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作为一种新型的轨道交通,市域快轨在站间距、运行时速等方面与城市轨道交通有着明显的区别,分析城市轨道交通信号降级及后备系统的信号机"两显示"和"三显示"方案,将其应用于市域快轨中存在的信号机显示逻辑关系不明确、岔区信号机间距过小等问题,从而提出针对市域快轨工程特点的"三显示"信号方案,并给出各工况条件下信号机(出发信号机、进站信号机、区间通过信号机)之间的点灯逻辑关系。该方案可在保障行车安全的前提下,有效提高降级及后备模式下的行车效率,更加适用于平均站间距大、速度目标值和旅行速度高的市域快轨公交化运营需求。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常规地面公交起讫点与轨道交通吸引半径的关系,结合青岛地铁1号线黄岛段的具体情况,研究城市地铁线与常规公交线路接驳问题.对已有常规地面公交线网和新增接驳公交线网进行调整和优化,初步实现了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接驳的两方面功能:一方面多模式分层次的公共交通结构满足不同的出行需求,增强公共交通的吸引力,提高公共交通在出行方式中的分担比例;另一方面,常规公交为城市轨道交通集散客流,降低两者之间不合理的竞争,达到公共交通系统内部双赢,为乘客提供高效、便捷的出行服务.  相似文献   

3.
合理设置轨道交通站间距的经济技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间距是轨道交通路网规划及线路设计的得要元素。本文从现阶段城市发展的角度阐述了适当加大站间距的必要性,以轨道交通与常规公共交通配合为背景用城市交通大系统的观点分析和论证了:市中心区通过加大站间距合理组合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的运力,充分发挥二者的综合优势,在郊区通过加大站间距可在不改变原有技术装备条件下,提高列车旅行速度的同时取得节约土建投资,减少配车数量等多项经济效益,本文还应用等进线模型推导了相关公式,定量地描述了轨道交通站间局变化对交通服务区面积产生的影响,通过模拟计算论证了加大站间距利大于弊的结论,以便使今后轨道交通建设更符合我国国情,在有限的投入情况下发挥更好的效益。  相似文献   

4.
合理选择轨道交通车站综合交通方式,对于构建高效便捷的城市综合交通客运体系十分必要.通过论述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交通衔接原则,分析步行、常规公交、自行车(非机动车)、出租车、小汽车交通方式衔接的特征定位,确定不同交通方式的衔接次序;通过分析城市不同区域、不同时期出行需求、交通资源特点,提出分区域、分时期、差异化衔接的策略.以...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常规地面公交起讫点与轨道交通吸引半径的关系,结合青岛地铁1号线黄岛段的具体情况,研究城市地铁线与常规公交线路接驳问题。对已有常规地面公交线网和新增接驳公交线网进行调整和优化,初步实现了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接驳的两方面功能:一方面多模式分层次的公共交通结构满足不同的出行需求,增强公共交通的吸引力,提高公共交通在出行方式中的分担比例;另一方面,常规公交为城市轨道交通集散客流,降低两者之间不合理的竞争,达到公共交通系统内部双赢,为乘客提供高效、便捷的出行流程。  相似文献   

6.
在城市近郊区构建合理的公共交通结构体系,需要掌握近郊区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和常规公交的运行现状和服务特征。对上海松江大学城本地学生往返学校与家的出行进行深入调查,定量分析地铁与常规公交在行程时间、接驳交通、票价等方面的竞争力,并利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找出二者的关键差别,实现地铁、地铁接驳系统、常规公交与地铁的协作,以增强城市公共交通的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上海轨道交通6号线所在的城市客运走廊出行者的612份出行问卷调查数据得出:由常规道路公交向轨道交通6号线转移的出行者达78%;不论乘客选择常规道路公交还是轨道交通,时间因素仍然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交通费用因素对转换轨道交通方式的敏感性并不突出。分析了同一起终点乘客的出行时间、出行费用等因素对效用变化的单独影响和联合影响,以寻找客运方式转变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通勤者的换乘决策,分析高峰期通勤者出行过程中换乘不同公共交通工具的行为,构建基于累积前景理论的通勤者换乘行为决策模型。以可接受的最早到达时刻与工作开始时刻为参考点,以预留出行时间与换乘等待时间2个动态变量为核心,分别建立常规公交之间换乘与常规公交换乘地铁的出行前景价值模型。通过计算得出在不同预留出行时间及换乘等待时间下的最优决策方案。研究结果表明:最优换乘方式与2个时间参数密切相关。在到达时刻约束下,预留出行时间过多或过少,出行前景值均会减少。当换乘等待时间相同时,常规公交之间换乘与常规公交换乘地铁的出行前景值相比较,差值随预留出行时间增长呈现由负到正的变化趋势,且随换乘等待时间的增长其差值零点沿预留出行时间坐标轴正向移动。表明当预留出行时间较少时,通勤者选择常规公交换乘地铁的出行方式将获得更高的收益,更倾向于选择常规公交换乘地铁方式出行;预留出行时间越长时,通勤者更倾向于选择常规公交之间换乘的出行方式。研究建立的模型不仅适用于常规公共交通工具之间的换乘,同时还可以描述其他交通工具相结合的换乘方式。研究结论可为城市高峰期通勤者的换乘决策提供依据,以提升通勤者的出行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深圳市2016年的公交分担率相比2010年并未明显提升,引发了城市轨道交通是否能切实缓解交通拥堵、促进公交优先的讨论,有必要深入剖析居民出行结构演变特征,以客观评估城市轨道交通的作用.基于2010年、2016年2次居民出行大调查数据,从宏观、微观2个层面分析居民出行结构的演变特征;利用两步聚类法按交通小区进行评估,将全...  相似文献   

