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多点进出城市地下道路结构形式复杂且位于城市人员密集区,机动车在行驶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CO、NO<i>x等)不仅将对隧道内驾驶人员的健康产生影响,同时还会给隧道洞口附近民众的居住环境及健康带来影响。为此,以机动车流排放污染物CO浓度分布规律为重点研究对象,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并联风路理论,并结合上海和长沙4条隧道现场实测以及1∶8缩尺模型试验研究方法,开展了关于多点进出城市地下道路交通风以及机动车流排放污染物扩散特性的研究;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交通风条件下多点进出城市地下道路机动车流排放污染物CO浓度分布特性预测模型构建方法,包括交通风速Vr、对流传质系数hm和扩散特征系数K等关键参数的确定方法;长沙市营盘路湘江隧道实测结果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交通风以及污染物浓度预测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的误差评估值IA分别为0.992和0.916。当已知隧道结构特征和交通特征时,利用该计算模型即可预测评估多点进出城市地下道路内沿机动车行驶方向各断面的平均交通风速、机动车流排放污染物CO平均浓度;同时可定量评价各分(合)流匝道对主隧道CO浓度分布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可为多点进出城市地下道路科学选址及其通风系统优化设计与节能运行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总结基于网络的大规模城市应急疏散中的交通分配疏散模型与解决方法.大规模城市应急疏散研究大多采用交通分配的方法.城市疏散过程中的拥堵产生原因分析、旅行时间计算、疏散流在网络中的演化、疏散方案的选择与优化等,多采用交通分配模型进行描述.本文主要在宏观层面,针对疏散研究中采用的一般分配模型和分配方法进行总结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人口也越来越多,城市发展与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机动车保有量也迅猛增长,交通出行更加困难,堵车成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顽疾,而交通问题又引发了诸如震动、噪声、污染等次生问题,这些问题在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更加凸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一些城市开始进行地下道路的建设,地下道路能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相对于地铁,地下道路具有施工难度低,工艺相对简单,造价低的特点,而且地下道路设置灵活,即可设置单一的地下立交,也可设置较长的过境通道或地下直径线.对多点进出的地下道路设计特点的研究,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多模式疏散规划旨在兼顾低行动力人群和其他人群不同的疏散需求特征,对公共交通和个体交通相结合的多种疏散方式进行综合分析与优化.但是,国际上对多模式疏散的研究缺乏对公共交通的支持.针对我国低行动力人群比重高、应急疏散资源紧张等国情,提出应急疏散中的"公共交通导向"构想,建立了公共交通导向的多模式疏散规划理论框架,在疏散需求建模预测基础上,实施疏散小区划分、公交集结点选址、疏散网络设计等规划流程,构造分层集约化网络,探讨公共交通导向的应急交通组织策略和应急疏散网络优化模型等关键方法.结合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交通组织工作进行应用,在未采取强制行政措施的前提下,75.4%的市民认为日常出行基本未受影响.   相似文献   

5.
针对如何提高城市地下道路的运营效率,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城市交通等问题,通过对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地下交通联系通道设计过程的归纳总结,提出了城市地下道路交通诱导系统的研究思路,并以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地下交通联系通道为实例,阐述了交通诱导系统在地下道路中的实际应用。通过对区域路网以及地下道路与周边道路衔接方案的研究,确定合理的交通组织方案,并以此为基础,结合交通标线、交通标志,进行交通诱导设计。  相似文献   

6.
深圳市前海地下道路是国内首条多点进出的城市地下道路,沿线出入口匝道较多,间距较小,交通组织较复杂。文中针对该地下道路下行(南向北)方向主路与辅路间的复杂交织区提出两种交通组织方式,并进行交通仿真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调整出入口的布设方式,避免车流在主路内多次交织,能保证主路车辆行驶的安全性;拓宽辅路车道数,匝道在辅路完成交织,之后再进出主路,可使匝道至主路的车速变化更平顺,提升出入口的通行效率。  相似文献   

7.
深圳市前海地下道路是国内首条多点进出的城市地下道路,地处深圳前海自贸区,交通组织较复杂,现有设计方案中入口匝道变速车道和渐变段总长度仅有70 m左右,汇入长度不足,容易引发交通事故。通过微观交通流仿真,分析深圳前海地下道路入口匝道合流区的安全性。结论是:地下道路入口匝道合流区采用主线在物理鼻端前变换车道的交通组织方式更能提高效率和安全性;地下道路入口匝道合流区内的主线车道三变二路段采用较长的渐变段距离更能提高交通流的安全性及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8.
城市地下道路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类型越来越多,不同规模、类型的地下道路具有不同的功能特征,其规划设计标准、交通组织以及关键指标选择需要针对每种类型具体考虑。为解决当前城市地下道路分类的不足,系统地从不同角度提出城市地下道路分类,旨在为未来城市地下道路工程技术标准的完善以及为不同类型地下道路的规划设计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苏州中心滨湖公园地下停车库为例,在方案设计阶段引入微观仿真分析技术,通过对城市CBD地区周边停车库外部条件进行多方案仿真模拟分析,实现对不同思路下道路工程设计方案的优选,为城市CBD地区畅行交通、节能交通、环保交通提供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拓展,特大、超大城市核心区交通需求旺盛,核心区路网结构性缺陷等导致交通需求与道路供给的客观矛盾.通过分析城市核心区内涵,研判城市核心区用地开发特征及典型交通问题,提出城市核心区地下道路规划策略.以成都市高新南区益州大道地下道路规划设计为案例,制定了城市核心区地下道路规划设计方案,可为特大、超大城市核心区...  相似文献   

