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了客运专线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挂篮悬臂浇筑法施工监控工作.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计算出本桥在恒载作用下的累积位移、活载位移、预拱度及各阶段的梁体应力,通过误差分析和施工状态预测对计算模型进行修正,以此来保证成桥后桥面线形、合龙段两侧悬臂端高程的相对偏差不大于规定值.确保施工过程中结构的可靠度和安全性,保证桥梁成桥线形及受力状态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全站仪测量监控支架现浇连续梁转体的原理和方法,结合集包增建第二双线工程霸王河1号特大桥支架现浇连续梁转体实例,验证了本桥梁测量和监控方法的正确性及有效性,确保支架现浇连续梁转体达到了设计要求的合理成桥状态。  相似文献   

3.
在既有线施工过程中,为保证既有线运营安全,减少对其运营干扰和增加施工效率及施工速度,大跨连续梁施工采用支架旁位现浇、下滑道牵引体系和墩顶转体相结合的施工方法。新建京雄铁路固安特大桥(72+128+72) m连续梁是全路首例创新采用"下滑道墩顶转体"技术,且是高速铁路最大跨度墩顶转体连续梁,结合该转体施工的成功经验,简述连续梁墩顶转体结构、下滑道牵引体系在施工转体过程中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今后类似跨既有线桥梁转体施工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4.
转体球铰安装是转体梁施工的基础工作,也是转体梁的核心。结合兰州—中川机场线跨铁路连续梁转体工程,分别介绍下承台、上承台施工工艺流程及施工方法,并严格按照计算要求和设计规范执行,以期为同类桥梁转体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共安大桥主桥上跨昌九城际、京九铁路,采用(70+125+70)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对桥位和桥型确定、桥梁结构设计和计算参数选取,以及转体施工方案进行介绍。采用有限元软件桥梁博士对桥梁结构进行纵向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结构强度、应力、位移等均满足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  相似文献   

6.
结合一座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刚构组合梁桥,介绍了大跨径连续梁—刚构组合梁桥施工控制的全过程及施工控制方法。通过采取合理的计算方法和理论分析确定了桥梁在施工过程中的变形和应力,并与现场实测值进行了比较,为提高桥梁施工质量和安全提供了科学保证。  相似文献   

7.
连续梁转体施工在城市轨道交通中比较少见,无锡地铁1号线跨越沪宁高速公路,采用50m+80m+50m连续梁转体施工方案,较好地解决了桥梁施工对沪宁高速公路的影响。文章重点介绍连续梁转体施工的设计和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8.
桥梁平转施工是目前跨越既有线路连续梁桥采用的常用施工方法之一。根据转体位置,桥梁平转可分为墩底转体和墩顶转体两种技术,但是在高墩连续梁桥转体施工中,这两种施工技术的应用具有一定局限性。大树村龙川江三线大桥是世界上首次采用墩中同步转体方式施工的跨越既有成昆铁路的一座连续梁桥,本文以该桥转体施工实践为背景,介绍了墩中转体施工中的关键技术,主要阐述了墩中转体系统设计与构造及用于墩中转体的新型托架结构、墩中转体的施工工艺流程及关键技术、施工工艺的控制要点,对今后类似桥梁的建设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王心顺 《铁道勘察》2011,37(4):74-78
以武广客运专线陈村特大桥为工程背景,介绍了桥梁施工监控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影响成桥线形及结构内力的主要因素,对分节段施工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成桥过程进行分析计算,控制施工,修正偏差,以确保施工中结构的可靠和安全性,保证成桥后结构的线形和受力状态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0.
以集包第二双线霸王河特大桥小半径单线连续梁转体工程实践为背景,介绍了设计与施工中关键技术,主要阐述了合龙段钢壳设计与施工技术、曲线桥梁转体钢球铰设置横向预偏心技术和曲线连续梁转体关键控制技术,对今后类似桥梁的建设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随着技术装备和施工工艺的不断进步,大跨度桥梁水平转体施工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大跨连续梁(刚构)水平转体施工应用尤为突出。本文首先叙述了水平转体方法适应的桥梁结构类型及连续箱梁转体特有的施工技术;然后结合曲线连续箱梁跨高速公路施工实践,提炼了曲线箱梁转体施工从交通疏解组织、转动碰撞检验、转体规划及施工组织等主要准备工作和施工工艺流程;对研究形成的称重和配重、试转及演练、精测配牵引、精调与就位等转体施工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最后简述了曲线箱梁转体实施过程和效果,并为类似转体施工提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与常规的墩底转体法相比,墩顶转体法减轻转体质量,降低球铰制造、运输及安装的难度和转体重心高度,减小承台尺寸,缩短基坑敞口时间,提高跨线施工的安全性,是铁路连续梁桥转体施工新的发展方向;结合转体系统布置于墩顶的特点,对支撑体系进行优化,并采用钢管混凝土转台,减少转体机构尺寸,同时增加施工操作空间;在转台设计中引入夹层钢板,通过抽取夹层钢板,将转体球铰转换为防落梁挡块,实现转体施工结构设计的永临结合;提出桥梁墩顶转体、永久支座安装、结构体系转换等全套的施工工艺,可供后续工程参考。永临结合的墩顶转体法施工铁路连续梁,丰富了我国转体桥梁的设计和建造技术,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3.
以新建连镇铁路重点工程淮扬联络线左线特大桥(68+128+68)m连续梁为例,对曲线半径为700 m的单线大跨度有砟轨道转体连续弯梁的适用背景、结构形式、防护措施、转台工艺、受力特点并结合转体施工方法进行详细设计与研究,通过建立Midas有限元模型、理论计算分析并结合实践经验对设计结果进行论证。结果表明:桥梁上部结构及下部转体结构尺寸设计合理;可通过在桥墩横桥向设置预偏心的方式有效解决小半径连续弯梁曲线梁面外不平衡问题;结合转体施工时梁体弯、剪、扭最大受力状态的力学分析,采取有效的施工控制应对措施,可确保桥梁转体施工的安全实施。  相似文献   

