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本文结合国内高速铁路联调联试的经验和方法,研究蒙内铁路联调联试行车组织环节的安全因素:将联调联试行车安全事故归纳为脱轨事故、冲突事故和故障、火灾及爆炸事故三种形态,对引发三种事故形态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和归纳;在研究三种事故形态的基础上,将蒙内铁路联调联试行车安全事故的影响因素划分为六个基础单元,引入HAZOP分析法,对各单元要素产生不安全状态的原因和后果进行分析,提出安全措施和整改建议,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事故风险"识别-研判-管理-控制"的标准化体系,确保联调联试行车安全,为其他新线联调联试和运营提供技术支持和经验支撑。  相似文献   

2.
联调联试是新建铁路各项指标能否满足开通运营的重要检测手段和关键时段.从联调联试期间外部环境风险研判、风险管控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整改建议.梳理历年多条高铁线路联调联试期间及运营期间发生的桥下火灾、粉尘污染、轻飘物吹落线路等典型案例,警示新建铁路单位重视并落实安全措施,以保障联调联试工作顺利开展,实现铁路开通运营后安全运...  相似文献   

3.
新建高速铁路线路开通运营前的联调联试,是采用高速综合检测列车对轨道、接触网、通信信号等各类基础设施进行测试,并依据测试结果对缺陷进行整改,直至各系统以及整体满足高速运行及动态验收要求的全过程。动车组动力学专业在联调联试中,通过连续测量测力轮对以及不同位置的振动加速度传感器,实时获取不同速度级下的轮轨力及振动加速度信号,在去除零点漂移和滤波后,计算得到各项平稳性及稳定性指标。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轮轴横向力、平稳性指标等动力学参数均关系到动车组运行安全、轮轨系统磨耗以及乘坐舒适度,因此,动力学测试保证着联调联试全过程的安全底线。介绍高速铁路联调联试中所使用的动力学测试平台及其未来无人值守方向的发展趋势,分析可知旋转遥测技术是未来轮轨力测试的首选方案。依托动力学测试平台在钢轨缺陷诊断及联调联试过程中保障安全的实例,充分证明采用动力学指标阈值对各类短波不平顺及钢轨波磨进行判断准确有效,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信号系统联调联试期间,需要采用不同型号的车载设备对列控系统地面设备进行跨线兼容性测试。由于该测试处于联调联试的后期,给问题的整改、测试的时间安排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根据联调联试的经验,总结归纳近年来CTCS-2级列控系统跨线兼容性测试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并对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为线路信号系统的设计、施工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5.
联调联试是新建高速铁路的工程竣工后动态验收中重要环节,主要由机务系统负责执行,其核心关键与突破难点是逐级提速测试。由于新建线路的不确定性、线路坡道、外部环境等综合影响,负责逐级提速测试的机务系统面临着巨大考验及挑战。结合京雄城际线板西疏解线联、京沪高铁德禹特大桥等联调联试相关案例,从线路、供电、动力学等角度进行论述,对高铁联调联试过程中的逐级提速测试进行风险分析并制定安全措施,为新建线路联调联试的稳步推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高速铁路联调联试涉及多部门、多科室、多工种协同配合,技术难度大、工作任务紧,安全风险高.行车调度人员是联调联试及运行试验的重要参与者,通过分析当前联调联试行车调度管理工作重点、难点和安全风险情况,结合现场作业实际,总结和梳理联调联试行车调度管理工作实践与行车调度安全风险控制,对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的联调联试行车...  相似文献   

7.
联调联试是铁路工程项目竣工验收的重要环节,蒙内铁路联调联试首次将我国铁路联调联试技术和方法应用到海外120?km/h速度等级铁路。针对蒙内铁路工务工程、通信信号、信息管理等多个系统设计联调联试测试方案,论述轨道、道岔、路基、桥梁、通信、信号、信息系统等联调联试的关键技术,从安全保障、指挥管理体系等方面对现场组织实施的管控要点进行归纳提炼,为我国铁路海外工程开展联调联试提供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8.
以广州南枢纽为例,分析高速铁路枢纽地区联调联试存在的主要困难及其安全风险,从股道运用、时间安排、试验序列、风险研判、并行区段运输组织等方面,对高速铁路枢纽地区联调联试组织工作优化进行探讨,提出联调联试组织工作优化方案,以确保枢纽地区联调联试工作安全有序、优质高效。  相似文献   

9.
武广铁路客运专线联调联试是在正线施工未完成、以及附属工程剩余工程量较大的情况下进行的,介绍列车在工程线上开行350 km/h的安全管理体系、管理机制、管理标准和方法,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安全保障措施,确保了联调联试列车和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相似文献   

