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公路改扩建工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旧混凝土,对其进行破碎、筛分等处理后得到的再生集料与天然集料相比,物理性能差别不大,可应用于再生混凝土、路面基层、再生砖等领域。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效果,同时还有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2.
结合岳阳城市道路工程二灰混合料铺筑路面基层的实践,介绍二灰碎石作为路面基层材料的组成结构特点和路用性能,分析大颗粒单粒级集料与级配集料二灰碎石对路用性能的影响,指出级配集料二灰碎石能更好地满足路用性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基于环保与节约资源理念对废旧水泥混凝土再生集料在公路路面基层的应用进行研究,结合卡拉奇机场高速公路改扩建实例,对其施工工艺及其质量控制措施进行分析,详细研究该公路改扩建过程中的废旧水泥混凝土的再生利用,通过将废旧水泥混凝土再生集料应用于该工程路面基层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4.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干缩特性是其最重要的路用性能之一,关系着路面的使用寿命.文章通过试验研究了集料级配、水泥剂量、含水量、压实度等因素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干缩特性的影响,为其施工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钦北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提出一种下役钢筋混凝土破碎工艺,并基于再生集料各项技术指标检测,考虑不同应用场景设计再生混凝土配合比,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抗折强度试验确定再生集料合理搭配方案,同时提出再生集料全组分再利用方法。结果表明:破碎产出的再生集料鲁棒性较差,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规范最低标准;再生粗集料对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影响不大,对混凝土的抗折性能存在明显不利影响;再生粗集料可应用于换填材料、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和基层、低等级水泥混凝土路面。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乳化沥青稳定再生集料混合料对比试验,分析采用不同的乳化沥青剂量,以及采用掺加2%水泥和不掺水泥两种类型混合料对乳化沥青稳定再生集料的稳定度、流值、抗压强度、抗压回弹模量等性能指标的影响,为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材料再生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半刚性路面结构的主要承重层是稳定类粒料基层,此类基层强度高、刚度大,合理设置可以有效降低沥青面层的厚度.在施工中,稳定类粒料基层因骨料含量较大,若含水量控制不好、粗骨料分布不均都可能出现局部压实度"超百"现象."超百"的主要原因是粗集料离析后局部集中造成的,它不仅影响压实效果的准确评价,而且还对结构层的强度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磷石膏综合处置利用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意义,目前将磷石膏应用于公路工程是磷石膏固废消解的重要技术途径之一,但仍存在利用效率低,长期性能难以评价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以磷石膏替代全部集料的全掺水泥磷石膏路面基层方案,首先通过室内对比试验确定了混合料拌和时间、成型方法、养生条件和压实度标准等参数,系统提出了水泥磷石膏路面基层材料的组成设计方法;以7d无侧限抗压强度为指标进行配合比试验,提出了水泥磷石膏基层材料推荐配合比(92%磷石膏+8%水泥+0.4%添加剂);通过浸水、冻融循环和干缩试验,对全掺磷石膏基层的水稳定性和收缩特性进行了评价;最后通过全掺磷石膏基层足尺路面铺筑试验,验证了材料组成设计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利用旧路面基层获取铣刨料,添加新鲜骨料、结合料后进行再生混合料级配组成及配合比设计。利用二灰比、集料含量与28d劈裂强度关系方程,对配合比进行验证。着重阐述了混合料拌和工艺及连续式拌和设备成品料仓的改进。在拌和、摊铺、压实、养生等工艺上对再生混合料的施工提出控制要点及质量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为揭示不同因素对水泥混凝土路面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本文通过现场修筑试验路,重点就粗集料级配及路面施工工艺两个重要因素对路面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确定了粗集料级配及施工工艺对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的重要程度.研究表明:路面混凝土配合比中粗集料的级配掺配比例、含泥量及含石粉量是影响钻芯劈裂强度的主要因素,而施...  相似文献   

11.