14.
以(48+4×80+48)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为例,采用PRBP桥梁结构分析软件,对其施工过程进行仿真分析,从体系转换顺序对桥梁结构内力及桥梁线形影响的角度,对多跨连续梁悬臂施工不同的体系转换顺序方案所产生的内力、位移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体系转换顺序对形成连续梁体系的结构应力和位移影响不大,但对于施工阶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广珠城际轨道某大跨度连续梁桥为例,在确定仿真计算参数以及考虑诸多相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着重考虑荷载因素进行仿真计算,得到各控制截面的控制点预拱度值,从而确定桥梁结构施工过程中每个阶段的理想变形状态;以此为依据来控制施工过程中每个阶段的结构行为,以确保施工中结构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保证成桥后桥梁线形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6.
结合太中银铁路古城子跨石中高速公路特大桥,介绍了钢管混凝土系杆拱连续梁桥的施工技术及监控技术,保证了桥梁施工质量与安全,对同类型桥梁施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铁路大跨度连续梁跨越繁忙既有干线铁路施工,受既有线运营影响,工期紧,安全风险大,技术含量高。针对新建南广铁路独屋特大桥大跨度连续梁转体18.1°跨越既有黎湛铁路施工,介绍了连续梁转体系统的转动结构、牵引装置,平行既有线对称的2个T形结构主墩连续梁的上下承台、球铰安装、墩身及连续梁及实施转体的施工。采用全站仪控制转体球铰安装精度、试转体、转体精调等关键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桥梁施工水平的提高,连续梁转体施工在跨越既有铁路桥梁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如何降低和减小施工对既有线路的行车安全及设备运行造成的影响,是转体施工的核心。本文以新建郑万铁路(河南段)北汝河特大桥跨孟平铁路转体梁施工为背景,就转体的球铰设计与安装、正式转体前的试转、转体就位及精调、中跨合龙等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和分析,特别针对中跨合龙段在面对空间受限、天窗点时间紧张等多种不利因素限制下施工技术进行研究和思考,对转体施工进一步完善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为以后同类桥梁的施工和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伴随公共交通建设力度的进一步提升,交叉线路变得越来越频繁。在跨越既有铁路开展桥梁工程建设时,为不影响铁路线路的正常运营,大多选用桥梁转体施工方案。为保障转体桥梁施工的安全,亟需系统梳理和总结桥梁转体施工抗倾覆难点及现有抗倾覆关键技术。通过调研国内外平转型转体桥工程实例及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与研究,分别从桥梁结构不平衡因素、转体结构所受外荷载影响及转体桥梁的施工工艺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现有跨线转体桥梁施工技术抗倾覆难点,结合当前最新研究成果及较为先进的施工工法,总结专家学者提出的桥梁转体施工抗倾覆关键技术。最后对桥梁转体施工抗倾覆新技术进行展望,提出基于北斗技术下桥梁转体姿态实时动态监测技术与基于机器学习算法下,对转体桥梁的动态位移及结构损伤快速且精确识别的构思,为平转型桥梁转体施工抗倾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研究思路,对平转型桥梁转体工程建设抗倾覆具有一定参考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跨武广特大桥是武咸城际铁路上跨武广客运专线一座特大桥,主跨采用(48 +80 +48)m连续梁结构,该梁采用先悬臂浇注,后转体的施工方法.本文从梁体构造、梁体施工方法、转体施工等方面对本桥连续梁进行介绍.研究结论:上跨繁忙既有线铁路施工,转体施工可谓一种较好方法选择,该方法经济实用、安全可靠、减少上跨桥梁施工对既有线的影响,降低风险,并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为转体连续梁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一实例,为今后同类型桥,特别是上跨客运专线的桥梁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