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贵阳市中心城区人行过街设施设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贵阳市中心区道路交通现状 ,应用概率统计理论 ,对贵阳市中心区的主、次干道上设置人行过街设施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定量计算 ,研究结果对贵阳市的人行过街设施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上海市陆续推出街道设计、道路精细化管理、慢行交通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导则,为道路向街道转型,由重视机动车通行向全面关注人的需求转变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新城发力”背景下,结合嘉定新城道路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新城发展的要求,从全方式、全要素、全过程角度提出了新城道路精细化建设管理实施导则,为嘉定新城道路建设、整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其他郊区新城道路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3.
道路交通安全研究具有很强的跨学科性,属于综合交叉研究。主要围绕人、车辆、道路与环境与道路交通安全的关系,简要分析了目前道路交通安全研究在交通参与者、道路条件与安全设施及自然环境、交通信息等方面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4.
蔡军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2,(12):151-154,15
左转是产生冲突点最多、对交叉口影响最大的一个流向。U型掉头在改善左转与进出交通对干路车流的影响方面具有较大的作用。该方式已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干路有所应用,但并不尽如人意。该文在分析路段U型掉头设置表层原因的基础上,从路口、路段设计、过街设施配置层面阐述我国U型掉头设置的深层次原因。并对U型掉头的适用条件、掉头区的数量、计算方法展开讨论。研究认为,U型掉头是弥补路口、路段设计缺陷的有效方法,但不是常用方法;优化断面、健全路口、合理设置过街设施是道路设计需首先考虑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公路交通科技》2007,24(10):118-122
针对在事故多发段判别时,平面交叉节点通处理为路段,平面交叉节点的安全重要性被弱化,判别精度受到了影响的问题;并针对路网事故多发段判别时,先判别事故严重的路,再判别其上事故多发段,忽略了整体事故不严重的路上个别事故多发的段点的问题。对路网中各种等级公路进行归一化处理;根据平面交叉节点行车安全特性,把公路划分为平面交叉节点路段和普通路段;平面交叉节点路段安全影响范围的确定;从而进行路网事故多发段判别。既提高了已有动态步长过滤法等对一条公路进行事故多发段判别的精度,又解决了不同等级、不同特征公路组成的路网在同一水平下的事故多发段判别;为路网安全管理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现代经济的增长促使着城市道路的飞速发展,而园林城市的创建对道路绿化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道路已不只是满足交通功能需求的市政设施,而逐渐成为了装点城市的美丽绿带。该文通过对新乡市新中大道设计与施工的总体分析,为城市道路的绿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verify the justification provided for a centralized national road policyin Indonesia, namely, that trips on national roads are typically inter-urban, by measuring the spatialdimensions of automobile and motorcycle trips on national roads in Indonesia. The study finds thatmotorcycle trips are characteristically local; by contrast, automobile trips extend beyond city boundaries,although to a limited extent. The results suggest the decentralization of transportation policies for the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 of national roads by granting autonomy to local governments when nofiscal externality exists. 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 that road capacity, gasoline prices, income, populationand worker density, city size, and the number of public buses are strong predictors of vehicle kilometerstraveled.  相似文献   

8.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的需求逐渐从“有”转向“优”,对于无障碍设施的建设迫切需要高质量发展。通过调研城市道路中常见的无障碍设施所存在的问题,以人民需求目标为导向,提出了优化提升无障碍设施的策略,以期引领无障碍设施由符合规范要求向满足高质量需求所迭代。  相似文献   

9.
重庆市广阳岛风景道路设计创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庆市广阳岛按规划分为文化商务区、渡假疗养景观区、体育休闲区。为适应其功能,新建道路要充分利用岛上的自然资源,尽量保护原有生态植被,使广阳岛主干道形成一条亲近自然的风景道路。道路设施考虑观光、健身、休闲等功能,用道路、桥梁造景,用交叉口组景,使工程建设达到天、地、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随着乡村道路交通网络通达顺畅水平的稳步提升,其交通安全形式依然严峻。为进一步提升乡村道路的行车安全水平,现首先分析乡村道路的交通事故特征,从“人-车-路-环境”角度系统分析事故诱因,然后基于事故分析结果,从道路本身属性角度出发,提出乡村道路系统设计要求,最后以桂林市某山区乡村道路为例,结合事故数据分析其交通安全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改善措施,以适应新时代下四好农村路的建设要求。  相似文献   

