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雷 《铁道建筑技术》2021,(3):108-111,135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下多层暗挖地铁车站采用钢管柱结构,施工中不仅要保证施工进度、质量和安全,又要严格控制车站周边重要建筑物的安全。本文依托某暗挖地铁车站钢管柱施工,阐述了钢管柱制作与拼装、钢管柱放线定位、钢管柱吊装、钢管柱定位及钢管柱周边细砂回填等工艺流程,并设计了钢管柱吊装的简易门架,利用软件模拟检算了简易门架的承载力及安全性。通过工程实践表明,简易门架安全可靠,施工效率高,在钢管柱吊装中具有很强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2.
南京地铁新街口站中间桩柱测量定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南京地铁新街口站工程实例,系统总结了采用盖挖逆筑法施工的地铁车站中间桩柱定位测量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钢管柱定位器与网控测量技术,成功地解决了钢管柱精确定位的难题。  相似文献   

3.
地铁车站多位于城市繁华地带,受环境所限大多不具备明挖施工条件,新型洞桩法暗挖车站采用单层导洞内机械成桩的施工方法,替代传统的人工挖孔桩安装钢管柱的施工方法,本技术研究在导洞内机械成孔灌注桩内插入钢管柱一次浇筑成型的施工方法,引入了地面钻孔桩内液压插入钢管柱机械,在导洞内进行钢管柱垂直度调整控制技术,省去钢护筒安装及拆除工序,解决人工安装定位器误差大及施工效率低问题,在工程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好效果;基于本技术对液压插入机进行改装,集下钢筋笼、下钢管柱、定位及钢管柱垂直度调整于一体的钢管柱安装机已在北京市后续洞桩法车站中投入使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立交桥与地铁车站共站位条件下地铁车站在施工全过程中的力学特性,探索站桥施工顺序对地铁车站结构变形及受力的影响。通过拟设标准工程案例,借助有限元软件建立较为精细的三维模型,明确不同施工顺序下车站结构力学特性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先桥后站施工车站楼板竖向位移在每一跨内均表现为梁柱支座大跨中小,整体呈弓形的变化趋势,而先站后桥施工车站楼板位移表现为不同规律;先站后桥施工引起车站顶板及中板竖向位移较先桥后站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且中板增幅较顶板增幅大。站桥施工顺序对车站楼板横向弯矩影响较大,最大达到92.15%,发生在顶板侧墙处;纵向弯矩最大差异为55.05%,发生在顶板位置。先桥后站施工钢管柱水平位移及柱端弯矩大于钢筋混凝土柱,而先站后桥施工表现恰好相反。两种施工顺序下钢管柱与钢筋混凝土柱的轴力相差不大,最大的差异发生在钢管柱位置,仅为8.53%。  相似文献   

5.
北京地铁10号线劲松站PBA工法钢管柱安装施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钢管柱是"浅埋暗挖洞桩逆做法"施工车站中联拱结构最主要承栽与传力结构,以北京地铁10号线劲松站为例,系统介绍三联拱结构暗挖地铁车站钢管柱安装施工方法及工艺要点。  相似文献   

6.
钢管柱是地铁框架结构车站的主要承载构件,其施工质量的好坏将对整个结构受力状态产生巨大影响。文章详细介绍了天安门车站钢管柱制作、安装以及管内混凝土的灌注。  相似文献   

7.
盖挖逆作法作为地铁暗挖结构的主要施工工法之一,具有施工适应性强、环境影响小、支撑体系刚度大等优点,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北京地铁16号线达官营站是与既有7号线达官营站的换乘车站,其盖挖逆作法换乘厅基坑局部开挖深度达到35 m,具有开挖深度大、穿越地质条件复杂、邻近敏感建筑物等特点。结合工程施工案例,对围护结构、HPE法插入钢管柱、钢管柱与梁板节点连接,结构特殊部位施工等方面内容进行介绍,形成了一套盖挖逆作法深基坑施工技术,以期为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结合武汉地铁中南路站钢管柱施工实践,详细论述了HPE液压垂直插入机施作钢管柱施工技术的工艺原理、工艺流程、操作要点和质量控制要求。检测数据证明,该技术先进可靠,能保证质量,突破了传统钢柱安装人工定位存在的安全不能保障、施工工序复杂、工期比较长、成本较高等诸多难题,并使中南路车站施工工期提前了5个月,打破了工期制约的瓶颈。  相似文献   

