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信息公告     
《中国海事》2015,(1):79-80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法》2015年3月1日起施行2014年12月28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法》。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17号主席令予以公布。航道法将于2015年3月1日起施行,共分7章48条,分别为:总则、航道规划、航道建设、航道养护、航道保护、法律责任和附则。法律明确,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主管全国航道管理工作,并按照国务院的规定直接管理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要干线航道和国际、国境河流航道等重  相似文献   

2.
《珠江水运》2015,(1):1
<正>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12月28日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法》。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17号主席令予以公布。航道法将于2015年3月1日起施行,共分7章48条,分别为:总则、航道规划、航道建设、航道养护、航道保护、法律责任和附则。法律明确,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主管全国航道管理工作,并按照国务院的规定直接管理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要干线航道和国际、国境河流  相似文献   

3.
2014年12月28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法》(简称《航道法》),自2015年3月1日起施行。全法共七章、四十八条,构建了航道规划、建设、养护、保护及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制度体系。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严格落实《航道法》规定的各项制度,以《航道法》颁布施行为契机,全面推进交通运输行业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4.
杨培举 《中国船检》2015,(2):13-16,118,119
多年来,航道一直默默承受着法律缺位之殇,随着《航道法》的出台,内河开发正进入一个法治新时代。2014年12月28日,被航运界千呼万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法》(简称《航道法》),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表决通过。内河航运功能被重新定位,并以法律形式得以确立,内河也因此进入了一个法治新时代。内河难以承受之"轻"这一天,对于航运界而言,来得有些太过迟缓。曾经,中国是一个在河流开发  相似文献   

5.
《中国水运》2015,(3):18-20
(2014年12月28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航道规划第三章航道建设第四章航道养护第五章航道保护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和加强航道的规划、建设、养护、保护,保障航道畅通和通航安全,促进水路运输发展,制定本法。第二条本法所称航道,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江河、湖泊等内陆水域中可以供船舶通航的通道,以及内海、领海中经建设、养护可以供船舶通航的通道。航道包括通航建筑物、航道整治建筑物和  相似文献   

6.
徐华 《中国船检》2015,(3):34-35
一直以来,《航道法》被寄予厚望,成为根治我国内河顽疾的不二法宝,多年来,各界人士不断呼吁,特别是每年的全国"两会"期间,相关代表和委员都给予了充分关注。经过十几年的努力,2014年12月28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法》,从而为依法治航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保护宝贵的航道资源提供了法律保障。那么,这一剂良药是否可以对内河顽疾药到病除?为此"两会"期间,本刊特别采访了十几年来始终关注内河发展问题的全国政协委员、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苏国萃。  相似文献   

7.
魏东 《中国海事》2015,(2):33-36
2014年12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了第17号主席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法》(以下简称《航道法》),并将于2015年3月1日起施行。《航道法》是交通运输系统热盼的一部法律,从1995年交通运输部着手组织起草至今已近20年,它的出台,对于促进航道科学发展,进而带动相关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便于全行业和社会公众认识和理解,进一步贯彻执行好新《航道法》,交通运输部法制司副司长魏东对《航道法》进行了解读,本刊特将主要内容摘编成文。  相似文献   

8.
《水道港口》2008,29(1):53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于2008年1月7日以2008年第1号令发布了《航道工程竣工验收管理办法》。该办法是为加强航道工程建设管理,规范航道工程竣工验收工作,保证工程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管理条例》制定的。该办法适用于航道工程竣工验收工作。根据该办法,航道工程完工后、正式交付使用前,必须对航道工程质量、国家和行业强制性标准执行情况、  相似文献   

9.
正目前我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近13万km,沿海航道通航里程也超过8 000 km,由于航道维护的资金相对偏紧,如何经济、高效地做好航道维护是需要深入考虑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法》已于2015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其中第十一条规定"航道建设单位应当根据航道建设工程的技术要求,依法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进行工程建设",第十七条规定"应对航道进行巡查,发现航道实际尺度达不到航道维护尺度或者其他不符合保证船舶通航安全要求的情形,应当进行维护"。  相似文献   

10.
<正>据报道,全国人大常委会2014年12月2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法》将于2015年3月1日起施行。法律明确,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主管全国航道管理工作,并按照国务院的规定直接管理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要干线航道和国际、国境河流航道等重要航道。法律规定,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制定航道养护技术规范。航道管理的部门应当按照航道养护技术规范进行航道养护,保证航道处于良好通航  相似文献   

11.
内河航运     
两会召开前夕的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法》正式实施。在内河航运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今天,《航道法》的出台为依法治航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保护宝贵的航道资源提供法律保障。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围绕内河话题展开热议,发表各自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2.
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法》(以下简称"航道法")将正式施行,我国现有13万公里内河航道、8000多公里沿海航道的规划、建设、养护、保护、管理将有法可依。航道法的出台,对于各种运输方式相互协调发展,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最大化意义重大。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在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宣传贯彻《航道法》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要深刻认识《航道法》的重要意义,以贯彻实施《航道法》为契机,认真学习、精心实施,切实保护好、利用好有限的航道资源,开创航道事业发展新局面,为水运强国建设助力护航。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水运》2015,(3):16-17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法》于2015年3月1日起施行。我国近13万公里航道的规划、建设、养护、保护将有法可依。《航道法》的出台,是航道事业、水运行业发展的一座里程碑。建国之初,我国有近17万的内河航道里程;但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的保护,跨、临、栏缺乏有效协调,如今,我国现有内河航道仅12.5万公里,沿海航道约8000公里,总量仅13万公里左右。  相似文献   

14.
《世界海运》2009,(10):10-15
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决定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通知》(国发[2008]37号)以及《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管理条例)的决定》(国务院2008年第545号令),交通运输部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作如下修改:  相似文献   

15.
"十二五"我国内河水运发展步入了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3月24日,随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宣布国家内河高等级航道"十二五"建设正式启动,以高等级航道为重点、规模空前的全国内河航遣"十二石"建设正式拉开了序幕。加快长江千线航道系统治理、实施西江航运干线扩能l二程、推进京杭运河、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建i泛一一"十二工"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的宏伟蓝图已绘就。  相似文献   

16.
交通 《珠江水运》2009,(2):63-63
自2009年1月1日起,国务院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路运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管理条例》正式施行。  相似文献   

17.
目前在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保护内河航运资源除各级政府部门需加强协调和沟通,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执法加度外,还亟需<航道法>的出台.  相似文献   

18.
自2009年1月1日起,国务院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路运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管理条例>正式施行.  相似文献   

19.
信息公告     
正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海事行政处罚规定的决定》8月11日,交通运输部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海事行政处罚规定》作出修改:删去第十条第二款第八项、第十三条第二款、第二十条。删去第十一条中的"船员服务簿"。将第十二条修改为:"违反《船员条例》第十五条的规定,  相似文献   

20.
中国视窗     
《中国船检》2007,(5):10-14
要闻速递:《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条例》9月1日起施行;《船员条例》配套规章年内出台;《国际船舶保安规则》(交通部2007年第2号部令)7月1 日起施行;港口建设管理规定》(交通部2007年第5号部令)6月1日起施行;《航道建设管理规定》(交通部2007年第3号部令)5月1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