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组合梁桥有效翼缘宽度国内外规范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进行钢-混凝土组合梁设计分析时,考虑到剪力滞效应的影响,常采用翼缘有效宽度的概念计算组合结构的应力和变形。就国内外不同规范对翼缘有效宽度的规定进行了比较,指出了制订翼缘有效宽度所考虑的基本因素,阐明了我国规范和其他规范的差别,并指出我国规范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
大跨度独塔斜拉桥施工控制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斜拉桥的施工特点和反馈控制方法,采用平面杆系结构模型,分析了宜宾中坝金沙江不对称独塔斜拉桥的施工过程,并对结构设计参数进行了有效识别,对温度影响进行了分析,从而对桥梁的线形和索力实施了有效的双控。  相似文献   

3.
建立基于有效磁链的永磁同步牵引电机模型,提出基于有效磁链概念的非奇异终端滑模观测器和精确转矩闭环控制方法。首先,在α-β坐标系中构建龙贝格-滑模自适应滑模观测器,准确估计出定子电阻和q轴电感并作为有效磁链滑模观测器的输入;其次,在α-β坐标系中构建有效磁链非奇异终端滑模观测器,并基于滑模等值控制方法实现了有效磁链观测,进而实现转矩的实时估算,以此和转矩给定值构成精确转矩闭环控制,从而提高轨道交通驱动系统的转矩控制精度,改善了轨道交通控制系统的性能。该方法不仅适用于表贴式永磁同步电机,而且适用于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仿真结果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铁路燃油配送系统自2007年元月份在我段开始试用,系统软件和现场设备均得到了有效验证,基本满足了机务段燃油收、发、管、用各个环节的需求,为燃油管理和现场作业实现智能化、自动化提供了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客运专线到发线有效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提出客运专线到发线有效长理论分析及计算、缩短到发线有效长的措施及带来的影响等,对减小到发线有效长度,进而节省站场建设工程投资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研究方法:本文首先确立了到发线有效长计算原则及应综合考虑的因素,其次对到发线有效长构成理论和列车安全防护距离构成进行详细分析,并选取合适的计算参数计算出到发线有效长,最后对缩短到发线有效长的措施及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论:客运专线到发线有效长与车辆性能、列控模式、车载设备性能和站坪坡度有较大关系。经过理论计算,到发线有效长可在目前国内颁布规定的长度上进一步缩短。  相似文献   

6.
从优化车辆结构设计和提高铁路运输汽车车辆的有效长度、有效宽度、净空高度、适载范围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以提高车辆适栽性能和运输能力.  相似文献   

7.
地铁构架的疲劳失效在焊接接头的焊趾和焊根处均有可能发生,因此需要一种有效的疲劳评估方法来全面地分析转向架的疲劳可靠性。针对该问题,基于有效缺口应力法建立了某地铁转向架构架整体有限元模型,以及电机吊座翼板与横梁连接部位焊接接头的局部网格细化有限元模型,得到了焊接接头焊趾和焊根处的有效缺口应力分布。根据Miner损伤理论和对应的S-N曲线计算得到有效缺口应力法与名义应力法的累积损伤。结果表明,接头焊根处更易发生疲劳失效。此外,有效缺口应力法比名义应力法更加安全。为进一步研究不同载荷对损伤的影响,通过对比各载荷的累积损伤结果发现:对于有效缺口应力,损伤占比较大的5种载荷分别是扭转载荷、电机横向载荷、电机垂向振动载荷、电机驱动载荷、齿轮箱垂向振动载荷,其中扭转载荷占比最大,达30%~60%。文章验证了有效缺口应力法在地铁车辆构架疲劳评价中的安全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西安铁路局全面推广无线调车机车信号和监控(STP)系统,实现了调车作业的动态监控和安全防护,有效控制了调车作业安全风险。在总结西安铁路局STP系统建设、使用情况的基础上,为全路推广STP系统建设、控制调车安全风险提供一套有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在编制日间卸车计划中,有效卸空车的推算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技术工作。通过设计资源共享的接口,实现了编制卸车计划原始数据的实时采集和网络化传输,建立了判断次日管内有效卸空车的数学模型,实现了卸车计划的计算机编制。  相似文献   

10.
以有效应变为疲劳损伤参量,利用哑铃状橡胶试样的疲劳测试数据,建立了橡胶材料的疲劳寿命预测模型。以某型拉杆球铰为疲劳寿命预测研究对象,分别对考虑和未考虑硫化冷却效应的疲劳工况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并计算出对应的有效应变幅值。利用所建立的疲劳寿命预测模型对拉杆球铰的疲劳寿命进行了分析预测,并与疲劳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在考虑硫化冷却效应的基础上,以有效应变为损伤参量的疲劳寿命预测模型能够有效预测出球铰类橡胶元件的疲劳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