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某新型纯电动汽车上使用了SMC材料替代传统的钢板作为汽车发动机罩板件的材料,从而实现了相比传统汽车的钢板发动机罩减重23%的目标。其次根据SMC材料与钢板不相同的成型特性,优化设计了发动机罩里板的结构,从而相较钢板发动机罩取消了锁加强板、铰链加强板和撑杆支撑板等板件,简化了发动机罩板件结构。同时本方案发动机罩里、外板之间采用粘胶连接,与传统机罩折边、涂胶、点焊和铆接结合的方式相比,连接工艺大大简化。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钢桥正交异性板U肋设置小隔板和支撑板对其疲劳性能的影响,以大岳高速洞庭湖大桥为背景,设计制作一个3跨钢桥面板节段足尺模型(其中1道横隔板处U肋设置小隔板和支撑板的优化措施),进行不同横向加载位置的静力试验和正载下的疲劳试验,分析有无改善措施时弧形切口、横隔板和U肋焊趾处主拉应力,以及疲劳裂缝开展情况。结果表明:静力试验中,与无改善措施相比,有改善措施的弧形切口、U肋焊趾的最大应力降幅分别达30%、68%,但横隔板焊趾处应力增加至弧形切口最大应力的130%;小隔板开孔可抑制横隔板焊趾处应力;疲劳试验模型出现4条裂缝,非直接轮压处、未开孔小隔板处的横隔板两侧焊趾均发生开裂,直接轮压处、有改善措施的横隔板焊趾处的疲劳开裂加载次数提高了89%;可将开孔小隔板和支撑板用于承受轮压荷载较大的重车道上。  相似文献   

3.
朱尧于  任晓刚  赵伟  程浩 《公路》2022,(7):196-201
为探讨混凝土强度对开孔板连接件性能的影响,开展了6个开孔板连接件的插入式试验。通过分析连接件的破坏形态可知,所有的开孔板连接件中的贯穿钢筋均在开孔钢板和混凝土的界面处被剪断。在加载过程中,普通混凝土板出现了明显的表面裂缝,而超高性能混凝土板没有出现裂缝,超高性能混凝土抗裂性能良好。通过分析开孔板连接件的推出试验情况以及荷载—滑移曲线可知,连接件具有良好的延性,超高性能混凝土能显著提高开孔板连接件的承载能力和抗剪刚度。将开孔板连接件的插入式试验数值与其他学者的承载力公式预测的结果进行对比可知,现有研究得到的承载力公式相对保守。选择其中与超高性能混凝土开孔板连接件试验结果吻合良好的承载力公式进行相关的系数修正,提高了公式的计算精度,可以更好地支撑超高性能混凝土开孔板连接件的研究与推广工作。  相似文献   

4.
刘召刚 《隧道建设》2014,34(5):423-427
研究了大基坑采用主体结构环板作为水平支撑的支护方案。建立载荷-结构法三维有限元模型,对采用主体结构环板作为水平支撑的大基坑支护方案进行了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工程实践证明: 对于大基坑采用主体结构环板作为水平支撑可提供较大的支护刚度,基坑施工安全、高效、环保。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和开发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中的新型连接件,提出了一种新型连接件——波折开孔板连接件。进行了3个波折开孔板连接件推出试验和3个普通开孔板连接件推出试验,测试了这2种连接件的基本力学性能,对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得到了波折开孔板连接件的荷载-滑移关系,并拟合出在正常使用状态和极限承载力状态下的相对刚度表达式。试验结果表明:波折开孔板连接件具有优越的力学性能,其抗剪强度比普通开孔板连接件提高24%,其抗剪刚度比开孔板连接件也有较大提高,达到极限荷载时其延性为普通开孔板连接件的1.9倍。  相似文献   

