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郝娟 《摩托车技术》2006,(10):118-121
摩托车国际标准和相关认证法规作为摩托车市场重要的“游戏规则”,在市场中被赋予了“生杀予夺”的大权,顺应规则则畅通无阻,悖离规则就只有等待“出局”的命运。随着我国摩托车向出口型产业发展的趋势日见端倪,学习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只有尽快与国际标准和认证法规接轨,才能在国际终端市场脱颖而出。2006年9月7—9日,“摩托车ISO国际标准研讨会”和“摩托车认证法规及相关技术研讨会”在天津举行。研讨会在各摩托车企业苦于无从应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市场之际召开,犹如一场“及时雨”,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为国内摩托车企业提供了有关国际先进标准和认证法规及相关技术的第一手资料。研讨会密切联系当前国内外摩托车行业现状,围绕摩托车ISO国际标准和国内外摩托车认证法规和相关技术,内容前瞻,针对性强,对我国的摩托车行业颇具启发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当今摩托车市场,产品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价格战”成为企业间竞争的主要手段。这不但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而且影响了行业健康发展,造成摩托车行业整体技术水平落后,总是在低档次、低层次徘徊不前。在这种情况下,摩托车企业只有走“差异化”  相似文献   

3.
行情图解     
《摩托车技术》2011,(2):26-27
2010年,我国摩托车行业经受了不小的考验,全行业还没有完全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又迎来了国Ⅲ排放标准的实施,行业发展表现出短期波动,但出口形势总体稳定。  相似文献   

4.
信息广角     
《摩托车信息》2004,(4):58-60
据中国汽车协会专家预测,到2005年,我国摩托车年需求量将在1200万~1300万辆之间,而国际摩托车市场也将有较大的需求空间。根据这种形势,重庆市政府近日制定了摩托车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继续做大做强摩托车产业,到2010年,重庆摩托车行业的5家骨干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摩托车行业,“嘉陵”可谓家喻户晓。它是中国摩托车第一品牌,中国摩托车行业第一块“全国驰名商标”,号称“中国摩托车之王”。然而,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在当前短缺经济已经结束、买方市场完全形成和激烈的摩托车市场竞争的形势下,嘉陵集团也将面临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何提高自己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如何保持自己摩托车行业排头地位等问题。为此,我们采访了嘉陵集团副总裁赵海强,让我们听一听嘉  相似文献   

6.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在日趋激烈的摩托车行业竞争和困难诸多的摩托车市场环境中.中国嘉陵集团审时适变,全力打造了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绿色名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名片”上印刻着的“全国环保先进企业”、“兵器工业环保先进企业”、“重庆市环保先进企业”熠熠生辉,使其成为全国摩托车行业中首家通过ISO14001、3C和国家摩托车“生产准入”认证的企业。  相似文献   

7.
《摩托车技术》2006,(12):81-85
综述2005年摩托车行业运行状况分析/韩文生……3—(12)摩托车车轮行业“十一五”发展构想/尤炳良……11—(16)规范管理公平竞争促进摩托车工业健康发展——2006年前3季度摩托车工业经济运行形势分析/延翠娟……12—(14)  相似文献   

8.
吴正权 《摩托车》2003,(12):12-14
进入2002年,我国摩托车工业大变革初露端倪。这一年是摩托车行业“十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行业向“由大变强”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加入WTO以后,市场竞争环境和游戏规则像一个助推器,迫使我国摩托车行业的发展必须有一个飞跃  相似文献   

9.
《中国汽车工业》2003,(1):65-65
2002年是我国摩托车工业变革最大的一年,也是我国加入WTO后的第一年,市场竞争环境和游戏规则就像一个助推器,推动摩托车行业向前发展。尽管国内摩托车市场面临种种困难:价格战、一些城市“限摩、禁摩”、企业普遍资金短缺等,但摩托车行业仍稳定地向前发展,产销量创新的世界记录。同时又新开辟了几十个出口市场,2002年摩托车工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为916.4亿元,  相似文献   

10.
正在“做强做大”道路上奋力跋涉的中国摩托车行业近期频频遭遇暖风。11月30日,在重庆召开的中汽协会摩托车分会第二届三次暨第三届会员大会更是“暖风劲吹”,由于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关照,多年来一直困扰摩托车行业的税负过重、管理秩序混乱等难题有望解决,中国摩托车行业即将迎来“春暖花开”的大好发展时光。  相似文献   

