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6 毫秒
1.
地铁车辆是地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对城市交通有重要影响。然而,随着地铁运营时间的增长,车辆架的磨损、老化等问题成为地铁运营中的主要挑战。为保证地铁车辆的正常运行和乘客的出行安全,从地铁车辆架大修的作用、地铁车辆架大修流程、地铁车辆架大修模式、影响地铁车辆架大修模式的因素、地铁车辆架大修模式优化建议等方面对地铁车辆架大修模式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地铁运营公司提供参考,提升地铁车辆架大修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保证地铁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为城市交通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保障地铁运营安全的有效措施,现对地铁运营过程中产生运营事故的主要因素进行归类分析,探索落实地铁运营安全管理对预防运营事故的重要性,最终通过分析多种先进信息技术在地铁运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总结出能够用于地铁安全运营的有效策略,得出研究结论:只有通过优化地铁线网指挥系统架构、实施地铁多场景运营监控作业等措施,配合标准的地铁运营安全管理体制,才能够有效规避地铁运营中存在的事故及风险。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效率,提升地铁车辆智能化程度,提出智能运维整体方案,并具体探究地铁车辆智能检修系统、车厂智能生产管理系统以及智能专家诊断系统,对城市轨道交通地铁车辆智能运维系统进行分析,探索利用一个考虑到城市轨道交通地铁车辆实际业务需要的智能运维系统结构,实现先进的智能运行管理,确定具体的智能维修方法,以此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地铁车辆智能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深圳三号线信号CBTC系统运营的ATP驾驶模式情况下,列车车门与屏蔽门系统在站台开门联动时,会产生时间延迟,从而影响车门与屏蔽门联动效果。从开门信息传输的角度研究合理的开门传输路径的优化方案,提出由信号方和车辆方一起更改开门电路的设计方式,以实现屏蔽门和车门同步的技术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新建地铁车站零距离下穿既有线区间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暗挖隧道下穿既有地铁施工,势必会引起既有地铁结构附加变形和差异沉降,影响其结构及运营安全,需要进行变形和内力分析,以便采取必要保护措施.文章以某暗挖车站密贴下穿既有地铁区间为例,采用FLAC3D和SAP 2000模拟,分析既有地铁区间变形和内力发展规律,评价结构和运营安全受影响的程度,为安全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看过《疯狂的石头》这部电影的人都可以回忆起一个情节:贼帮老大道哥抢了包世宏的背包后,一脸窃喜地猛开摩托.不想前面有人把车停在路边,且打开了车门,道哥一头撞了上去.可怜机关算尽反误了自己性命。如果车内的人稍微有一点安全常识.开车门前前后看一下路况,这件事可能就不会发生。  相似文献   

7.
王鹃 《运输经理世界》2022,(15):134-136
为了最大程度地维护地铁交通运营中的安全性,充分发挥地铁交通作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重大功能,对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评估中多级可拓评价方法的具体应用情况加以研究,阐述多级可拓评价方法的基本特征,对地铁运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进行分析,并详细探析地铁运营安全评价中多级可拓评价方法的具体应用,希望能为城市轨道交通施工的安全维护管理工作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上海地铁长期运营中纵向变形的监测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地区的地质情况属于饱和淤泥质软粘土,在此类地层中建设地铁控制地层位移缺少经验是一项难题;地铁建成投入运营后,如何控制此类地层中巳建地铁结构沉降变形,保障地铁运营安全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该文根据上海市地铁1号线运营期间对地铁结构的监测数据和安全保护区内所发生的工程实际情况编写。  相似文献   

9.
车载探地雷达技术(GPR)是隧道及地下工程结构健康安全评估领域的一项快速无损检测技术,其改变了传统手持探地雷达天线与隧道壁紧贴的测量方式,采用了空气耦合天线非接触远距离检测方式。文章分析了该技术应用于地铁隧道健康检查的车载检测条件及工作原理,给出了其在地铁隧道的试验效果,探讨了车载GPR技术检测地铁隧道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在车辆限界以内能够以地铁列车正常运行速度快速检测地铁隧道,可为运营地铁的维修管理和安全检查提供一种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地铁车站乘客流量大,站内自动扶梯使用环境复杂,加之自动扶梯的结构具有开放及间隙多的特性,使用中存在亟待解决的安全问题。对此,深入分析地铁车站自动扶梯的使用特点及安全问题,结合传动部件的运动特性、乘客使用及运营管理等方面剖析原因,提出安全使用的改进措施,同时从自动扶梯的日常运营管理、乘客安全使用及结构优化设计方面总结安全使用的策略。此研究对于强化自动扶梯技术更新、保障地铁车站安全运营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地铁车站火灾工况气流组织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结合深圳地铁一期工程车站消防热烟试验有关资料,提供屏蔽门系统制式车站站厅或站台公共区火灾工况的防排烟气流组织要点和结果,以期得出符合工程消防要求的结论,供同类型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2.
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屏蔽门与列车间隙的分析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轨道交通客流高峰时,地下车站站台屏蔽门与列车之间的间隙如果不当,往往会对乘客的安全产生影响。通过介绍屏蔽门限界确定方法,分析了屏蔽门与列车间隙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几种调整间隙的方法和辅助安全措施,并对各种方法的特点加以总结。  相似文献   

