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浅析公路工程中的CBR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人们好CBR指标认识上的误区,通过分析CBR试验步骤中的细节问题,阐明正确的试验操作方法,揭示CBR与压实度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以山西地区的典型黄土试验段为依托,通过现场试验,提出了现场CBR、压实度K、含水量以及现场承载板模量E0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不同含水量与不同压实度条件下回弹模量和CBR的变化规律;以含水量和压实度双指标为控制标准,分析现场与室内强度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室内试验各强度指标之间的相关程度高,现场试验各强度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较室内试验结果弱,室内和现场回弹模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室内和现场CBR之间的相关性差。  相似文献   

3.
以陕西公路试验段为依托,通过CBR值和承载板试验,提出了现场CBR、压实度K和现场承载板模量E0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含水量为标准,建立了现场、室内强度指标之间的关系模型。从而实现道路全过程土基强度控制的客观与统一,这对于工程中采用合理的土基强度控制指标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黄土路基强度控制指标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关中地区粘性黄土试样进行室内试验,分析了浸水时间、压实度与cBR值关系,含水量、压实度与回弹模量的关系.提出CBR测试条件对黄土填料的力学性能具有不适应性,浸水4天的CBR值变异系数较大;含水量、压实度对回弹模量的影响很大,回弹模量的实测、压实时黄土含水量和施工压实度的控制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黄土路基压实标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从理论上确定黄土路基的压实标准,首先确定以路表弯沉和路基顶面压应变作为受路基压实标准影响的沥青路面设计指标,根据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力学分析获得的路基内部压应变分布以及在试验路测得的行车荷载作用下路基内部的压应力分布将整个路基分为距路基顶面0-80 cm的路床和路床下路基两部分,通过分析路基回弹模量对于路面结构层厚度的影响确定了路基不同深度处的回弹模量要求,并试验研究了压实度对于压实黄土的回弹模量和浸水后附加压缩变形的影响。最后,结合路基不同压实区域划分、路基回弹模量的要求、压实度对于黄土力学性质的影响提出以回弹模量和压实度双控的黄土路基压实标准。  相似文献   

6.
明确路基强度设计指标提高路基回弹模量设计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对目前路基设计、施工中在使用回弹模量值、弯沉值时存在的相关问题的分析,提出拓展我国传统的“强基、薄面”内涵,提高路基强度的观点;并指出在公路路基设计规范中明确路基回弹模量指标值及提高路基回弹模量标准值。  相似文献   

7.
为从理论上确定黄土路基的压实标准,首先确定以路表弯沉和路基顶面压应变作为受路基压实标准影响的沥青路面设计指标,根据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力学分析获得的路基内部压应变分布以及在试验路测得的行车荷载作用下路基内部的压应力分布将整个路基分为距路基顶面0~80 cm的路床和路床下路基两部分,通过分析路基回弹模量对于路面结构层厚度的影响确定了路基不同深度处的回弹模量要求,并试验研究了压实度对于压实黄土的回弹模量和浸水后附加压缩变形的影响。最后,结合路基不同压实区域划分、路基回弹模量的要求、压实度对于黄土力学性质的影响提出以回弹模量和压实度双控的黄土路基压实标准。  相似文献   

8.
含水量对路基土回弹模量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含水量对路基土的影响机理入手,介绍了路基压实过程中含水量的影响机理,以及不同土质采用不同的控制方法。结合实验室试验,得到乌鲁木齐地区土基回弹模量与含水量(稠度)的相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处治挖方路基过湿土经济适用的方法,对其分别进行了换填,石灰处治,塑料网格加筋等室内外试验,得出了处治前后过湿土物理力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采用上述3种处治方法,尤其是换填和塑料网格加筋,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碎石土被广泛应用在道路建设中。根据现行规范,路基设计时采用的指标是路基回弹模量,但是回弹模量现场检测非常不方便,因此施工过程中检测采用的指标是压实度。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碎石土路基设计与施工,建立碎石土路基压实度与回弹模量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通过风积砂路基大型试槽试验,研究了不同压实度、不同含水量对砂基回弹模量的影响,发现风积砂路基的回弹模量与压实度有相关性很好的三次多项式关系,而受水的影响极小;通过大量试验分析,提出了风积砂路基回弹模量建议值。  相似文献   

