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潜艇舱室空气组分分析及卫生学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潜艇舱室空气中有害气体的组成及主要成分的浓度,为研究潜艇空气控制系统和修订“潜艇舱室空气组分溶许浓度”提供依据。方法:在潜艇取样,用气相色谱-质谱仪(GC-MC)作为定性分析的主要手段,用GC及多种专用分析在现场作定量分析,结果:定性鉴别出潜艇舱室空气中376种组分,包括脂肪烃,芳香烃,卤代烃,含氧有机物,无机成分等几类;定量测定了舱室中71种组分的浓度,以定量测定结果为主依据,结合各组  相似文献   

2.
潜艇航行时舱室中噪声水平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潜艇航行时舱室中的4种(安静、舒适、工效、安全)噪声允许水平。方法:分析我们自己的实验材料及有关的文献资料。结果:从医学工程的观点提出了以下的噪声水平:安静水平〈60dBA,最好〈55dBA;舒适水平〈65dBA,最好〈60dBA;工效水平〈70dBA;安全水平〈80dBA。结论:以上所提出的4种噪声水平,可作为长期航行时潜艇舱室或类似的密闭舱室建立舱室噪声限值的基础或依据。  相似文献   

3.
简述潜艇水下操纵安全性的基本概念,论述潜艇舵卡及舱室进水时的主要挽回措施及舱室进水事故及恢复性操纵等,分析研究潜艇水下操纵安全性的主要重点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潜艇艇员出海训练对心理卫生影响的调查(论著)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了解潜艇艇员在出海训练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其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方法:利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111名潜艇艇员在出海训练前后进行测量调查,并与40名未出海训练潜艇艇员作对照。结果:潜艇艇员出海训练前后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 ̄0.01),与对照组比较,潜艇艇员出海训练后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下降(P〈0.05 ̄0.01)  相似文献   

5.
潜艇水下发生舱室破损事故后,操纵潜艇使其在某一较浅深度定深航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动力抗沉手段,对保持潜艇的水下隐蔽性意义重大。基于潜艇垂直面运动非线性方程,对潜艇首、中、尾部舱室分别发生破损时的定深操纵运动进行仿真,分析潜艇在上浮及保持深度过程中的运动特性,并提出相应的高压气应急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我国首次提出了潜艇舱室耐火分隔。充分运用材料预制化先进工艺构成一个完整的潜艇耐火舱室系统,其耐火效果达到B-15级。通过模拟舱室的建造,证明其工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40名听力正常潜艇艇员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潜艇员听功能状态与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的关系。方法;听力正常艇员40名,用GSI-60耳声发射测试仪行听力测试,刺激声强度L1=L2=70dB,f2/f1=1.2,选择2f1=f2点DPOAE值共了8个点的频率对春进行幅值测试。结果:DPOAE的检出率,1、2、8点分别为93.75%、97.50%和80.00%,余各点为100.00%;DPOAE幅在4000HZ以上较低,结论: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采用低温冷冻法清除潜艇舱室有害气体的系统思路;并介绍了该方法在AIP潜艇和核潜艇上的系统流程。与目前采用的潜艇空气净化方法相比,低温冷冻法具有能够清除的有害气体种类多,系统本身不产生有害气体,能够杀菌消毒和辅助艇舱降温等一系列优点,对于全面改善舱室生存环境,降低潜艇动力消耗,提高潜艇续航能力等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考虑到要为舰船舱室调协通风系统时,特别是在潜艇或在三防(NBC)工况条件下还能操纵军舰,有4项指标是最重要的:设备温度、适居性、沾污染的控制、火灾蔓延及烟和有害气体聚集的控制。依据舰船舱室的问题,探讨现行通风预报方法的可行性,特别是由舱室详细的计算流体动力学研究支持的可能性已经有两个例子予以证明。现有的计算机流体动力学方法不适用的区域成为重点,值得注意的是,进一步局长要求火灾蔓延的准确预报并结合CAD改造设计程序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某型潜艇的指挥舱为研究对象,论述了一种新的从三维到二维的设计思想在计算机辅助舰船舱室及设备布置设计中的应用特点及过程,探讨了在舰船舱室及设备的布置设计工作中,利用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及图形加技术取代目前常用的放样和建造舱室实体模型的可行性,文中直接从三维入手,建立舱室结构及设备的立体模型,形成三维设备图形库,在此基础上完成舱室及设备的布置设计及绘制工程图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探讨影响导航雷达方位分辨力的3个理论因素:Fresnel区波束展宽、端馈阵列天线瞬变效应和激励脉冲波形较差引起波束展宽。指出在下述3种情况下方位分辨力会显著恶化:稳态Fresnel区R〈0.5L^2/λ、瞬态Ta/Ts〉1.1以及激励脉冲波形较差而且Ta/Ts〉1.1。  相似文献   

