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作者观察了12只猫在不同程度骶神经根受损后刺激胫后神经和腓肠神经诱发的腰髓电位(LP)和皮层电位(CP)的改变。结果发现:S_1神经根受损时,刺激腓肠神经诱发的LP改变最明显,其CP次之;刺激胫后神经诱发的LP改变较小,其CP无显著变化。SEP的改变特征主要表现为波幅下降,而潜伏期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
本工作以清醒、整体大鼠为对象,记录了刺激皮神经所诱发的屈肌反射电位(FRP)和背根电位(DRP)。分级刺激腓肠神经(皮神经),在hamstring神经干上(一组支配后肢屈肌群的神经)先后诱发出A-FRP和C-FRP,同时在L_5背根上诱发出A-DRP和C-DRP。A-FRP和A-DRP的阈值、潜伏期均无明显差异,且呈有意义的正相关;二者的幅值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C-FRP阈值和潜伏期比C-DRP均较大,但二者的阈值和潜伏期均呈有意义的正相关,且二者的幅值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同步递增。每一串刺激(3个脉冲,间隔5ms,波宽0.5ms)诱发的DRP和FRP值均较相应单刺激诱发的为大,即DRP和FRP均有时间总和现象。  相似文献   

3.
本工作观察了电针清醒、整体大鼠同侧内关穴对后肢屈肌反射电位(FRP)和相应的背根电位(DRP)的影响。以串刺激(3个脉冲,间隔5ms,波宽0.5ms)分级刺激腓肠神经(皮神经),在hamstring神经干上(一组支配后肢屈肌群的神经)和L_5背根上分别诱发出适当大小的C-FRP和C-DRP(约为最大值的70%~80%),以低频低强(4Hz,1~3V)、低频高强(4Hz,20~40V)电针同侧内关穴,持续5min停针后观察到C-FRP和C-DRP的值均降低;C-DRP受抑程度较C-FRP为轻且恢复也较快,二者的潜伏期均不变。电针内关穴时A—FRP和A—DRP没有明显作用。实验结果提示电针同侧内关穴可引起后肢镇痛,且镇痛中可能有中枢的突触前抑制机制参与。  相似文献   

4.
脑血管病患者一般多表现为痉挛性不全偏瘫,肌电图检查可发现瘫痪侧脊髓神经反射(H反射)活跃。本组30例脑血管病患者(多数为脑血拴形成,少数为脑溢血),应用DiSA14A20型肌电仪,观察双侧胫神经电刺激后直接诱发肌电位M反应及脊髓神经H反射。检查结果做文字及摄影记录。对M反应及H反射的潜伏期、持续时间、幅度以及他们和刺激强度之间关系的  相似文献   

5.
实验用大白鼠。分级刺激腓肠神经和腓肠肌神经,对被激活的背角神经元进行观察,进而对皮肤、肌肉神经传入会聚神经元进行了分类,发现同一神经刺激被激活的背角神经元可分为A、A—C和C 3个类型,其中A—C型占多数(皮神经激活68%,肌神经激活50.4%)。实验中记录到125个皮,肌会聚神经元(CMCN),按对皮、肌A类和C类传入纤维的反应,分为A—A、A—AC、AC—A,AC—AC、C—C 5型,其中AC—AC和A—A型占多数(分别为46.27%和26.12%).结果提示,上述多种会聚形式,可能是皮、肌粗、细初级传入在脊髓水平对感觉传入(特别是痛觉)进行调制的基础,因此将在镇痛、痛过敏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6.
应用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SEP分别对3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发现:正中神经SEP异常23例(74%),主要表现为N13波幅降低或消失,常伴有N9~N13延长,胫后神经SEP异常27例(87%),其中有4例所测得正中神经SEP正常,主要表现为LP~P40延长或P40消失。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SEP对评价颈髓功能均有一定价值,二者结合观察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螯虾细小神经轴突为标本,成功地应用双玻璃微电极进行细胞内刺激与电活动的记录。观察了细小神经轴突膜电生理和物理特性参数。钾离子通道特异性阻滞剂4—氨基吡啶,使Weiss式中常数b值显著减少;a值无明显变化;膜静息电位去极化;阈电位水平上移;动作电位幅值、锋电位时程、膜电阻和膜时间常数均有显著意义的增加。结果提示:4—氨基吡啶可提高膜的应激性,对神经膜兴奋性无明显影响;生物膜应激性及膜电阻的变化与钾通道的活动状态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实验用牛蛙和蟾蜍,以背根电位(DRP)和腹根电位(VRP)为指标,观察分析了牵拉肌肉引起的肌梭传入在中枢的效应。结果表明:肌肉制动后,牵拉半腱肌的同时在背根上所记录到的时相DRP为肌梭传入放电所致,本文命名为肌梭DRP并详细讨论了肌梭DRP的性质。同时发现;持续性肌梭传入能加强电刺激腓神经诱发的DRP,能抑制神经VRP。提示肌梭传入参与针刺镇痛可能是以突触前抑制的形式起作用的。本文为突触前抑制理论及针刺镇痛原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糖尿病 (DM )患者瞬目反射 (BR)的变化 ,了解BR对糖尿病中枢神经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于眶上切迹处以方波脉冲电刺激眶上神经 ,记录双侧眼轮匝肌的反应 ,测定刺激同侧所记录的R1、R2 波和对侧R′2 波的潜伏期及波幅变化。结果 DM患者的R1、R2 和R′2 波的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 ,其波幅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随糖尿病病程的延长BR的异常率逐渐升高。结论 BR检查可作为糖尿病患者神经受损的客观指标 ,并有助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0.
用大鼠为实验对象 ,以 Evans蓝渗出为指标 ,观察在长轴突反射实验条件下 ,电刺激足太阳膀胱经承山穴后的神经源性炎症反应的分布。结果 ,刺激侧的爪部、小腿后外侧区及股后外侧区皮肤出现了似循足太阳膀胱经的蓝色渗出 ,对侧无渗出。定量分析显示 ,渗出部位皮肤 Evans蓝含量显著高于对侧同部位和对照组皮肤 (P <0 .0 1 )。内脏器官中 ,膀胱组织的 Evans蓝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 P <0 .0 1 ) ,其余内脏组织的 Evans蓝含量与对照相比无明显改变。结果提示 ,穴位刺激可引起节段内循经及相关内脏的神经源性炎症反应 ,长轴突反射可能参与了经络活动。  相似文献   

