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铁路客运站股道运用窗时排序模型与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股道运用计划是实现CTC条件下客运站分散自律控制的关键。以时刻表、股道和站台为研究对象,结合进路编排、维修和列车早晚点时间窗,在分析股道运用平行机排序和多目标排序问题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排序理论,以总费用最小和股道均衡使用为目标函数,建立股道运用第一类多目标窗时排序模型。采用基本和合成分派规则、解改进优化策略,设计自律优化算法和3步算法制订和调整股道运用计划。实例表明:软时间窗下的规则解、近似解平均比硬时间窗下的解优化17.8%、14.1%,硬时间窗解收敛速度较快,采用θ规则在两类时间窗下均能得到较优解;制订计划时,宜综合采用各种分派规则尤其是规则6和θ规则,调整时宜直接采用规则10、12。提出的模型及算法能快速、合理地制订股道运用计划,有效解决带有时间窗的股道运用问题,并充分运用车站的各项资源。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客运专线车站作业流程和作业特点的分析,提出了建立实现股道分配线路空闲与繁忙期均衡的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并以某一典型客运专线车站为实例,比较了不同的分配方案,对提出的均衡性评价模型进行验证。该模型的建立可求解列车分配无冲突的进路和站台问题,从而提高车站股道利用率以及车站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3.
铁路车站股道运用排序模型与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遵守车站股道运用条件,在引入时间窗、权重和有限度3个参数的基础上,利用排序理论构建车站股道运用排序模型。结合列车在车站的实际作业过程和进路编排,利用启发式算法对模型求解,得到股道运用初始方案。基于排序原则选择、进路编排方式和多方案选优3种解改进策略对股道运用初始方案进行改进,得到股道运用改进方案。利用现代柔性理论,设置1个人—机交互接口,以股道运用可行性为第1优化目标、均衡性为第2优化目标,建立股道运用的柔性模型,按照人—机交互会话的方式进行求解。采用该模型与算法编制的铁路车站股道运用自动编排系统,目前已在广州东站和韶关站初步运用。  相似文献   

4.
针对带股道分割的车站,当机车反向进入股道时,存在机车越过分割绝缘后收不到码的问题,从电路原理上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案,对ZPW-2000A车站正线电码化电路的设计、施工及故障分析处理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文献(1)提出铁路网货流分配模型的基础上,对模型规模大、变量约束数多,一船 线性规划算法无法求解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利用模型的特点结构,将分解算法与限约束算法相结合提出D-GUB算法,求解效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6.
拥堵型集装箱堆场中,寻求最佳箱位分配的理论及实现方法,使得倒箱作业尽量减少。针对堆场场地紧张和大部分箱属于零散货主或零散去向情况,设计箱码垛模型。该模型能有效减少异类箱叠压现象,同时充分利用堆场空间。设计堆场箱存储结构及码箱取箱算法,前者解决箱分类问题,后者则提供码垛模型具体应用的方法。随机全序解决了大点箱问题,使得箱及箱位的使用均衡。设计算法解决堆场碎片问题,为堆场作业空闲时段进行堆场整理提供方法。算例表明:码箱取箱算法能够充分实现箱码垛模型的目标,结果符合人们传统管理思维方式,即:追求同类箱尽可能码垛在一起;多种异类箱叠压时,同类箱尽量聚在一起;被压住的异类箱种类尽可能少。  相似文献   

7.
铁路集装箱堆场混堆区箱位分配优化模型与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铁路集装箱堆场混堆区中的零散箱箱位分配问题,在集装箱到达时间和离开时间已知的条件下,建立一个计划期内以倒箱次数最少为目标的多时段动态集装箱堆场箱位分配模型。在计划期内将每时段起重机作业按顺序划分为提箱和卸车两个过程,采用5组0-1变量刻画两种作业、作业前后集装箱的状态以及箱位的状态,由此建立非线性0-1规划模型。考虑到模型所刻画的问题具有NP-hard性质,设计遗传算法求解。算例表明:该模型及算法能够有效地优化堆场内零散箱的箱位分配,提高集装箱堆场的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ZPW-2000A电码化已经成为站内轨道电路区段电码化的主要制式。一般情况下,站内正线采用预叠加发码方式,即列车占用本区段后,本区段及前方区段均进入发码状态,这种方式有效解决了列车运行过程中因发码电路应变时间延迟造成的瞬间掉码问题。  相似文献   