11.
城市地下交通系统构建是解决现今城市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该文针对这一课题,探讨了城市地下交通系统的组成及其对改善城市空间的重要作用。结合重庆市解放碑CBD交通现状评价分析与城市发展规划定位等因素,提出解放碑CBD地下交通系统方案——地下车行道路网络、地下快速人行系统。该方案对改善解放碑CBD现状交通和城市环境、提升该区域的经济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可作为其它城市发展城市核心区地下道路系统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公路》2017,(7)
本文分析比较了三种地铁疏散标志系统,对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区间的疏散方案进行研究,并研究了智能应急照明及疏散指示标志系统具体实现的相关技术,提出合理、可靠的系统设置方案。  相似文献   

13.
修建城市地下道路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方法中极其有效的一种措施,但是由于城市地下道路的规划建设往往滞后于城市的地面建设,导致地下道路匝道出入口的位置选择十分困难,改造建设成本高昂,并且压缩了有限的地面道路资源,给地面交通带来不便。为此,研究了目前城市地下道路匝道出入口设置现状,并对比埃文·马斯克的"电梯式"地下道路匝道出入口,提出一种新型地下道路匝道出入口设置方案——城市地下道路智能控制潮汐匝道。该方案可以根据交通流监控数据智能控制城市地下道路匝道出入口的开闭。通过对该方案的智能控制管理系统、推荐设计参数、升降坡道安全性验证、成本计算以及通行效率进行可行性分析,证明城市地下道路智能控制潮汐匝道出入口具有成本低、位置选择灵活、匝道通行效率高、安全性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城市应急疏散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9·11事件以来,许多国家都在研究如何采取有效的疏散和撤离措施将人们撤离出危险区域,将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降到最小,并且建立应急指挥体系以及处置突发事件的交通组织预案。假设路网类型呈方格网状城市发生突发事件,在此情形下搭建了OREMS应急交通疏散平台,对让行规则、信号控制、单行方式3种交通组织疏散方式下的疏散效率进行了对比与分析,给应急部门提供适合的交通疏散方法,以减少各种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15.
当前城市地下道路建设越来越多,在城市交通体系中承担着重要作用,然而在水淹、火灾等紧急情况下,因未及时管控地下道路车辆而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问题也时有发生,地下道路的运行安全面临挑战。通过对地下道路入口控制方法、总体方案、设备要求等开展研究,提出地下道路关闭多级预警、建立物理拦截需求和安全高效的控制系统等建议。通过文献、需求调研、技术比选验证,提出了包含物理控制设施、车道信号灯、交通感知设施、信息发布设施、声光警示设施的地下道路入口智能控制系统、控制流程及其主要的技术要求等方案,并结合广州南沙横沥岛尖地下环路的实例开展了方案设计和工程应用。研究提出的地下道路入口智能控制系统可以提升紧急工况下地下道路入口的交通控制效率,提升地下道路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为了应对突发事件对交通运营造成的影响,必须建立突发事件的交通疏散预案.以苏通大桥为例,根据应急疏散的特点,分析了应急路径选择环节中的各种影响因素,选取平均疏散距离、路网基础设施建设、疏散路网的服务水平、疏散平均等待时间4大因素作为影响应急路径选择的决策属性,应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分配.根据在最短时间内疏散的流量最大的目标,建立数学模型,运用Lingo分析运算,得到了路径选择方案.该研究可帮助应急调度中心提供科学的车辆线路调度决策,从而提高应急救援工作的响应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为适应城市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建设了城市地下空间和地下道路,地下道路的类型也越来越多。结合广州市的几个工程设计实例,从城市地下道路的功能定位、设计目标、建设条件、交通需求及平纵要素等方面对其总体设计进行分析和探索。  相似文献   

18.
城市地下道路适应城市交通立体化、集约化、生态化的发展方向,成为区域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建设过程中,受地下空间复杂性、控制因素多样性的影响,其总体方案设计是一个多目标决策的过程.以武汉谌家矶大道地下道路总体方案设计为例,分析了地下道路建设的控制因素,并从隧道工法分析、横断面方案比选、纵断面方案设计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地...  相似文献   

19.
浅析城市地下道路设计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就城市地下道路的开发利用,即城市隧道、地下立交、地铁、地下街、地下车库等设施的建设,结合天津站和天津西站综合交通枢纽改造、泰达CBD地下交通空间工程及天津市区的其它地下道路的设计实例,对城市地下道路的设计特点和难点进行探讨,以期最大限度发挥地下道路的交通功能。  相似文献   

20.
济南市顺河高架南延长线玉函路地下道路地处城市核心区,是济南市快速路路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玉函路地下道路的总体设计介绍中,首先阐述了工程复杂的设计条件,然后对项目总体平面线位方案、地下道路断面及施工工艺进行了多方案分析比选,对地下道路南北洞口节点方案及地下道路附属工程解决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结论为:地下道路采用箱涵+双连拱+超小净距隧道组合布设的结构形式,在玉函路下方穿越;设计、施工一体化,采用明挖+暗挖组合施工工艺,有效克服了施工交通组织困难、地质条件复杂、地下管网密集等诸多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