10.
传统基于网络分析的规划城市轨道交通方案公交可达性计算存在着数据获取难和分析时主观成分明显的问题.提出一种融合互联网地图数据和网络分析的计算方法,得到轨道交通规划方案对公交出行时间的影响.基于该方法,选取3个公交可达性评价指标,以芜湖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方案为例,分析不同方案对公交可达性的影响,并探讨了该技术方法推广的可行...  相似文献   

11.
城市轨道交通乘客乘车方案是指乘客在出行过程中先后登乘的列车以及相应的乘降车站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集合。在乘客旅行时间划分和基于“二阶段法”的乘客可行乘车方案搜索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利用AFC数据和列车时刻表进行乘客乘车方案辨识的方法。首先定义旅行时间匹配度,并在构建随机时间分布的基础上提出随机时间匹配度,在此基础上建立乘车方案的时间匹配度指标;然后利用时间匹配度,提出基于列车容量限制的乘客乘车方案的辨识方法;最后介绍该方法在某市轨道交通系统中的应用。提出的辨识方法利用大量轨道交通数据,对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接驳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16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客运交通系统中的作用。结合城市轨道交通接驳方式的抽样调查,分析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主的出行中与之衔接的各种交通方式的接驳特征,阐述各种方式接驳的时间与距离分布及客流接驳的规律,进而对车站进行了聚类分析,以指导未来城市轨道交通和城市道路设施的规划、建设和使用。  相似文献   

13.
从客流量、客流分布、车站客流、运行效率、换乘情况等几个方面,分析重庆市主城区轨道交通存在的五大问题:总体客流效果相对较差、客流量空间分布不均衡、部分核心区段线路相对拥挤、重点车站换乘压力较大、运营效率不高。从城市空间结构拓展,轨道车站与人口、用地的契合关系,车站覆盖率,站间距等方面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如城市拓展需要时间、轨道功能层次尤其是快线缺乏等,从进一步加密中心区线网密度、规划轨道快线、做好车站的规划建设等方面提出后期优化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布局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交会点是否需要设置为换乘站、换乘站设置对整体线网的优化有何影响、用什么标准衡量和评价换乘站的布局进行深入的研究。根据充分发挥线网整体效率、均衡客流强度、减少乘客无效乘距的指导思想,提出从网络发展水平、居民出行条件改善、运营效果三方面9项指标组成的轨道交通换乘站布局方案综合评价体系,研究指标量化的方法,对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布局进行多目标模糊综合分析评价。以某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为例,应用评价体系推荐出最优布局方案。  相似文献   

15.
针对国内城市轨道交通中被广泛采用的准移动闭塞系统,对市域快线的运营速度、站间距、牵引供电方式等进行分析,从理论上说明基于数字轨道电路的准移动闭塞信号系统可以满足市域快线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短驳公交的特征以及出行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因素,建立短驳公交地理信息系统(G1S)数据库,对出行过程进行精确描述,提出改进的算法。最后通过上海普陀区某小区的计算实例将本方法与常用的其他方法进行精度比较,对本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7.
从交通生成、交通分布、交通方式划分等3方面指出了轨道交通客流预测四阶段法的不足,提出按出行目的对区内和区间的交通分布分别建模,对原来没有轨道交通的城市,采用二阶段的轨道交通方式划分对规划中的轨道交通客流进行预测,建立了区内、区间分布模型。并对分布模型的改进方法进行了验证,改进分布模型较原重力模型对样本OD的模拟更精确。  相似文献   

18.
我国仍处在快速城市化阶段,需要加大轨道交通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如何做到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功能融合、相互促进发展,关键在于处理好轨道站点的一体化方案。通过对东京、香港、北京等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一体化开发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提出我国轨道交通站点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策略:坚持轨道交通站点高强度混合开发,梳理全网、全线用地条件,明确各个站点周边开发业态及强度;做好轨道交通站点交通衔接,形成以轨道交通站点为核心的舒适、便捷交通接驳系统,提高站点服务水平;强化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用地的规划控制,细化土地出入条件;把握好建设时序,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用地要统一规划、设计,建设时序要匹配;完善轨道交通站点一体化开发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开发主体、土地出让条件、收益分配等,全面保障轨道交通站点一体化开发的落地实施。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由BPR函数拓展而得到的轨道交通站厅内行人流条件下的路阻函数形式,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南京地铁新街口站自动扶梯和人行楼梯上的行人流进行实地调查,用实测数据拟合确定了南京城市轨道交通行人通道的路阻函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经由实测数据标定得到的路阻函数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可以为轨道交通车站内设施布设等...  相似文献   

20.
城市轨道交通开发利益作用机理与影响范围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会给轨道交通线路沿线区域内的土地和不动产带来巨大的开发利益。本文从城市轨道交通引起轨道交通线路沿线区域内的土地和不动产增值的基本原理入手,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利益发生、扩散和转移的作用过程,借鉴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阐明了城市轨道交通利益最终归属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重点对城市轨道交通开发利益的影响范围进行研究,根据出行可达性一致的原则建立了城市轨道交通开发利益影响范围的初步计算模型,针对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各车站的开发利益影响范围进行了试算;同时,根据实际调查数据对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莘庄站的开发利益影响范围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计算结果;此外还提出了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