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类“大路货”将受到控制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国发[2006]11号)的有关部署,国家发改委编制的《汽车工业结构调整意见》于2006年12月发布。作为2004年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配套政策,《意见》对抑制专用汽车产能过剩、加快其结构调整做出了如下表述:“专  相似文献   

2.
近日,经过近一年的酝酿,《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汽车工业结构调整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终于在国家发改委的官方网站上公布了。这份文件是2006年3月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的一个具体落实的文件。2006年,我国汽车行业被认定为产能过剩的行业,在行业内引起了不小的争论。  相似文献   

3.
《汽车情报》2007,(1):5-8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经委(经贸委):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国发[2006]11号)的有关部署,现将汽车工业应对产能过剩、加快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4.
日前,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首次将汽车业纳入“过热产业”的“黑名单”之列,确认了我国汽车产能过剩现象。  相似文献   

5.
一、行业政策 1.发改委"放松"汽车产能调控主抓结构调整 经历了两年的产能过剩调控之后,发改委首次表标2008年的工作重点将放在提高汽车行业运行质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国内的汽车产业仍然布局比较分散,一些技术水平和国际上先进汽车生产制造企业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不断提高企业增长质量,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应该是发改委2008年汽车产业主要工作.  相似文献   

6.
2006年1—6月,国家发改委网站分4次公示了拟发布的35家新增汽车生产企业名单,其中,专用汽车企业高达33家,而2005全年比2004年才增加20家。于是有人疑问:这是个偶然现象,还是一个新的信号?如果以后照此速度发展下去,与2005年底以来国家加快推进汽车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和政策岂不有了冲突?  相似文献   

7.
2007年6月29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发出《关于促进运输类专用汽车结构调整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办产业[2007]1536号).《通知》说,此举在于:促进产品结构调整,推进车辆产品技术进步,加强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关于汽车工业结构调整意见的通知》(发改工业[2006]2882号)精神,抑制专用汽车产能过剩.这或许能够回应业界对2006年初至2007年4月间,约有120家专用汽车企业获得《公告》资格,与抑制专用汽车产能过剩相互矛盾的疑问.  相似文献   

8.
2006年我国汽车产业在自主品牌轿车和经济型轿车的强力拉动下,总体形势明显好于2005年。预计2007年及其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都将保持对汽车的旺盛需求。可是,产能过剩,成本上升,出口秩序混乱等现实问题依然困扰着整个汽车产业,可以说2007年中国车市是忧喜交加。在这种局面的影响下,2007年中国车市将呈现十大发展趋势:一、产业整合重组提速近期,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汽车工业结构调整意见的通知》。《通知》明确指出中国汽车工业产能过剩,要求加快结构调整,这将对未来5~10年中国汽车业  相似文献   

9.
2005年11月29日—12月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推动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了这一问题,明确了调整原则,并于2005年12月7日颁布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日前在有关场合表示:目前,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铜冶炼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水泥、电力、煤炭、纺织行业也潜在着产能过剩问题。其中,汽车行业产能已经过剩200万辆,在建能力220万辆,正在酝酿和筹划的新上能力达800万辆。这些行业在总量过剩的同时,企业组织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  相似文献   

10.
编者的话     
<正>短短数十年来,中国汽车业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之快都为世人所震惊。这也吸引了许多海外投资者纷纷来华寻找商机。但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过程中,产能问题一直是个分歧很大,各执一词的问题。在最近几年,不少行业存在的产能过剩矛盾已为各相关部门所重视,其中商务部还特意将产能过剩问题和走出去战略问题进行了课题招标。明年开始实行的"十二五"规划正是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本期东方时评《我国汽车产能问题上的科学发展观研究》为产能矛盾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议。  相似文献   