10.
信号系统联调联试是新建铁路开通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新建高铁引入既有运营枢纽的情况越来越多,信号系统联调联试的工作量成倍增加,技术和组织难度、安全风险非常高。在渝贵铁路信号系统的联调联试过程中,通过合理划分试验区段、精心组织,克服了枢纽站场复杂、信号系统接口多、测试工作量庞大等困难,顺利地按照预定目标一次性全线开通。本文对此进行经验总结,并提出了枢纽信号系统联调联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提升铁路运输企业应对事故预防、预控能力,推进安全风险深化应用,结合铁路运输生产作业过程的特征,提出基于工作危害分析法的铁路运输作业安全风险控制方法,通过铁路运输作业分析和活动分解、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制定控制措施与风险定期评价,实现对铁路运输生产作业过程风险的有效管控。利用该方法对某编组站调车作业过程实施风险控制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2.
根据应答器长期应用实践,按照EN50129进行隐患识别、风险分析和安全功能定级,发现应答器设备存在SIL4(Safety Integrity Level 4)级别的安全功能,给出对该SIL4安全功能的设计原则与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13.
针对列控系统运营场景危险行为与危险致因辨识的复杂性特征及其缺乏有效的仿真验证手段等问题,考虑致因因素间呈现的非线性特点,提出1种将系统理论过程分析(STPA)方法与多智能体仿真技术相结合的列控运营场景危险分析及仿真验证方法.以单电台无线闭塞中心(RBC)切换场景为例,构建分层控制多智能体结构模型,利用STPA方法辨识R...  相似文献   

14.
文章系统地介绍了安全完整度的定义及实现过程,包括危险识别、风险分析、危险控制、安全完整度等级和安全完整度需求的分配和实现,并介绍了安全评估的基本要求和过程以及在信号系统车载设备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5.
灾害链式演变是重大灾害形成的主要诱因,探明城市轨道交通典型灾害间的链式衍生发展规律对保障地铁运营安全意义重大。基于灾变链式理论和复杂网络理论,对城市轨道交通灾害事件的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特征及灾情链式传递规律展开研究;并以地铁水灾为例,构建灾害链演化网络模型;而后采用出入度、子网节点数、所含支链数和介数中心度分析法,对该过程进行风险分析。结论为:在城市轨道交通灾害演化系统中,各类灾害连接紧密、链生性强,传递性高;在地铁水灾演化网络中,车站用电设备故障、隧道结构性能劣化和地下承压水上升是风险控制的关键节点。研究成果为构建地铁运营风险预控与断链减灾体系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铁路运输安全保障能力,实现设备、人员的精准安全管控,设计了铁路局安全大数据应用总体方案,实现安全风险分析、安全隐患分析、事故故障分析、设备画像分析、人员画像分析、安全综合评估、安全综合管理等业务功能。该方案对于全面掌握铁路局安全态势,发现安全薄弱环节,指导安全监督检查,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盾构施工存在建设工期长、安全管理复杂、安全风险因素模糊多变等问题,目前又缺少完整的风险管理和风险评估系统,从而导致安全事故高频率出现。为保证盾构法隧道施工安全,本文用故障树法对盾构隧道的施工风险进行分析,层层找出盾构隧道事故发生的基本因素,并用灰色关联法对其进行关联分析;按照基本事件的关联度大小进行排序,找出需要重视和规避的基本事件并提出预防和处理方案,以保证施工安全进行。  相似文献   

18.
安全是轨道车辆的基本要求,进行安全性分析在当今轨道交通行业越来越受到重视。功能危险分析是安全性分析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本文概述了功能危险分析的步骤和方法,以及在轨道车辆上的具体应用和示例。  相似文献   

19.
为实现铁路运输安全风险定量评价,支撑铁路运输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精准预警,提出基于保护层分析理论的铁路安全风险评价模型。定义了保护层概念,即铁路运输生产各环节采取的人工或自动检测监测手段;通过风险初始事件固有发生频率和保护层失效频率确定风险发生的频率,并从直接经济损失、人员伤亡、行车中断3个方面定量评估风险造成的损失,从而精确计算风险值。以某货运车站道岔故障的风险评估作为示例进行模型评价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对铁路运输安全风险进行量化评价,并保证评价质量。  相似文献   

20.
根据CTCS-1级列控系统总体设计方案,以安全控制为核心,结合系统理论事故模型和控制过程提出多层STAMP模型与相应的安全分析方法。利用UML语言对列控系统内部组件交互控制过程进行描述并将其转换为多层STAMP模型和故障分析模型,分析危险事件产生原因,实现对系统功能的安全分析。以CTCS-1级列车进站场景为例,建立多层STAMP模型并针对可能发生的危险事件进行系统功能安全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多层STAMP模型和安全分析方法适用于CTCS-1级列控系统的功能安全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