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为进一步提高模型加载和使用效率,有效解决当前设备基座生产设计中常用的单一分辨率建模方式存在的建模时间长、建模周期滞后和维护周期长等问题,依托厂所协同环境,针对各类型设备基座,基于3DE平台对设备基座多分辨率建模技术进行研究。通过该技术得到设计时间轴贯穿全周期,包含设计阶段和颗粒度等多个维度,满足不同应用需求的基座模型,并辅以科学合理的模型关键信息要素定义和轻量化设计,实现分阶段减小模型占用容量,缩短设备基座设计周期,提升其总体设计能力、生产效率和创新水平,为类似多分辨率建模工程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舱口围分段的结构建模和出图方式进行总结,为提升效率和质量以及减少工时投入,提出了简化舱口围分段建模、出图的思路。并论证了将舱口围分段作为标准件进行设计建模和生产制作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结合船舶管支架生产设计建模的特点,从设计需求、建模方法和技术实现等角度出发,梳理并提出一套完整的管支架柔性建模设计实现方法。通过开发,得到管支架柔性设计的可视化交互设计模块。通过实船应用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不仅能提高管支架设计的智能化程度,而且有利于控制支架的建模质量,提升设计效率和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4.
对企业级信息平台建模技术进行了回顾,基于现代造船企业设计制作流程,对造船全过程的资源需求进行分析,提出了面向生产设计和生产计划的资源信息集成模型,构建了现代造船企业的资源管理信息框架,为船舶企业有效利用资源提供了参考模型。  相似文献   

5.
船体三维设计软件的使用,使设计人员可利用计算机实现模拟造船,直接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错误和问题,以便提高设计精度,减少差错。该文以沪东中华造船有限公司开发的EFSHD软件为平台,以8000t江海直达货轮为例进行船体三维建模设计。介绍了船体某分段的平面板架和曲面板架的建模方法,重点分析了船体曲面板架创建功能的多样性、快速性,提出了船体板架三维建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建模中掌握的一些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可使整个建模过程流畅自如,并可供造船厂在生产中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6.
针对国内船舶管路系统详细设计与生产设计分离导致的设计数据源不统一、人工信息转换效率低、模型与原理校对困难和设计更改难一致等问题,提出基于三维体验平台(3DExperiencePlatform,3DEXP)逻辑到物理(Logical to Physical, L2P)关联设计技术的解决方案。L2P关联设计技术紧密联系逻辑对象和物理对象,是对船舶管路系统设计模式的创新。分析现有设计模式下各种问题产生的原因,研究L2P关联设计的设计流程、设计准备、原理图设绘和三维建模等内容,打通原理图与三维建模关联设计的技术路线,创建原理图与三维模型之间的关联,实现快速三维建模、智能模型校对、设计更改一致和单一数据源。应用测试结果表明,采用管路系统L2P关联设计技术能有效提高管路系统设计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7.
数字化造船生产设计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数字化造船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船舶先进制造技术在船舶设计、制造规范应用,针对基于数字化的生产设计体系的不断完善,文章分析了船舶设计管理体制基本方式和内容,结合数字化造船生产设计的特点和现代管理理论,提出数字化生产设计过程管理的要点和方法,建立了基本的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8.
管路分析在液压(或气动)传动系统设计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不但有助于液压系统中各元件的布置设计,还可以对管路中的压力分布和脉动进行分析,从而为减少液压系统中的振动、冲击和噪声。多领域统一建模技术为复杂管路的机、电、液、控耦合系统建模与分析提供了新方法,也为管路分析与设计提出了新挑战。本文首先对基于Modelica语言的多领域统一建模技术进行简述,重点综述了基于Modelica语言的多领域统一建模技术在管路分析中的应用概况,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管路分析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航道信息采集和数据建模有助于船舶的导航,传统的电子海图在航道建模时采用二维建模方式,在建模和应用性上表现较差,使用者的用户体验也不好。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结合信息融合技术和DEM建模技术,针对船舶多信息源的航道探测信息,设计了一种航道探测数据建模与信息处理系统,有助于改善船舶电子海图的模型精度,使船舶工作人员获取三维立体的航道数据。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传统电气系统三维设计与CATIA3DE三维协同设计的区别,介绍了采用CATIA3DE平台进行电气系统建模的工作流程,提出了电缆托架、水密接插件等电气舾装件的结构化命名方式,研究了大型工程项目电气系统三维协同设计方法,并通过实例建模的方式验证了该方法的快速性及高效性。  相似文献   