13.
轨道交通车站站台安全门的受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轨道交通车站站台安全门承受的载荷以及如何进行载荷组合等问题,从载荷、风压、温度等方面分析了安全门的受力情况,详细介绍了安全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验算的几种方式。  相似文献   

14.
在常规的气味主观评价之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某款车型气味进行溯源分析,并将主观气味评价和全谱分析方法结合,通过将主观感知与客观数据对比分析,按照全谱测试中的物质特性进行分析,初步筛选气味的风险物质。依据零部件与整车气味匹配度,识别出有气味问题的零部件。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该款车型整车气味关键零件是座椅和门板,而影响两种零部件的主要材料是包覆皮革。通过对同一厂家溶剂型皮和水性皮,以及不同厂家水性皮气味的对比分析,选择了合适的水性皮。配合其他零件的部分改善,最终将整车气味等级提高至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5.
济南市快速公交系统建设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济南市BRT系统的建设背景,提出了双快模式、左右开门可以转换、两种车辆运行等的济南模式。在简述了首期BRT系统六条线路的工程概况后,重点从专用路权、站台、车辆、运营线网、信息化和运营管理等方面阐述了BRT系统的六个组成部分。通过对比分析和系统总结,利用大量数据说明了济南市BRT系统的特征与优势,并取得了较好的运营效果。BRT改善和提升了城市交通环境、优化了城市居民出行结构,是一种适合于济南市目前发展阶段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针对地铁车站是否安装全封闭屏蔽门的站内环境,根据舒适度理论对车站实测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屏蔽门对站内环境舒适度不利的观点,建议客观、合理地认识地铁屏蔽门系统。  相似文献   

17.
轨道交通隧道防淹门系统及门扇受力分析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轨道交通隧道防淹门系统的设计,介绍了该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应用Ansys软件建立防淹门门扇的结构模型,并对其进行有限元分析。通过门扇的应力分析及变形分析来进行门扇的结构设计,确保门扇的制造经济性和使用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In previous studies the authors have shown passengers’ boarding and alighting times for the Transantiago system obtained at the Pedestrian Accessibility and Movement Environment Laboratory (PAMELA) of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Following this line of research,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demonstrate the existence of pedestrian saturation flows in public transport doors and show some values of this variable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The methodology to achieve this aim was real-scale experiments performed in both PAMELA and the Human Dynamics Laboratory at Universidad de los Andes in Santiago de Chile. Different groups of people getting off a mock-up of a public transport vehicle were recorded by means of video cameras. The videos were then visually processed to find values of passenger saturation flow according to door configurations. The variables studied were the vertical gap between the platform and the vehicle chassis and the width of the door. Results indicate that it is possible to define values of passenger saturation flows for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transport doors. These values proved to be statistically sensitive to both the vertical gap and the width of the door. In addi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seems to be both a vertical gap and a door width for which the flow of passenger reaches its optimum rate.  相似文献   

19.
Accurately predicting train dwell time is critical to running an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service. With high‐density passenger services, large numbers of passengers must be able to board and alight the train quickly – and within scheduled dwell times. Using a specially constructed train mock‐up in a pedestrian movement laboratory, the experiments outlined in this paper examine the impact of train carriage design factors such as door width, seat type, platform edge doors and horizontal gap on the time taken by passengers to board and alight. The findings illustrate that the effectiveness of design features depends on whether there are a majority of passengers boarding or alighting. An optimum door width should be between 1.7 and 1.8 m. The use of a central pole and platform edge doors produced no major effects, but a 200 mm horizontal gap could increase the movement of passengers. There is no clear effect of the type of seats and neither the standbacks between 50, 300 and 500 mm. Further research will look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well tim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ssengers such as personal space. Copyright © 201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20.
Transportation - Ride-hailing is an emerging service that is transforming door to door mobility in urban areas. Users can easily request a ride through a smartphone app that informs them of th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