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藏铁路旅客列车富氧技术条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到拉萨的2列试验车和2列运营车,进行车内空气环境和人体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格拉段车内氧气分压为12.78~13.70 kPa,同一列车各席别间氧气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海拔高差使车内氧气平均下降0.133 kPa/100 m,车内满员使车内氧气分压比车外平均下降0.400 kPa;二氧化碳蓄积主要取决于旅客列车的满员程度;季节变化会引起人体生理适应性差异;随着海拔的升高车内人员高原反应症状发生率增加,当车内氧气含量达到相当于海拔3000~3 500 m的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时,可使旅客高原反应得到有效控制.根据试验研究结果确定高原富氧技术条件:提出高原旅客车最小供氧量计算公式;确定在海拔高度4 000~5000 m时高原旅客列车富氧控制标准、二氧化碳浓度建议标准;提出车内温度不得低于冬季18℃、夏季24℃;加强个体供氧管的使用、重点区段的供氧和巡诊.以此富氧技术条件可以满足现行用氧安全标准、车内空气洁净度和旅客高原反应控制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2.
青藏铁路客车供氧方案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猛  王浚 《铁道车辆》2005,43(1):32-35
根据现有技术条件,提出了适用于青藏铁路客车的膜分离制氧系统与BLB面罩相结合的连续供氧方式,并指出了增压供氧与空气循环制冷相结合的高原客车供氧系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充分供氧:让乘客呼吸自如青藏铁路处于海拔高度2828m至5072m之间。缺氧是登上高原旅客的“第一威胁”。长达1142km的青藏线格拉段(格尔木至拉萨)约有960km,平均海拔超过了4000m,旅客必须补充氧气。列车上的多项技术属世界首创,首当其冲的是在客车上采用制氧系统,能提高客车上的氧浓度体积含量,解决旅客在高原乘车的缺氧问题。车内供氧采用弥散式和分布式相结合的方式。弥散式供氧能使客室的氧浓度达23.5% ̄25%,满足大部分旅客的供氧需求;分布式供氧可让旅客通过鼻式吸氧气管单独吸氧,满足不同旅客对氧气的需求量。设备一流:列车有效回避“地…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研究现代铁路沿线站区卫生保障服务理论,探索适宜的站区卫生诊断技术与实现方式。方法针对铁路沿线站区基本情况、卫生学现状等开展调查,通过卫生学统计分析,明确主要卫生问题及相应对策,从而确定沿线站区卫生诊断技术模式及其实现方式。结果研究确定了铁路沿线站区卫生诊断技术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及实现方式。结论通过研究确定了适宜的铁路沿线站区卫生诊断技术,为铁路沿线卫生保障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青藏铁路客车供氧设备试验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爱华 《铁道车辆》2006,44(1):27-30
介绍了改造的青藏铁路客车供氧设备在高原和青藏线的试验情况。高原试验表明,制氧机达到了原设计的氧浓度指标(23%),但是,要适应青藏线的使用环境,车内氧浓度指标有必要提高到24%以上。  相似文献   

6.
城际铁路新建客运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探讨城际铁路引入特大、大中城市需要新建客运站时,面临的车站站址方案选择、站型确定、站场设备布置以及站区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设计等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从新建城际站的站址选择、车站布置、站区规划等角度开展研究,并以新成都站设计为例阐述相关研究内容。研究结果:提出城际铁路新建客运站的站址选择原则和方法,系统的阐述了车站布置要点,讨论了站区道路规划、交通衔接、换乘设计等站区规划问题。研究结论:城际铁路新建客运站规划设计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城市交通和铁路客运双方的需求,通过优化车站布置和站区规划实现铁路客运与城市交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青藏铁路中小站区生态大棚污水处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青藏铁路中小站区生活污水的特点,提出采用生态大棚系统,在青藏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建立适宜常规污水生物处理工艺的人工小环境,为生活污水的生物处理提供必需的热平衡、O2CO2循环平衡和水循环平衡。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热平衡仿真计算,设计生态大棚。通过在实验室对2种常规的污水生物处理工艺进行比选,确定采用好氧生物—土地处理工艺进行青藏铁路中小站区生活污水处理的现场实验。现场实验表明:在生态大棚内部采用4级生物转盘与土地处理相结合的工艺,经过处理的生活污水达到了国家1级排放标准,CODCr去除率达到87.3%以上,可有效保护青藏铁路运营后的高原环境。  相似文献   

8.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区一体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区空间形态特征及一体化设计中重点问题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宁波市轨道交通1号线行政中心站站区一体化设计方案,对地下空间的功能整合、一体化交通设计、地下空间环境设计等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9.
站区景观作为铁路客站与城市空间的重要接口,是站城融合、集约发展、信息共享的有利抓手。太子城站站区景观遵循"一站一景"畅通融合、绿色温馨、经济艺术、智能便捷现代化铁路客站的设计要求,力求打造精品客站、示范工程。综合运用生态、交通、美学、园林绿化等学科相关理论、文献综合分析、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研究太子城站站区景观的地域独特性、功能多样性与复杂性等特性,以景观生态学为立足点从工程概况、设计构思与理念,较为系统的对站区景观设计进行研究与探讨。设计结合工学、生态学以及现代科技学科手段,探索出站区景观以人为本、生态涵养、智慧人文的设计理念。研究统筹考虑站前、站后、路内、路外各部分景观,在景观总平面布局、建筑风格、路基边坡、站前广场、站区生产生活房屋景观等进行了一体化设计。研究注重景观功能及旅客空间记忆点,强调进出站、候车、生产生活等空间区域,将站区景观划分为广场区、路基边坡以及生产生活区三大片区分别设计。通过提取生态、人文等地域元素,有机整合绿色防护、生态修复与景观绿化三个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景观绿化设计方案,为铁路客站站区景观绿化设计与应用提供理论与案例参考。  相似文献   