11.
THESIGNIFICANCEOFDERMATOMAL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INTHEDIAGNOSISOFLUMBOSACRALNERVEROOTCOMPRESSION(李辉)(陈君长)(王坤正)(贺西京)(鱼全...  相似文献   

12.
VALUEOFMOTOREVOKEDPOTENTIALSBYMAGNETICSTIMULATIONINDIAGNOSISOFLUMBOSACRALRADICULOPATHYYangZhe;ChenJunchang;ZhaoLongzhuWangKun...  相似文献   

13.
采用分级刺激、直流电阻滞、Novocain阻滞等方法系统分析了大鼠后肢腓肠(皮)神经、腓肠肌神经及拟承山穴区ⅠⅡⅢ类传入纤维诱发的脊髓背根电位(DRP)。结果表明:上述皮、肌神经及穴位区ⅠⅡⅢ类纤维均可诱发负DRP;皮神经DRP主要系Ⅱ类纤维所诱发;肌神经及穴位区DRP主要系Ⅲ类纤维所诱发。本工作为突触前抑制理论与针刺镇痛原理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4.
ThetechniqueofmagneticstimulationMEPhasprogressedrapidlysinceitcameintobeingin1985.Nowitisconsideredtobeabletoconfirmthelesio...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面神经诱发电位的最佳刺激参数和记录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不同刺激波宽(0.04、0.1 ms)、不同记录方法(外耳道后壁、头顶)记录面神经诱发电位;切断面神经干,观察切断前与切断后面神经诱发电位的变化。结果在其他相同刺激条件和记录方法下,采用短波宽0.04 ms刺激较波宽0.1 ms刺激所得面神经诱发电位各波潜伏期标准差小;在相同刺激参数下,大鼠外耳道后壁记录较其头顶记录所得波形稳定;切断面神经干后,可见面神经诱发电位N1波潜伏期延长或波形消失等现象。结论采用刺激波宽0.04 ms,外耳道后壁记录可以获得较清晰、重复性好的面神经诱发电位波形;面神经诱发电位可以反映面神经的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6.
LumbosacralradiculopathyisthemostcommoncauSeoftheachingwaistsandlegs.Radiography,CT,MRIarevaluabletothediagnosisoftheoccupativedisease,butpowerlesstothenon-occupa-tivediseases,suchasrootdegeneration,inflammation,etc.Soelectrophysiologicexaminatio'1isveryimportantinthesecas-es.Magneticstimulationwhichisasanon-invasiveelectropLlysiologictechniquehasbeenusedintheclinicaldiagnosisofvariousdemyelination"~",suchasmulti-plesclerosis,amyotrophiclateralsclerosis(ALS)andcerebrovasculardisease,etc-I…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健康志愿者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潜伏期及峰间潜伏期的正常参考值,以建立本实验室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正常值数据库。方法采用多导诱发电位仪,三导联同时记录,检测40例健康志愿者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获得健康志愿者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正常参考值。结果C3导联波形主要有两个,T1′(-)、T2′(+),它们的潜伏期分别是(3.0205±0.8289)ms、(6.7360±1.3939)ms,T2-T1峰间潜伏期为(3.7438±1.2060)ms。结论采用C3导联记录,在健康志愿者身上获得了比较稳定的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为进一步研究三叉神经痛患者的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变化等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