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城市交通减碳是我国交通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当前交通领域碳排放和城市移动源污染现状,梳理了城市交通减碳若干路径及相关技术,着重就智能交通及相关技术赋能助力城市交通碳中和进行了探讨分析,提出了交通减少碳排放和降低能源消耗"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倡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交通机动化的快速推进,大城市普遍饱受交通拥堵、交通污染和交通安全问题的困扰。绿色交通作为新的交通发展方向,成为当前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救命稻草。分析武汉市交通现状及问题,提出武汉市绿色交通的建设必须构建以公共交通+慢行交通为主导的交通出行模式,给出公共交通和非机动车交通发展的建议,为武汉市城市交通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城市出租车系统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将智能交通技术应用于城市出租车系统可以有效提高城市交通的效率。文中提出了将智能交通技术应用于城市出租车系统的具体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4.
城市道路交通噪声严重影响城市居民正常工作和休息,降低工作效率,危害身心健康。文中分析了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的污染危害及产生原因,从噪声源、传播途径、城市规划管理及法律法规4个方面提出了交通噪声的治理措施。重点分析研究了交通噪声传播规律,并提出了城市交通噪声控制方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在视城市交通为一动力系统的基础上,以该系统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的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两要素为出发点,通过对城市交通状态存在域描述和引入城市道路网利用率概念,给出了城市交通状态的图形化表示;通过对交通供给与交通需求随时间变化历程曲线的分析,提出并讨论了交通供给、交通需求随时间变化的三种互动关系类型。这些内容将为城市交通管理决策部门根据城市在行车辆数量、车流状况分析预测城市交通状况提供途径。  相似文献   

6.
为实现城区交通尾气污染状况的可视化描述、分析和评价,设计开发了一个机动车尾气污染分析系统。系统将机动车尾气排放模型、扩散模型与WebGIS结合在一起,采用200m×200m的分辨率对城市中机动车尾气排放所造成的污染分布状况进行模拟分析,结果以GIS图层方式显示出来,从而直观地反映出城市交通污染状况和气象、地理、交通等因素的关系。将模拟计算结果和实测数据进行比较,两者具有较高的相关度,显示出系统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可以为城市交通尾气污染的预测及控制提供较好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在视城市交通为一动力系统的基础上,以该系统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的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两要素为出发点,通过对城市交通状态存在域描述和引入城市道路网利用率概念,给出了城市交通状态的图形化表示;通过对交通供给与交通需求随时间变化历程曲线的分析,提出并讨论了交通供给、交通需求随时间变化的三种互动关系类型.这些内容将为城市交通管理决策部门根据城市在行车辆数量、车流状况分析预测城市交通状况提供途径.  相似文献   

8.
黄东生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11):15-17,34,147,148
在中国的城市交通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规划的相互影响关系是发展好城市交通的一项重要内容。交通规划不能只考虑交通方面的问题,而必须与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相结合,根据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等因素综合考虑,促进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该文认真研究了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规划的相互影响的关系,提出了城市土地利用和交通规划的一体化模型,阐述当前城市发展的现状并提出了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诸多建议。  相似文献   

9.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对策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交通安全管理水平与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密切相关,从城市人均交通资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居民交通出行方式结构等方面分析了城市交通安全问题形成的原因,总结了城市交通安全类型及其特点,并从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运行机制、城市机动车的管理、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作效率、城市交通救援体系等四方面提出了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城市交通流量呈现爆炸式增长,交通拥堵已经成为目前国际型大城市面临的突出问题。利用智能交通技术着力推进交通信息化建设,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改善城市交通环境、提高城市交通运输系统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减少城市交通污染的重要手段。为此,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工程技术条件的进步,江河两岸城区的发展和联系成为城市发展和交通系统面临的课题。然而机动化的发展加剧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的问题,非机动车作为绿色慢行交通的代表正逐渐得到重视。过江慢行通道不仅是城市风貌的展示窗口,也是城市生活品质的直接体现。为解决慢行交通跨河问题,以济南黄河凤凰大桥慢行系统设置为例,探讨不同慢行过河交通组织模式的不同情况的应用,为城市跨河通道慢行交通组织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西安市道路网规模从“增量时代”进入了“增量”与“存量”并重的时代,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需要遵循绿色低碳理念进行城市路网建设规划,以降低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带来的影响。通过对现状城市路网进行调查,分析总结了路网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路网建设规划的目标、策略以及要求,以提升路网运行效率,降低碳排放,增强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建设更有韧性的宜居城市。  相似文献   