11.
针对国内不同船厂对斜梯不同的生产要求标准,斜梯的建模过程中受设计者的经验和知识的限制,提出了将知识工程应用于斜梯快速生成的设计方法。该方法通过融合知识工程技术和TRIBON提供的Vitesse二次开发工具,建立参数化模型数据,在设计中实现快速检索斜梯相关知识,并将其应用于设计斜梯新型样式,更新斜梯设计知识库,进而提高斜梯的建模效率及设计准确度。  相似文献   

12.
产品的参数化设计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针对梯子平台三维建模过程中存在的设计周期长问题,设计了一套参数化模板,实现了参数化和批量化建模,提高了建模效率和准确率;以钢格栅模板为例,阐述了基于Inventor iLogic的三维参数化建模技术。  相似文献   

13.
绞吸挖泥船作为疏浚行业的一种挖泥利器,其绞刀对挖泥船的挖泥能力影响巨大。目前设计绞刀时多以手动方式进行主体建模,其刀臂、大环和轮毂作为绞刀的主体结构,建模中存在参数较多、建模繁琐、精度不高的问题。为了缩短建模周期、提高建模精度,提出了一种参数化绞刀主体建模方法,并采用C#编程语言对SolidWorks进行二次开发,通过调用内置的API接口实现了绞刀主体三维模型的参数化、自动化生成。结合面向对象编程理念,开发了基于SolidWorks平台的绞刀主体建模软件,实现绞刀参数建模和绞刀性能计算的融合,提供了绞刀标准化、参数化创建方式。研究成果可为绞刀主体的性能优化提供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14.
摘 要:精益船舶生产计划是船厂组织精益生产活动的直接依据,其系统开发与应用有迫切需求。由于精益船舶生产计划管理流程复杂,传统的结构化设计方法难以完成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本文介绍应用UML技术进行复杂的船舶生产计划系统分析与设计。首先,分析精益船舶生产计划的特征,提炼系统的功能需求;然后,结合精益船舶生产计划管理的业务流程,划分系统功能模块并理清系统工作流;最后,对系统进行静态建模和动态建模,完成整个系统的设计。  相似文献   

15.
浅谈船体完整性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船舶的生产设计中,船体结构建模不但作为每条船舶正式启动的第一环节,而且船体模型还将作为机电专业和舾装专业的载体,为其提供工作平台。为了更好地完成船体建模的工作,船体建模的完整性问题尤为重要。船体建模的完整性主要包括结构完整性建模、精度完整性建模和装配完整性建模等三大方面。船体完整性建模要求所有船体构件的基本信息、焊接信息、精度信息完整地输入到系统中,完成的模型中必须包含各种生产制造所需要的产品信息以及建造过程中需要的工艺信息等。完整性建模是现代造船的基本条件,设计人员还需要关注现代造船的装配流程及焊接工艺等等,紧跟时代步伐,这样设计的模型不仅完整而且符合最新工艺要求。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学的发展,船舶运动仿真系统也趋于复杂化,以往的建模与仿真手段难以满足智能船舶数字化的发展需要,利用多源异构建模协同仿真技术与数字孪生技术能够解决复杂系统仿真困难的问题。本文剖析当下国内外多源异构建模协同仿真技术和数字孪生技术,设计多源异构建模方法和协同仿真系统,提出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船舶运动仿真设计框架和关键技术,为船舶运动的数字化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不规则铁舾装件模型的分析和概括,提出以特征码串描述具体模型的方法,从而形成标准程序,进行快速建模,并以栏杆扶手的快速建模技术为例,阐述了以标准化设计为基础的铁舾装件快速建模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利用近景摄影和实物测量相结合方式获取目标物体数据,使用3DMax建模技术对实物目标进行三维建模,做好贴图、纹理和灯光后,构建具有高度真实感的三维模型;然后利用Virtools虚拟现实开发平台,设计了船舶电动锚机训练与故障诊断仿真系统,最后实现了虚拟操作与训练。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NAPA软件结构设计模块(NAPA STEEL)所建立整船结构模型的新型船舶工艺设计建模思路。以W公司目前正在设计建造的中国最大的16000TEU超大型集装箱船为例,对两种设计建模方法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实际应用的验证,该方法可以极大提高船舶设计阶段船体模型的建立速度,提高设计效率。也确实可以为后期生产设计和现场生产施工提供基础和指导,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成熟使船舶数字化设计成为可能,不仅提高了船舶设计的质量,还极大地缩短了船舶的生产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3D数字化设计技术是一种基于3D软件、互联网的新技术,在机械结构的三维建模与仿真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本文结合3D数字化设计软件Solidworks,构建了船舶3D设计与仿真平台,并分析了船舶数字化设计的三维建模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