力和诱惑力,同时也使消费者更加清晰市场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