13.
城市交通是一个大系统,停车场是城市交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静态交通与动态交通构成完整的交通系统。静态交通解决不好将严重影响动态交通。大量私家车的出现,使得城市中心区"停车难"的现象尤为突出。一方面动静态的交通相互干扰造成道路通行能力的下降,另一方面长期低速行驶的汽车排放出的废气又给城市环境带来严重污染。该文基于停车场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在分析济南市中心区停车现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社会停车场规划布局的影响因素,结合济南市中心城区改造,提出适应城市发展的中心区停车场布局要点、社会停车场用地的规划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化、机动化进程的加快,各国城市通过建立轨道交通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问题,而如何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的换乘效率及换乘服务范围又成为后轨道交通时期城市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以西安市轨道交通发展规划为背景,针对西安市后轨道交通时代的自行车换乘进行研究,并对西安市的自行车与轨道交通换乘站点进行了初步规划。着力实现西安市轨道交通与自行车交通的无缝衔接,以提高城市居民轨道交通出行的方便性和城市轨道交通的换乘效率。  相似文献   

15.
沈易涵 《时代汽车》2021,(1):174-175
近年来,伴随我国人口密度增多,因城市道路系统复杂性所造成的高峰拥堵、交通污染、突发事故等时有发生.本文通过对城市智能道路系统的分析,构建绿色低碳的智慧公交系统.有效提升城市交通综合运营及管理能力,提升城市经济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交通环境承载力及其定量化方法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环境科学中有关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的相关理论,结合发展可持续交通的要求,提出交通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及其组成体系,认为交通环境承载力是由交通环境污染承载力、交通环境资源承载力、交通环境心理承载力和交通环境经济承载力组成,提出各个组成分量的基本概念和具有很强操纵性的定量化计算公式。此外,探讨了基于交通环境承载力的城市生态交通规划的演化阶段。在各阶段中,交通环境承载力的计算侧重点、计算内容和制约因素也各不相同,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交通环境承载力的计量模型不仅可以用于交通系统规划和交通结构优化,还可为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往城市快速路设计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为目的,设计人员比较注重道路路网和交通规划领域的系统研究。城市快速路建设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带来了其他问题,比如:环境的污染、交通安全的隐患、交通管理的复杂。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对生活环境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与期望。为了适应国际、国内新形势,建设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必要对今后城市快速路的设计内涵进行充实,在满足道路交通功能的前提下,体现良好的环保、节能、安全、智能和景观效果。该文结合一些工程和研究成果,对未来城市快速路的设计元素提出一些想法,以达到提升设计品质,适应新形势下城市快速路建设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针对当前交通拥堵、能源紧张、尾气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为加快快速公共交通的发展、提高公共交通利用率,本文找出了影响快速公交客流的主要因素,利用系统工程学中的ISM方法,构建了快速公交客流系统解释结构模型,通过分析探讨快速公交客流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而明确了各因素间的清晰结构,得到影响快速公交客流量的5级递阶结构;最后找出影响快速公交客流因素的各影响因素.通过影响因素,建立了多元回归模型,从影响程度、影响方向、影响时期分别归类分析.通过分析各层级因素对快速公交客流量的影响,可引导更多居民选择快速公交出行,对缓解交通压力提供了一定方法指导和决策支持.并通过合理分析为快速公交运输服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对环境交通容量和交叉口运行状况的分析,提出交叉口的环境交通容量优化模型。主要利用峡谷街道排放模型和北京工业大学修正箱式模型来确定交叉口污染物的排放。模型的优化目标是交叉口通行能力的最大化,利用了非线性规划理论,并根据一般约束条件下的广义惩罚函数法进行求解。运用实例说明在一定的污染物条件下交叉口所能达到的通行能力。该模型对交叉口的设计、管理和改善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