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根据非圆齿轮传动特点与当前研究,介绍了非圆齿轮传动设计的一般方法,并指出设计非圆齿轮的参数和各参数之间的关系及参数的确定方法。设计了一非圆齿轮副,确定出非圆齿轮的相关参数和节曲线。根据目前采用非圆齿轮节曲线纯滚动理论得出的非圆齿轮齿廓曲线的数学模型,运用Matlab编程得出非圆齿轮的齿廓形状,导入Pro/E软件完成了非圆齿轮的三维建模,并进行了非圆齿轮副的运动仿真,分析了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2.
针对齿轮失效产生的摩擦学信息丰富的特征,从齿轮副的接触特征分析了点蚀与剥落产生的机理,并采用有限元法仿真分析了齿轮的接触特征;在系统分析齿轮摩擦磨损信息特征基础上,建立了齿轮摩擦学系统状态信息描述图,为系统研究齿轮副磨损失效提供了方法;通过齿轮磨损试验获取的大量磨粒分析,研究了齿轮磨粒特征与表面失效机理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齿轮副磨损状态评估的准确率,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齿轮副磨损状态评估方法.该方法通过设计直齿圆柱齿轮副磨损实验,提取实验齿轮副全寿命周期内的油液参数和振动参数,对齿轮副磨损状态进行聚类划分,建立了监测参数与齿轮副磨损状态之间的关联规则集及齿轮副磨损状态关联规则匹配算法,用于识别齿轮副的磨损状态.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数据挖掘的齿轮副磨损状态评估方法对齿轮副磨损状态的识别率达90%,能有效地评估齿轮副磨损状态.   相似文献   

4.
以东风4D客运机车牵引从动齿轮为例,依据齿轮加工刀具参数及其它有关参数,基于齿轮啮合原理自编软件,自动绘制了机车牵引齿轮的齿形,用I-DEAS软件对该齿轮进行了静动态分析,不仅获得了各种工况下齿轮受力时轮齿部分的应力及变形,也获得了时变外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为设计提供了有价值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5.
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可实现齿轮在线快速、准确的测量.介绍了齿轮图像采集系统,通过图像预处理、几何特征提取等图像处理技术实现了齿轮表面缺陷几何特征参数的测量,且在此基础上基于MATLAB开发了齿轮表面缺陷几何参数检测软件,为基于图像处理技术齿轮在线快速检测提供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6.
针对基于具有相同工艺路线的齿轮分组问题,采用了神经网络技术解决方案.结合某汽车公司某子公司多品种齿轮的生产实际,通过对齿轮特征的分析,进行分类编码.就齿轮的自动分组问题进行神经网络设计,通过学习、训练网络,得到一个智能化的齿轮分组机制,从而确定了一种新齿轮的工艺路线.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在Pro/E环境下,实现渐开线螺旋齿轮精确造型的方法和步骤,从原理出发,利用方程建立渐开线及螺旋线,从而保证了渐开线齿轮齿形的准确性.通过建立齿轮中各变量与齿轮基本参数的关系,实现了不同模数、齿数、螺旋角的齿轮以及变位齿轮快速造型.参数化设计方法有利于产品的系列化结构设计及修改原始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8.
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可实现齿轮在线快速、准确的测量.介绍了齿轮图像采集系统,通过图像预处理、几何特征提取等图像处理技术实现了齿轮表面缺陷几何特征参数的测量,且在此基础上基于MAT-LAB开发了齿轮表面缺陷几何参数检测软件,为基于图像处理技术齿轮在线快速检测提供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9.
以某机车牵引齿轮传动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方法模拟齿轮实际工况下的啮合状态,根据模型分析结果对齿轮进行修形,确定出齿轮修形的最佳修形量;计算修形前后齿轮系统的时变啮合刚度和接触线长度,计算结果表明二者都是呈周期性变化的,且正相关;建立了齿轮系统动力学数学模型,对比分析了修形前后齿轮系统动态响应,修形后齿轮系统的振动明显降低,说明齿轮传动更平稳,修形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根据双圆弧齿轮啮合原理,对某双圆弧齿轮传动的啮合特性进行分析,在Pro/E参数化建模的基础上,应用有限元方法,对所研究的双圆弧齿轮传动啮合过程的接触状态进行了模拟,确定了齿轮传动的啮合周期和啮合过程中接触应力变化规律,指出了该双圆弧齿轮传动的啮合危险状态和位置,为齿轮传动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提出一种运用基于盲源分离的共振解调技术对齿轮齿面接触故障进行诊断的方法.该方法利用盲源分离算法对传感器采集的混合信号进行分离,获取纯粹的故障源信号;采用共振解调技术对分离后的故障源信号进行频谱分析,成功地提取了齿轮齿面直接接触的故障特征.  相似文献   

12.
以一对相互啮合的渐开线直齿轮为研究对象,运用ANSYS Workbench建立了直齿轮接触的有限元模型,基于非线性接触算法对齿轮进行有限元分析,列举不同接触刚度取值对应的有限元计算结果并分析结果的收敛性,在此基础上,将仿真与传统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利用有限元法分析齿轮接触问题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已知两曲面,在既定的位置条件下,求传动的接触域及速比关系属于共轭曲面的第二类问题,也是该领域的难点问题之一,用传统的方法解决起来非常复杂.论文提出一种数字仿真新方法,以现代计算技术为手段,可充分模拟包含位置误差因素在内的齿面的真实接触,并获得实际速比关系.论述其原理与计算过程,并给出阿基米德蜗杆传动的具体算例.  相似文献   

14.
利用VB软件和有限元软件ANSYS的命令流及其APDL参数化设计语言,开发出齿轮副接触应力分析软件,实现了软件自动完成模型的创建、分析计算的功能,提高了分析问题的效率.并对软件仿真值与齿轮接触赫兹应力公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理论计算值和仿真值吻合的较好.  相似文献   

15.
不同加载方式的斜齿轮接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一对相互啮合的渐开线斜齿轮为研究对象,通过APDL语言生成参数化几何模型,研究映射网格划分方式并建立了斜齿轮接触的有限元模型,基于非线性接触算法在不同加载方式下对齿轮啮合齿面的接触应力进行了分析,将仿真与赫兹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讨论了不同加载方式对接触应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共轭齿面的仿真原理,提出基于此原理的共轭齿面接触域求解新方法,给出求解步骤。实例计算表明,该方法具有简便易行、直接精确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通过有限元方法分析齿轮产生裂纹和断裂及销轨磨损的原因,并分别研究了直弧形和弧形优化后的齿轮齿型面的优化效果.分析了这两种优化方案在高速重载情况下轮齿的接触情况及不同型面的接触区域在轮齿啮合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显示,各位置中轮齿上的最大应力均位于轮齿的边缘处,在较大的接触应力作用下,轮齿边缘会产生裂纹并不断扩大,最终导致轮齿的断裂.对齿轮边缘进行圆弧倒角,可以改变最大应力的位置,并且最大Mises应力可降低20%以上,从而解决齿轮的轮齿断裂问题.  相似文献   

18.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轮副三维实体属复杂曲面造型,文章在坐标变换公式的基础上,讨论了环面蜗杆螺旋齿面方程,建立了环面蜗杆螺旋线参数方程,并用VBA编程建模.按此建模,用平面包络环面蜗杆产型齿的特征模型,在MDT6.0三维绘图软件环境中实现平面包络环面蜗杆和二次包络蜗轮副的三维建模,并以断面图检验了其良好的接触啮合状态.所生成的实体模型具有给定参数的数字信息,可用于此类环面蜗杆的齿廓形状分析和进一步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