11.
出路何在?     
今年一季度过去已远,有关一季度国内摩托车行业的生产经营资料陆续到手,在认真拜读审视过后,隐忧凸现。笔者以为,中国摩托车行业目前形势不容乐观,尽管尚不到召唤大家纵声高唱“国歌”的时刻,但积极行动起来,深入探讨中国摩托车行业发展出路却显得十分刻不容缓了。这之前,有人指出,1998年是中国摩托车行业“大减速”的一年,因为企业重组、产品结构调整、假冒伪劣丧失市场等等,出现生产滑坡不足为奇。然则,事实或许并不这么简单。甚至可以这样说,中国摩托车行业的宏观调控力,远还没有强到  相似文献   

12.
《摩托车技术》2009,(4):32-33
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低迷,国际市场一片萧条,对国际市场有高度依赖性的摩托车行业因出口受阻而信心大挫。从2008年底开始,鉴于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增强我国实体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政府密集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尤其是“十大行业振兴规划”的陆续出台,增强了我国实体经济渡过难关的信心, 摩托车行业也因此受益,但出口退税率的两次上调,终没有扭转摩托车出口的失利局面。此时,早已被摩托车行业纳入视野的“下乡”也被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3.
1摩托车车轮行业总体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摩托车工业发展迅速,2005年我国摩托车车轮产量已超过4250万件,其中铝合金车轮产量已达2950万件,铝合金车轮的单独出口量超过650万件,辐条式车轮产量超过1300万件,轮毂、轮圈的出口量超过300万件。摩托车车轮企业得到了实质性的发展,形成了一批年产量500万件以上的国际知名企业,使得摩托车车轮行业在国际上同样具有较大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尽管消费税、“禁限摩”、成本上涨等多重不利因素依然存在。但是我国摩托车行业累计产销量在2005年又攀新高,实现了连续7年的增长。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显示。2005年我国摩托车行业累计生产摩托车1776.7万辆。同比增长6.75%;累计销售摩托车1774.5万辆。同比增长6.52%。总体而言。2005年摩托车行业运行呈现出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5.
国家经贸委在《汽车工业“十五”规划》中,指出了摩托车工业面临的形势,并对“十五”期间摩托车市场的需求作了预测。通过近几年来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的考验,我国摩托车工业已经成为汽车行业中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加入世贸组织将对我国摩托车工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希望。但同时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入世后降低关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非关税保护措施逐渐减少等,也将会给行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综合分析我国摩托车产品的产销状况及专家的市场需求预测,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摩托车市场需求将持续缓慢增长,市场竞争仍然很激烈,竞争将由价格逐渐转向产品质量、成  相似文献   

16.
面临着技术之困、经营之困、生存环境之困的中国摩托车产业如何才能突破重重壁垒,找到一条浴火重生之路,已成为中国摩托车行业的共同课题。2006中国摩托车经济发展国际论坛为业界提供了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上,相关人士畅所欲言,其目的无非是为中国摩托车行业寻找一条“破局”之路,促使中国摩托车产业重新步入健康、有序发展的快车道。  相似文献   

17.
1996年摩托车行业的形势究竟如何?看好者说:增长平衡,发展失控状况得到一定的抑制;看坏者说:市场需求的不足,直接导致了摩托车生产速度的减缓,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孰是孰非?这里,工商银行摩托车经济信息网以金融眼光来审视1996年摩托车行业的发展形势,很有说服力,有助于业内人士正确看待过去和现在摩托车行业所面临的形势,策划对策,以搞好方方面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出现了全面回升的势头,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明显效果。与此同时,我国摩托车市场需求也呈现出继续上升趋势,摩托车行业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摩托车产销同比均获得一定增长。一、上半年全行业运行态势分析 1.产销量比去年同期增长,库存量有所下降,出口创汇形势喜人。1至6月,全行业生产摩托车488万余辆,同比增长  相似文献   

19.
《摩托车》2010,(9):28-29
节能、环保和安全是中国摩托车行业发展的三大主题。面对日益严格的环保标准,摩托车行业承担着实现绿色发展、安全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使命。2010年7月1日,原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的摩托车“国Ⅲ”标准正式实施,标志着中国摩托车行业正在进行一次大的变革。  相似文献   

20.
正是我国摩托车行业经历了艰难的起步阶段,开始起飞的时候,1987年7月,《摩托车信息》创刊了。眨眼过去了8年多,《摩托车信息》出到了100期,我国也成为世界摩托车第一生产大国。在起飞过程中,《摩托车信息》源源不断地提供产、供、销的信息,架起了企业、商家与用户联系的桥梁,对摩托车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可以说,《摩托车信息》是行业“起飞发动机”上的一枚叶片,是“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