12.
方涛  李跃军 《公路工程》2010,35(3):123-124,135
介绍了便携式落锤弯沉仪(PFWD)在路基回弹模量检测中的应用,并依托张沅二级公路建设项目,研究了动弹性模量与压实度和含水量的关系,得出动、静回弹模量,动回弹模量与压实度和含水量之间具有良好的双对数关系,为PFWD的应用、推广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公路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很大程度取决于路基填料的性质、压实时的含水量及其压实的程度。路基压实是一个人们较为熟悉、却又是非常复杂的实际工程难题,特别是对于细粒土,在我国现行路基规范中,压实质量的评定标准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目前,我国公路早期病害严重,除施工原因外,现行路基压实标准不当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影响路基工程性质的土体本身具有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的特点,加之在投入使用过程中受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因此为掌握压实路基的工程性能和保证长期稳定,需要对压实机理更深入地研究,需要研究在施工过程中如何采用合理的压实(包括室内试验和现场检测)以保证路基在使用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强度与稳定性。本文以不同特性的几种代表性土样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室内试验:研究了细粒土的特征参数与其对应的强度(回弹模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王晓峰  吴喜荣 《公路》2012,(6):121-123
基于现场回弹模量E0和承载比CBR的测定,研究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比回弹模量E0、压实度K、含水量w、承载比CBR的数据,提出广源(广灵~浑源)高速公路12标段路基各指标之间的换算关系,为黄土地区路面结构的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较好地模拟现场压实情况,研究了静面压力和振动频率对千枚岩路基填料压实效果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合理的振动压实参数;分析了压实度和压实方式对千枚岩路基填料物理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结合千枚岩路基压实现场特性,提出了合理的振动压实时间。通过压实试验,得到了千枚岩路基填料振动压实特性的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6.
郑向雷  刘新舟  赵彬强 《公路》2006,(2):109-111
我国现行沥青和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采用回弹模量作为土路基的强度指标,而在施工过程中则采用压实度作为控制参数,这就使设计与施工控制无法直接联系。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公路施工控制参数及检测方法,对我国公路的施工控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陕西省西咸北环线高速公路工程西吴枢纽立交C匝道路基填筑试验段为依托,研究了建筑垃圾作为路基填料的基本物理性质,结合现场施工分析了建筑垃圾填料压实性能的影响因素,建筑垃圾填料含水率对压实度的影响,合理的碾压遍数及现场建筑垃圾路基回弹模量。结果表明:建筑垃圾填料含水率控制在14.8%~15.0%时,碾压效果最好,碾压遍数超过20次后,压实功对填料的压实效果已不显著。建议超过15遍碾压后,当压实效果趋于平稳时可停止碾压,此时路基回弹模量为155~170 MPa,相应的压实度为97.87%~98.46%。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磷尾矿利用率,采用磷尾矿改良黏土制备路基填料。以CBR强度为衡量指标优选配比,测试优选配比在不同压实度下的CBR值、回弹模量及水稳定性,并从材料的颗粒级配、磷尾矿微观结构分析改良黏土的强度机理。随着磷尾矿掺量增加、黏土掺量减少,改良土CBR强度先增加后降低,峰值对应的磷尾矿掺量为50%,选择其为优选配比。随着压实度的降低,优选配比的CBR强度、回弹模量及水稳定性系数均随之降低,但CBR强度和回弹模量均远高于规范要求。磷尾矿与黏土颗粒大小互补,可形成稳定的骨架密实结构。以50%掺量磷尾矿改良黏土,磷尾矿利用率高、改良土强度高,适宜作为路基填料。  相似文献   

19.
陈重  郑建龙 《路基工程》2013,(5):121-123
为掌握红砂岩路基现场动态模量的特点,通过便携式落锤式弯沉仪(PFWD)试验、现场承载板试验、贝克曼梁试验和压实度试验,分析红砂岩动态模量与静态模量、弯沉、压实度和含水率(稠度)之间的关系,并建立动态模量与这些指标之间的回归方程。研究表明:动态模量与静态模量、动态模量与弯沉、动态模量与压实度、动态模量与压实度和稠度均有良好的幂函数回归关系。因此,可采用PFWD来代替承压板试验、弯沉和压实度试验。  相似文献   

20.
通过新疆地区低液限粉土路基的室内杠杆承载板法试验,分析了影响土基回弹模量E0的主要因素:压实度K、含水率ρ、细粒土粉粘粒组成等,并总结回弹模量随这些因素的变化规律及相关关系。先考虑单一因素对于不同土质的土,当含水量为最佳含水量时其压实度与回弹模量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当压实度一定时其回弹模量与含水率之间用乘幂函数回归也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结合考虑压实度和含水率来回归分析回弹模量与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单一考虑时是一致的,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