11.
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都释放出同一个信号:今年要推动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的调整,要作为国家宏观调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汽车产业终究被列入了“产能过剩”的行业。日前国家发改委举行的宏观经济形势介绍会上,该委产业政策司一位副司长明确表示,对我国汽车产业产能过剩问题的解决,已经有了调控的基本思路和意见,正进入调研阶段,汽车产业调整的相关细则将在不久后发布。但是,关于汽车产能“过剩”的问题,从国家有关部门释放信息,到国家准备实施调控。其间,汽车产能是否“过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从汽车产能是否过剩、汽车产业集中度是否相对偏低、汽车产业是否具备了由"大"变"强"的基础、区域资源分割阻碍汽车产业发展的程度四个问题入手,对"十一五"末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进行甄别。在此基础上,提出"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总体目标的内在要求、自主品牌建设对汽车产业发展要求和行业结构调整对汽车产业发展的要求。最后,从产业定位取向和产业职能取向两个方面提出"十二五"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取向。  相似文献   

13.
2005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都释放出同一个信号:2006年里推动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的调整,要作为国家宏观调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2004年,被有些人称为“躲过一劫”的我国汽车产业,在2006年终究被列入“产能过剩”的行业。日前国家发改委举行的宏观经济形势介绍会上,该委产业政策司一位副司长明确表示,对我国汽车产业产能过剩问题的解决,他们已经有了调控的基本思路和意见,正进入调研阶段,汽车产业调整的相关细则将在不久后发布。  相似文献   

14.
跨国汽车企业的正向思维 虽然"产能过剩"叫的"震天价响",但为什么跨国汽车公司却绝不"移情别恋",毅然欣然地在中国大规模投资.其实,这些公司并不含糊.他们都把近期目标瞄准在"十二五"末2015年市场需求3000~3500万辆,甚至更大的规模之上.如果按2012~2015年汽车市场的平均增长率为20%,那么这个规模就将达到4150万辆的水平,这是全球绝无仅有的.  相似文献   

15.
产能过剩是一个老话题。议论最甚的时候莫过于2006年。当时有人估算在2005年全国汽车产销570万辆的基础上,产能过剩高达1000万辆。这笔帐的算法是假定当时产能已经过剩200万辆,在建的有220万辆,报批的有800万辆。按那时预测2010年市场规模  相似文献   

16.
我国汽车产能过剩问题及控制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明生 《上海汽车》2006,(5):19-20,24
汽车行业是否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再次引起关注。认为汽车行业产能过剩应该进行结构调整的有之;认为汽车生产设施建设周期较长,储备富余产能是正常的亦有之。本文将通过有关数据分析,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2021年以来,云南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快推动存量项目改造提升,把产能置换作为淘汰落后、压减过剩、控制增量、调优存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措施抓实抓细抓深,逐步构建起淘汰落后与发展先进的良性互动机制,部分行业已呈现向高效低碳转型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2006年12月底,由国家发改委编制的《汽车工业结构调整意见》(发改工业[2006]2882号)面世.作为2004年发布的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配套政策,该《意见》(之前曾有两三个名称)可谓是酝酿已久.2005年底以来,关于我国汽车产业存在投资过热、产能过剩的说法上升到了较高层次,所以《意见》的最终出台,也算是大家的意料之中,并期盼这一政策能为推动汽车行业的健康与和谐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运输车辆》2013,(22):25-25
日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提出总体部署和要求。为做好贯彻落实,并指导各地及各行业做好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工作,2013年11月4日.作为牵头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北京召开电视电话会。就《指导意见》相关内容进行解读,并对重点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和安排。  相似文献   

20.
<正>市场"消化"不良,车价"官降"跌跌不休、商家优惠促销风生水起,可车市增速依然回落,库存跃上警戒线。如何缓解汽车产能过剩?限制国内投资、输出产业产能和挑战财税政策应多管齐下,共同发力。"汽车企业乃至行业的谋划,不能因刚性需求而任性扩张扩产。我国汽车产能过剩的问题又重新被提起。上汽、东风、一汽、长安、北汽、广汽、华晨、长城、奇瑞和江淮十家大企业(集团),2014年汽车合计销量为2107.66万辆,占全行业汽车销量的90%。再加上比亚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