11.
应急交通是城市综合防灾中最重要的设施之一,是应急设施建设的首要任务。在规划确定城市的应急交通系统时,对外交通干道和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对于灾前的人员疏散和灾后进行大规模救援工作意义重大,是避灾和救援活动的"保障线",更不能忽视次干路、支路和居住区级道路的作用。如空袭、地震等灾害发生时,快速路、主干路因立交桥可能损坏倒塌会影响使用,次干路会起到非常重要的替代作用;支路、居住区级道路,则是通往避难场所必不可少的,是受灾群众登上"诺亚方舟"的生命之路。本文提出了宁波市应急交通系统的构成,着重探讨应急通道的分级、选择和建设要求。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干道协调控制通常以协调流向的通行效率最大为优化目标, 然而在实际交通流量波动环境中, 某些非协调流向的流量在局部时段可能与协调流向相当甚至高于协调流向, 从而影响干道运行的总体效率。为了解决该问题, 研究了1种考虑关键路径序列的干道绿波协调控制方法。利用路径流量分担率和行程时间指数计算各车辆行驶路径的重要度, 并采用系统聚类算法识别干道上车辆行驶的关键路径。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考虑关键路径序列的干道绿波协调控制模型: 考虑了各关键路径信号相位之间的协调关系, 设置了含0-1变量的信号相位矩阵, 并构建模型的基础约束条件; 设置了无效带宽存在性判断变量和最小重要度判断变量, 构建了考虑路径重要度的绿波带宽分配策略, 确保绿波带宽优先分配给重要度大的关键路径; 以关键路径序列加权绿波带宽总和最大为优化目标, 构建了模型的目标函数。利用VISSIM仿真软件搭建仿真环境, 以武汉市中山路4处交叉口组成的干道路段为例进行仿真验证。实验结果表明: 相比于传统的干道绿波协调控制方法和干道多路径绿波协调控制方法, 考虑关键路径序列的干道绿波协调控制方法使得干道平均延误分别减少了12.1%和4.8%, 平均排队长度分别减少了13.6%和7.6%, 平均停车次数分别下降了16.5%和9.7%;各关键路径的车辆平均行程时间与自身重要度大小严格成反比, 避免了绿波带宽的浪费。   相似文献   

13.
城市道路积水问题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心和重视,该文通过对洛阳市城市道路积水点产生积水现象汇总并从源头上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可为今后的城市道路积水点改造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金哲虎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1):51-54,M0008,M0009
临沂市南京路沂河桥及两岸互通立交项目是临沂市“三环十五射”骨架路网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路沂河桥工程项目的建设主要解决跨河交通及连接河东区、北城新区跨区道路的需要。该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临沂市骨干路网、改善临沂市的交通出行条件,构建城市骨架路网,促进沿线区域的开发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城市跨河道路与河道两侧滨河道路互通立交的总体布置在满足基本交通功能的前提下统筹兼顾城市滨河景观功能,对打造具有特色的城市滨水道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常州市中吴大道主辅路断面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分析了常州市中吴大道在城市路网中的功能定位,提出了主辅路的规划断面,并通过交叉口渠化、标志标线划分、公交专用道、人行过街横道、主线绿波交通、绿化景观设置等设计理念的综合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中吴大道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道路景观大大改善。  相似文献   

16.
Driving road identification is the key issue of a vehicle navigation system that supports various services of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The method for driving road identification is also known as map matching (MM). In spite of the development of MM algorithms, limitations still exist in obtaining the positioning data and preparing candidate roads (CRs) that may result in mismatches in some special difficult road configurations such as flyovers and parallel roads. To overcome the limitations, an integrated trajectory-based MM (tbMM) system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trajectory similarity evaluation method. The system can fuse the information from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 (GPS) and inertial sensors to generate the vehicle trajectory that represents the vehicle continuous movement in three dimensions. The elevation data of vehicle and roads are involved to enhance the trajectory-based matching process. Also the method employs an optimized mechanism for generating and maintaining CRs. Using the mechanism, separated road segments in a digital map are reorganized in the form of possible driving roads and the topology among them is guaranteed. Moreover, the CRs are obtained considering all the possibilities in determining the driving road so that the valuable historical information can be effectively reserved to provide more reliable matches in ambiguous situations. The tbMM system was evaluated using a number of real-world vehicle-level test datasets in urban areas in Beijing. Also a comparison test was performed to evaluate the driving road identification accuracy against existing MM algorithm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bMM system can provide reliable matches with about 99% accuracy in all the difficult scenarios and outperforms the existing algorithms.  相似文献   

17.
为完善山地城市规划和综合交通系统,需对山地城市干线道路规划设计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山地城市旧城区和新区发展模式的介绍,分析了干线道路在山地城市中的作用.从地形地貌、城市空间布局、交通出行及道路网等方面分析了山地城市特性.在此基础上,针对山地城市干线道路规划设计在功能定位、技术标准、交通组织等方面的特殊性,结合贵阳市城市...  相似文献   

18.
聂臣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2,(10):38-41,49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老城区道路交通日益拥堵和设施逐步陈旧,无法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各地政府在现有道路空间基础上,不得不想方设法进行旧路改造。本文以汕头市外马路为例,从道路平面、横断面、纵断面、交叉口、慢行系统、交通设施、绿化、雨污分流等方面进行探讨,阐述旧路改造中应当考虑的各种因素、以及相互间的影响,为类似市政道路的旧路改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通过在建工程实例,总结了一些快捷路的特点和具体设计时针对这些特点应注意的问题。作为在道路设计规范中不存在的道路等级,快捷路实质是连续流标准的主干路。广州市通过建设快捷路进行有限的投入,使道路获得了较大的通行能力,在使用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海绵城市”在全国进行了大量的推广和实践,在城市道路设计中,海绵城市设施主要是对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雨水径流污染物削减率进行控制。本文根据理论计算方法,结合建设实例,针对不同路幅、不同纵坡的道路,对海绵城市设施选型进行探索,并提出建议,可为城市道路海绵城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