9.
周期运行图编制模型与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周期运行的运输组织模式下,所有列车在车站到发都是周期循环发生的。将安排列车运行线的问题看作周期事件安排问题,并借助周期约束图及周期势差模型,可以建立周期运行图网络模型。模型充分考虑到列车不同情况下的停站时间、到发安全间隔等各项周期约束,并将列车的总停留时间最小作为目标函数。当约束图顶点和弧的数量众多时,模型的求解将比较困难。通过选择合适的约束图生成树,找到变量的合理取值范围,并对模型进行一些预先简化处理,可以降低模型的求解难度。最后求解一个区段不同列车开行方案的周期运行图,验证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介绍铁路运输信息集成平台股道现车同步应用的现状和存在问题,针对目前Oracle数据库环境下应用处理的性能,使用TimesTen内存数据库进行了性能和高可用测试。测试结果表明,TimesTen可大幅提升应用处理效率,其高可用性保证了业务处理的连续性和数据的完整性,且运维人员仅需对既有应用进行部分适应性修改就可实现Oracle数据库到TimesTen内存数据库的迁移,为全面提升股道现车同步应用性能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全国各地陆续开通了一批高铁线路和新站,但部分高铁线路运量增长低于预期,未能实现盈利。参考国内外铁路客运站选址并结合铁路宁波站选址实例,着重从铁路客运站选址,结合站点布设、运营模式,探讨促进铁路运能效益发挥,并在规划引导、站点布局、科技应用、成本控制等方面对完善铁路客运站选址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设计期铁路客运站最高聚集人数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铁路客运站最高聚集人数是研究铁路客运站站房能力与规模的核心。本文在分析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设计期铁路客运站最高聚集人数的预测进行研究。认为将列车密集发车时段同一时刻到达车站候车人数与检票上车人数之差最大值的平均值视为铁路客运站最高聚集人数比较适宜。建立铁路客运站最高聚集人数预测模型,对模型中参数的取值进行讨论,通过算例说明本文模型的应用,并对预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3.
客运专线轨道检测及维修技术的分析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主要介绍轨道检测及维修技术在保持客运专线轨道平顺状态中的重要性、国内现有轨检技术的优缺点及发展趋势、轨道维修的内容及方法等。  相似文献   

14.
铁路客运站旅客最高聚集人数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最高聚集人数是研究铁路客运站站舍能力与规模的核心。在对既有铁路客运站旅客最高聚集人数计算方法研究的基础上,提出3种新的计算方法,即概率法、最坏情景法、模拟法,同时提出了各种方法参数的建议值。最后,以北京西、北京、广州东站和樟木头站为例对传统方法中的聚集系数法和3种新方法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依据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本原则,结合自主研发技术积累,从宏观项目规划和管理的角度,对再创新总体方案设计的背景和总体思路进行了研究,完成总体方案并指导此项目的开展和管理。研究结果:依据本总体方案研究完成的再创新研发大纲以通过部级审查,再创新工作已开始施实。  相似文献   

16.
我国客运专线无砟轨道设计荷载取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总结了德国、日本等国的无砟轨道设计荷载的确定方法和荷载标准,然后介绍了我国根据无砟轨道再创新理论研究成果并结合秦沈客运专线和遂渝线的实践经验提出的客运专线无砟轨道设计荷载值,最后将其与德国、日本的无砟轨道设计荷载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7.
铁路特大型客运站候车室面积及数量计算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铁路特大型客运站由于修建成本较高,故各项指标设计极为重要。候车室面积和数量是客运站设计时须考虑的指标。借鉴现有研究成果建立特大型客运站候车室面积及数量计算模型。对旅客到达规律采用灰色动态模型,出发规律采用匀速处理后得出客运站旅客聚集人数计算模型,考虑候车室内旅客服务设施所占面积后构建候车室面积计算模型;以不出现多次列车在同一候车室内同时检票为要求建立候车室数量计算模型。在对两个模型的适用性进行说明后,以北京西站近期情况为例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两模型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简要介绍了客运专线有碴轨道工程的施工作业程序,阐述了有碴轨道工程的施工技术要点和质量控制标准,并指出动态检测能否达标是轨道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以土石方调配系统的总费用最低为目标,建立通用的站场土石方调配问题的数学模型.由于土石方调配问题可以归结为一个线性规划问题,而Lingo软件是一种专门用于求解数学规划问题的优化计算软件,可用于求解线性规划和整数规划问题,将该软件应用于站场土石方调配领域,并通过一算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运用Lingo软件解决土石方调配问题具有显著的优越性,是解决大规模土石方调配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