10.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昆仑山隧道和风火山隧道位于青藏高原海拔4500m以上的多年冻土区,是目前世界上在高原多年冻土区这一特殊气候及围岩条件下修建的最高海拔的隧道工程。在高寒缺氧的高原环境下,隧道施工中保护冻土以及隧道的支护是本工程的技术难点。本文通过对高原多年冻土隧道施工方案及施工技术的实践研究,提出在施工过程中为保持洞内气温而采用两种送风方式:加温预热通风系统和普通通风系统,以及昆仑山隧道采用的背负式供氧技术、风火山隧道采用的洞内弥漫式施工供氧技术的方案,并且介绍了湿喷混凝土支护和模筑衬砌混凝土施工技术以及防水隔热层施工的关键施工工艺,给出了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工程技术指标。对同类隧道施工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给铁路运输安全提供良好的保证,本文从铁路沿线站区封闭式管理的必要性入手,着重论述了站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对行车安全的保障作用以及如何搞好铁路沿线站区的封闭式管理。铁路沿线站区通过实行封闭式管理,取得了初步成效,运输安全得到了极大的保障,沿线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儿童友好型有轨电车站区环境概念性设计问题,通过调研现有有轨电车站区现状,详细分析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行为,归纳出安全性、教育性等有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有轨电车站区环境特质。以成都有轨电车蓉2号线为例,总结了其儿童友好型有轨电车站区的环境设计表达。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立体开放、充满吸引力的儿童友好型有轨电车站区空间能够营造良好的儿童成长环境与绿色城市氛围。  相似文献   

13.
青藏铁路运营期卫生保障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高原气候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青藏高原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特点,饮用水资源供给状况,青藏铁路运营管理模式四个方面,分析青藏铁路运营期卫生保障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卫生保障工作要达到急性高原病零死亡的目标,必须贯彻以人为本,以管理为中心,设备为基础,环境为条件的总体思路,建立适应青藏铁路运营特点的高原病医疗急救体系和预防监控体系,同时还要有设备、组织管理、规章制度、环境卫生等作为保障;提出青藏铁路客车供氧可采取以富氧膜分离制氧,在旅客座位上方设置氧气面罩或吸氧管,客车上设置密封性能好的增压包厢等三种方式,并分析高原客车新风方案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运营期卫生保障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高原气候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青藏高原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特点,饮用水资源供给状况,青藏铁路运营管理模式四个方面,分析青藏铁路运营期卫生保障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卫生保障工作要达到急性高原病零死亡的目标,必须贯彻以人为本,以管理为中心,设备为基础,环境为条件的总体思路,建立适应青藏铁路运营特点的高原病医疗急救体系和预防监控体系,同时还要有设备、组织管理、规章制度、环境卫生等作为保障;提出青藏铁路客车供氧可采取以富氧膜分离制氧,在旅客座位上方设置氧气面罩或吸氧管,客车上设置密封性能好的增压包厢等三种方式,并分析高原客车新风方案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市域快轨是都市圈中长距离出行的重要支撑,其站区空间发展状态关乎轨道服务效率和都市圈空间效能的提升。通过对成灌快轨2010年开通至2021年的客流活动和站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发现:近郊枢纽站客流增长和用地更新变化最快,新城站客流虽大但空间开发相对较慢;一般站中,距离都市中心10~25 km内的近郊站区用地增长相对较快,但物流和产业用地占比大的站区空间变化较不明显;站区空间演化有圈层内向递进、环状中部引领、扇面单侧填充、组团多向拓展的几种模式;影响站区空间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站点区位、接驳换乘条件、站区类型和周边资源状况等。最后结合不同类型站区的客流需求特点和发展规律,提出枢纽站区、新城站区和一般站区的针对性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过介绍高原环境对电工电子产品的影响,阐述了制定高原电工标准的必要性,并简要介绍了制定高原电工标准的情况,结合高原电工标准要求和高原机车电工产品的运行特点,提出在设计制造的过程中,制定高原电工产品技术条件时需考虑的问题和应采用的标准。  相似文献   

17.
青藏铁路客车供氧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人体热舒适性与高原低气压、高原缺氧的关系,以及光照亮度、振动等环境因素对人体缺氧的影响,并在考虑了列车防火安全性的基础上,对青藏高原铁路客车供氧标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路娜 《四机科技》2007,(3):20-22,27
主要介绍了青藏铁路沿线的特殊环境、青藏客车供氧的必要性,对青藏客车制氧方法、整列车制氧系统工作原理以及氧气输送的方式做了说明,并对供氧量和客室氧浓度做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大城市枢纽型高铁站站区是人员、信息、资金等要素快速流动的地区,兼具交通节点和城市场所双重功能。文章基于节点-场所模型,选取我国20座大城市的枢纽型高铁站作为研究对象,构建节点-场所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指标测度,对以高铁站为中心、半径为1500m站区空间的一体化程度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以期促进枢纽型高铁站充分发挥潜能,带动站区空间、城市乃至城市群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昆仑山隧道施工技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昆仑山隧道全长1686m,位于海拔4600m以上,施工采用的关键技术有:高原、冻土隧道施工机械配套技术;施工通风技术;冻土湿喷混凝土支护技术;隧道仰拱作业桥技术;低温条件下防排水结构和隔热保温层施工技术;低温早强耐久砼技术;低温注浆堵水技术;隧道供氧及健康监测技术等。这些关键技术解决了高原、冻土隧道的施工困难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