9.
新的钢管柱施工工法较传统的钢管桩施工工法具有精度高、成本低、施工周期短的优点。为保证天津市文化中心地下交通枢纽的施工质量,经过对其施工流程、施工方案和关键节点控制的介绍与论证,首次在地铁车站应用该工法,取得良好的效果,为在其他类似工程中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结合南京地铁3、9号线的南京站站结构设计和工程实施情况,介绍了该站的工程概况、地质条件、施工方法、支护结构和主体结构设计。重点对钢管混凝土柱梁节点、防水设计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和论述,对钢管柱定位安装方法、逆作施工工序、施工过程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1.
钢管柱安装作为暗挖车站中受力转换最为重要的工序,其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以北京地铁6号线西延工程苹果园南路车站为背景,研究在小导洞有限空间内钢管柱安装、精确定位的施工方法。探究了钢管柱分节长度、预埋吊钩的设计,优化了钢管柱吊装固定方案,减少了吊装设备本身的空间,使钢管柱吊装作业空间最大化,加快了安装效率。对钢管柱精确校核,采用混凝土固定上下桩口、柱身周边空隙填充砂砾的技术措施,防止钢管柱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出现位移,有效保证了钢管柱的垂直度。通过本工程钢管柱的成功应用,证明了该综合技术安全稳妥、安装精度高,有效保证了钢管柱的施工质量,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以北京地铁10号线劲松站为例介绍采用洞桩法开挖地铁车站的顶纵梁施工技术。顶纵梁是PBA工法施工浅埋暗挖地铁车站的关键结构,它与主体围护桩顶冠梁共同支撑车站上部结构,并将荷载传递给主体围护桩及钢管柱。顶纵梁施工中做好模板支架设计、防水层施作、施工缝处理、预埋件安装、混凝土灌注以及填充注浆每道工序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成都地铁五号线廖家湾车站为高架三层侧式车站,采用桥-建组合结构体系。运梁车通过车站时,车站主体结构要承受梁段以及车辆自重荷载作用,为了保证安全对车站主体结构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车站主体纵梁与牛腿处的剪应力、拉应力大于容许值,采用钢管柱支撑对车站主体纵梁与牛腿处加固后结构受力满足使用要求。在运梁过站期间对加固后车站主体纵梁与钢管柱支撑进行应力监测,车站主体纵梁上缘压应力最大值为4. 12 MPa,下缘拉应力最大值为1. 61 MPa,钢管柱支撑压应力最大值为15. 2 MPa,应力值均处于设计范围内。车站主体纵梁与钢管柱支撑的应力实测值与模拟计算值吻合较好,验证了钢管柱支撑加固方案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繁华城区大型地铁换乘车站修建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州地铁一、二号线换乘车站-公园前站全长450.9m,最大宽度33.8m,二号线底板深22m,换乘节点处以五跨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顶板覆土厚2m,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杂填土、冲积层、残积层、下伏白垩系上统红色碎屑岩。分为四个区段分别采用了明挖放坡开挖,盖挖半逆筑法、盖挖逆筑法、明挖横撑支护开挖等四种施工方法,围护结构分别采用了人工挖孔桩、锚索和地下连续墙等。重点叙述了工程的技术难点;换乘节点的力学分析;梁(板)柱节点抗剪性能静载、动力和疲劳模型试验;钢管柱准确就位、水平梁板与钢管柱联接以及监控量测及信息反馈等关键技术。通过现场监测对比分析了四种施工方法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提出了施工方法的优选次序,对后续工程具有指导意义。该项目2000年获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相似文献   

15.
针对装配叠合整体式地下车站在国内应用少、无法大范围推广的问题,以无锡S1线南门站为例,对装配叠合整体式地下车站建筑一体化、构件和节点受力、抗震性能、防水等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建筑一体化研究可实现结构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内装系统的多系统整合,促进装配式地下车站的质量提升;车站板、墙、梁及柱等构件采用叠合结构形式能满足施工和使用阶段受力要求;装配叠合整体式地下车站叠合结构型式能满足中震、大震的抗震性能要求;混凝土结构自防水、外包防水及节点细部防水研究能满足地下车站防水设计和使用要求。该装配叠合整体式地下车站关键技术,可为装配式技术在地下车站建设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深圳地铁2、11号线与广深港客运专线福田车站节点深南大道上立交桥钢箱梁的吊装施工方案,在已施工完毕的地下车站上通过吊车对立交桥进行了钢梁吊装施工。利用数值计算方法,对此吊装过程进行了计算分析,核算了主体结构不利位置的内力和变形,得到在主体结构上进行重载吊装对主体结构的影响结果,确保工程安全。  相似文献   

17.
主要阐述了地铁车站盖挖法施工中竖向支撑体系的方案选择,从盖挖竖向支撑体系的可行性方案入手,分别将永久钢管柱支撑体系、临时钢管柱支撑体系、临时混凝土支撑体系等相关的经济、工期匹配及施工工艺难易度进行对比分析。这可为一二级阶地卵石土地层采用盖挖法施工车站合理选择竖向支撑体系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介绍盖挖逆作车站的做法以及地下四层盖挖逆作车站结构设计需重点研究的抗浮、侧墙顶拉弯应力控制、钢管柱受力控制、钢管柱施工误差控制、中间桩与边桩差异沉降控制等5个关键问题,并结合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大东门站地下4层盖挖逆作车站设计实例进行研究,得出采用板墙隼槽连接、AM桩、HPE液压垂直插入钢管柱工法等措施可以很好解决上述5个问题,相关研究结果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地铁换乘节点后建车站的施工不同于一般的车站施工,在考虑后建车站稳定性的同时,更应该保证既有车站结构、运行轨道的稳定与安全。以厦门地铁1号线、4号线T型换乘节点基坑工程为背景,对换乘节点沉降进行监测,分析换乘节点处基坑开挖的各个阶段对先建站点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节点的沉降与基坑施工过程直接相关,故应选择合理的开挖和支撑方式,做好前期降水工作,及时封底以减少对换乘节点沉降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详述了天津站交通枢纽地下连续墙施工及中间桩柱施工技术。首先论述了地下连续墙施工过程中垂直度、精度控制的方法和地下连续墙槽壁塌孔,接头止水控制技术。针对钢筋笼难以入槽,接头箱难以起拔及混凝土夹泥等施工难题提出了应对措施。其次介绍了在中间桩柱施工中钢管柱安装定位技术,钢管柱底高程的测设技术,定位器的桩心测设及柱体调整就位控制测量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