沥青稳定碎石基层在我国沥青路面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路用性能的优劣对路面使用寿命影响很大。文章通过浸水马歇尔试验和冻融劈裂试验,对不同级配大粒径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的水稳定性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与浸水马歇尔试验相比,冻融劈裂试验更能体现不同级配混合料水稳定性的差异,并能较好地模拟混合料水损坏过程,是评价大粒径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水稳定性的优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南宁-梧州二级公路路面大修改造工程为依托,介绍了旧混凝土路面碎石化沥青加铺层的技术特性及作用机理,阐述了Superpave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设计方法,并根据沥青混合料分形级配理论,探讨了粗集料用量对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了26.5 mm1、9 mm的粗集料用量的AC-20沥青混合料具有较好的高温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祥周至龙邦二级公路路面大修工程为例,介绍采用旧路油面层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进行再生利用的大修施工方案,从细粒式沥青混凝土上面层、沥青碎石再生料下面层(AM-16)、沥青碎石封油层、水泥稳定碎石再生基层等方面阐述了路面各结构层施工技术要求和质量控制要点。  相似文献   

14.
底面层是沥青路面结构层中承上启下的重要层位,文章结合六宜路沥青路面施工实例,以骨架密实型为目标对底面层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进行了优化设计分析,并通过室内试验与施工质量检测,验证了生产配合比优化后的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与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5.
高粘度硬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高粘度硬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室内试验对高粘度硬沥青(AH-30)、重交通沥青(AH-70)和SBS改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进行全面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高粘度硬沥青具有粘稠度大、针入度小的基本特点,其混合料具有高强度、高模量、优异的高温稳定性、水稳性及抗疲劳性能,可应用于南方湿热地区沥青路面的中下面层,从而大大提高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6.
公路路面冷再生翻新技术充分利用旧路破拆材料,处理和避免了旧路破拆垃圾,也一定程度节省了新料的投入,符合节能环保公路建设理念。但旧料冷再生利用,必须以新路面基本技术性能得到充分保证为前提。本文基于JTGD50-2017规范,参考国内公路沥青路面的毁损病害多发状态与冷再生复合料的基本性能功效,对公路沥青复合料冷再生新路面开展结构设计分析研究,探讨了三种路面厚度设计方案,提出了一个新的沥青复合料冷再生新路面的结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7.
微表处在我国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方面是一种新工艺、新技术。文章以广东惠河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微表处在沥青路面车辙处治方面的施工实践,介绍微表处配合比的试验经验及施工的主要技术要点,供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18.
废弃水泥混凝土板基层试验室成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泥混凝土道路改建时形成的废弃混凝土块的有效利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对废弃混凝土再生集料的加工和性质的检测,采用水泥做结合料,在试验室利用不同成型方法成型半刚性基层,检验其力学性能,得出振动压实成型方法更适用废弃混凝土再生集料基层的结论。同时也证明了,采用水泥做结合料进行稳定的废弃混凝土再生集料基层能够满足现行规范高等级公路基层的指标要求,是废弃混凝土再生利用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Traffic noise emission has long been a pervasive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problem, especially in the metropolitan cities with large-scale traffic network and high population density. Low noise road surface (LNRS) has been actively developed and applied as an effective measure to maintain the quieter environment of mobility service system. However, when LNRS is applied for noise abate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coustic performance and degradation of pavement has not been fully understood yet. To this end, this study aims to model the acoustic longevity of asphalt pavement as a function of the thickness, binder content, maximum aggregate size, and air void content of the pavement surface, as well as vehicle speed based on the long-term tyre-road noise data collected from 270 asphalt pavement sections in Hong Kong. Two machine learning techniques, namely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ANN) and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SVM), were employed and compared. It was found that both ANN and SVM could successfully model the pavement acoustic performance with acceptable model performance metrics. A case study showed that the ANN model was more aligned with the aging mechanisms of porous road surface, but the SVM model showed better training performance. The predicted acoustic deterioration rates of the porous surface case varied from −0.1 to 0.28 dB(A)/month rather than keeping a constant linear increasing trend, depending on pavement ageing periods and vehicle speed levels. The two-dimension sensitivity analysis (2D-SA) revealed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pavement age and vehicle speed in controlling the acoustic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