12.
[目的]潜艇舱室环境普遍较恶劣,需提高居住性,基于此,对采用球形布风器的潜艇舱室的空调送风气流组织进行研究,评估舱室热舒适度。[方法]使用CATIA构建精确程度高的舱室三维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技术,根据实际边界条件,对舱室在夏季水面、夏季水下、冬季水面、冬季水下工况下的送风气流组织进行数值模拟,对使用球形布风器改变送风方向的夏季水面工况送风气流组织进行数值模拟,对各工况下舱室温度及速度分布进行分析对比,对舱室的舒适性评价指标(PMV)值进行计算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在各工况下,舱室PMV值在-1~1之间;舱室内大部分区域气流速度分布较为均匀,速度适宜,小于0.3 m/s;舱室大部分区域温度较为均匀,夏季约为24.5~26℃,冬季约为22~23.5℃。[结论]采用球形布风器的潜艇典型住舱空调送风满足舒适性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3.
《舰船科学技术》2013,(7):115-119
潜艇舱室进水后,应急挽回成功与否取决于破口大小、事故潜深、事故航速以及采取的应急挽回方式等。本文说明了潜艇安全限制线区域范围的确定方法。以某型潜艇为例,通过大量数值仿真制定出不同挽回操纵措施情况下能够成功挽回潜艇舱室进水事故的操纵安全界限,为潜艇操纵人员在遇到不同事故时采取应急处理程序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并对采取准确的操纵挽回方案提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艇用非金属材料释放气体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潜艇舱室密闭环境内使用了多种非金属材料,这些材料具有各自的功能。由于蒸发,扩散和氧化又释放出有害气体组分,危害艇员健康和潜艇的安全运行。本文论述了非金属材料释放气体的特性及试验方法,利用自动热脱附/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艇用非金属材料释放气体进行了检测,为非金属材料上艇使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南方海港浪溅区钢筋混凝土耐久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提高我国南方海港浪溅区钢筋混凝土耐久性措施研究的室外暴露3 ̄9a的研究结果,并分析氯离子向各种混凝土的扩散进程,从而估算钢筋周围氯离子积聚到临界浓度的时间,提出我国南方浪溅区钢筋混凝土当水灰比为0.45左右,保护层6.5cm时,不能保证设计使用年限达到50a,而在合理配比的基础上,外渗6% ̄12%NSF-2硅粉剂,即能保证其设计使用寿命达50a以上。  相似文献   

16.
基于声波的潜艇应急通信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潜艇发生紧急情况时,需要封闭舱室。舱室封闭后,舱内舱外无法进行通信,这给救援行动的开展带来很大的困难。文章通过对各种形式的声波在钢板中的传播特性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声波传输的应急通信设备方案,可有效地解决潜艇救援中缺乏通信手段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舵减横摇的基本原理,控制器的设计方法以及船模和实船的舵减横摇试验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在舵机速率为10°/s左右情况下。舵减横摇的减摇效率可达50%以上。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一组潜艇艇员体格检查资料中的14项指标,应用Bayes逐步判别分析法,选择其中6项指标建立了潜艇艇员健康等级的判别模型,用所建立的判别模型对原数据进行回代考核,总回代符合率为74.1%,表明:应用该判别模型,可对艇员的健康等级进行定量分析,减少人为因素影响,此法应用方便,可在基层卫生单位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合理制定舰船竖直单开口舱室火灾的排烟战术,提高排烟效率,[方法]通过搭建全尺寸火灾实验平台,对竖直单开口舱室的火灾烟气特性进行研究。通过设置不同的开口高度,对负压排烟时的火源燃烧速率、舱室能见度及温度进行测量与计算。根据实验测得的火源热释放速率,使用火灾动力学模拟软件(FDS)对实验及仿真舱室温度峰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结果显示,机械排烟时补风口高度应设置在总高度约1/2处,在此高度下舱室能见度及温度下降速度更为迅速。[结论]所做研究对于竖直单开口舱室火灾的机械排烟战术制定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同时也证明了在此种火灾条件下采用FDS进行模拟的可信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模拟潜艇舱室环境条件,观察参试者生理、生化、工效等指标的变化,探讨潜艇中常见理化因素对人体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选取4种物理因素和4种化学因素作为环境条件指标。6名男性参试者连续暴露7天,前后测定其生理、生化、心理工效等48项参数。结果:在本实验所设条件下,参试者除血液指标中AaDO2和HbCO有明显变化外,其余参数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