6.
针对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易产生裂缝和断板的问题,研究了抗折剂对水泥混凝土力学性能的改善效果。对比分析了4种不同掺量抗折剂的混凝土与基准混凝土的抗折强度和抗裂性能。发现掺加抗折剂的混凝土的抗折强度和抗裂性能均有不同幅度的提高,在掺量为2.5%的情况下,水泥混凝土的抗折强度和抗裂性能提升效果最佳。抗折剂能有效延缓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和断板的产生,提高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使用性能,降低工程成本。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结构因素对某新型6缸天然气气体机中迷宫式油气分离器分离性能的影响,设计了7组不同的结构组合方案,采用控制变量法对比分析结构参数变化对分离效率的影响,初步探索了对分离效率影响较大的结构参数。试验结果表明,改变粗滤孔板通孔数量、粗滤孔板与挡板间的距离对分离效率的影响要大于改变通孔直径的影响,其中通孔数量的变化对分离效率的影响最为明显。当粗滤孔数减少6个时,分离效率提高了11.6%;而精滤孔数减少4个时,分离效率提高了12.4%。考虑到精滤孔直径和变化数量均小于粗滤孔这一因素,却能实现比粗滤孔更高的分离效率提升幅度,说明精滤孔的数量变化对分离效率的影响要比粗滤孔的大。在精滤孔板处,对微小直径油滴的有效分离成为影响分离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陈思 《时代汽车》2024,(9):135-137
在众多换热设备中,板式换热器是换热性能较好的一种,该设备主要是依靠结构中的换热板片实现换热功能的,该板片在结构上是由多组波纹形状的凸起和凹槽组成,在比邻的两片板片之间的空隙可供换热介质通过,从而达到换热目的。而板片的制造质量对换热器的交换能力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叙述了换热器板片冲压成形中常见的质量缺陷,并对板片冲压仿真模拟结果进行优化分析。  相似文献   

9.
针对汽车底部复杂流场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对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影响,以降低气动阻力为目标,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研究了侧风工况下汽车底部复杂流场的主动和被动控制减阻方法,设计了阻流板、侧裙、底部抽吸控制槽和尾部气流喷射控制槽4种减阻方案,分析了各方案对气动阻力的影响和减阻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减阻效果与横摆角、阻流板高度、侧裙高度、底部控制槽抽吸速度和尾部控制槽气流喷射的速度与角度有关,4种减阻方案的气动阻力最大降幅分别为9.4%,10.4%,13.5%和4.7%。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宜根据汽车运行环境采用动态控制方法,以达到最优减阻效果。汽车模型风洞实验验证了本文中数值计算方法的准确性,研究结果可为汽车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详细阐述了椒江二桥防撞钢套箱的设计思路,采用Midas空间有限元软件对钢套箱底篮、内支撑、吊装系统等按不同的工况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并对钢套箱安装方案和关键控制点加以详细说明,通过反复精确测量开孔、设置封堵板、设置限位装置等多项措施,确保了套箱在短时间内精确安装到位。  相似文献   

11.
张毅  俞小莉  陆国栋  夏立峰 《汽车工程》2006,28(11):1001-1004
为提高车辆换热器模块的匹配设计能力,针对冷却风在并联结构换热器模块中的流量分配进行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在计算中把复杂的翅片结构简化为多孔介质模型,并采用RNGk-ε湍流模型进行模拟。通过换热器模块的风洞试验对数值计算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由于各换热器的阻力特性不同,流量的分配与设计时的理想状态存在较大的差异,阻力小的换热器中风速高,相对流量变大。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折板间隔对折板式竖井内水流的水力特性影响,采用Realizable k-?模型结合VOF模型对不同折板间隔的竖井进行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折板间隔是竖井较为关键的影响因素;随着折板间隔的增大,折板上水流流态会从往复跌水流逐渐过渡为S型贴壁流,折板或壁面受到的冲击以及冲刷作用也会逐渐增大;无论折板上水流流态为往复跌水流,还是S型贴壁流,竖井消能率基本都在90%以上,受折板间隔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实验研究了锂离子电池1C倍率放电,20℃自然对流情况下的温升特性。测得了20℃环境温度下电池的充放电内阻特性,并根据某品牌18650型锂离子电池的物性参数以及实验测得的内阻数据建立了电池单体仿真模型,仿真计算了与实验同工况下的温度分布情况,最大误差4.9%。设计了一种包含480节电池的并行通风空气冷却散热结构,并通过正交试验进行了优化,得到了进出风孔距电池的最小距离1mm,上挡板距离电池的最小距离1mm,下挡板距离电池的最小距离1mm的最优结构,使电池组的最大温升下降了5.71℃,最大温差降低了5.06℃。并基于最优结构给出了120s后每60s改变送风方向的往复送风策略,使电池组即使在40℃、2C放电的恶劣工况下也能够工作在25℃-40℃,电池单体温差5℃以下的工作环境中。  相似文献   

14.
针对大跨度斜拉桥在高烈度横向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分析,就现今工程中常用到的添加挡块、金属阻尼器、黏滞阻尼器这3种减震设计方法,以某特大跨铁路斜拉桥为工程背景,基于MIDAS Civil建立了三维有限元动力弹性模型,分析了桥梁结构的动力特性;通过采用3种参数化后的方案与梁墩横向自由边界条件下的对比分析,研究了满足横向极限位移控制条件下,3种设计方案的结构地震响应特点;另外针对黏滞阻尼器和金属阻尼器减震方案,对2种阻尼器组合和布设方案进行了局部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增设挡块减震方案要比采用阻尼器减震方案的墩塔底部内力大,采用黏滞阻尼器设计方案的减震效果最好;经过综合比较后,推荐采用组合1方案(过渡墩和辅助墩的左右侧分别设置金属阻尼器、液体黏滞阻尼器)用于铁路大跨斜拉桥。  相似文献   

15.
排气废热温差发电对于改善汽车燃油经济性具有很现实的意义,而提高输出功率是温差发电装置结构设计的主要目标.论述了包括废热通道内部结构在内的诸多设计因素对废热温差发电装置输出功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改进的废热通道.并使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和红外热成像试验,对该废热通道结构进行了分析,验证了所采用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热管换热器在汽车尾气采暖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杨锋  林贵平 《汽车工程》2002,24(2):157-159,F004
本文阐述了热管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分析了热管换热器在汽车尾气采暖上的可行性,介绍了热管换热器的设计流程和计算方法,设计并加工制造了针对HS663型大客车用的热管换热器,并进行了试验研究,提出了有关热管换热器在汽车尾气采暖中应用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汽车空调换热器发展趋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空调中的换热器是非常重要的部件,它们是空调换热性能最关键的部件,当今汽车零部件的发展是体积小型化、高性能的要求,在换热器上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通过研究世界上著名的汽车空调厂家的换热器的最新的发展趋势,为国内换热器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利用摩擦热产生塑形变形进行深孔无屑加工,不仅节省材料,而且可以获得高性能的工件。摩擦热深孔成形的热力分析是该工艺技术的一个关键问题。利用LS-DYNA动力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圆柱钻头和球形钻头的滑动摩擦副热结构耦合模型,分别计算了模型的温度场以及热应力场。摩擦过程中,最高温度在接触面外侧,温度从外侧向中心逐渐降低,球形钻头由于受力集中,更符合后期钣金深孔冲压成形要求。通过摩擦生热达到一定温度,为进一步研究摩擦热加工深孔工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The ISG (Idle Stop and Go) system isvery useful in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because it increases fuel consumption and reduces green house gas emissions. However, when the engine is on standby, the air-conditioning system does not work due to compressor inactivity, causing thermal discomfort to passenger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thermal storage system, which is a cold storage heat exchanger integrated with a current evaporator. Th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for an optimum cold storage heat exchanger design with various fin heights and densities, a number of stacking evaporator plates, refrigerant flow circuits inside the evaporator, and PCMs (Phase Change Materials) in the heat exchanger. The effects of coldness-release performance were examined with various ambient temperatures and air flow volume rates to the cold storage heat exchanger. The visualization of PCM’s freezing and melting was conducted with the cold storage heat exchanger. From the results, we found that the air discharge temperature of the air-conditioning system that was applied to the optimum cold storage heat exchanger was delayed around 540 seconds compared to the current air-conditioning system to reach 24 °C. Thus we can say that the cold storage heat exchanger integrated with an evaporator is an effective solution for ISG vehicles in maintaining thermal comfort in vehicle cabins during short engine stops.  相似文献   

20.
新研制的由三通管和主,旁通管道组成的并联装置,将钢-水热管式换热器装在上面,就能回收中高温范围的排气余热以加热车厢,从而较好的解决了将适用于低温热源下工作的钢-水热管式换热器成功地应用于中高温热源下工作的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