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中,针对隧道洞身段内出现的超大断面,多采用双侧壁导坑法对其进行施工,但该方法在变截面隧道存在施工工艺转换难度大、开挖难度大、安全隐患大等工程问题,亟需对其进行改进。依托重庆轨道交通24号线一期工程出入段线区间隧道24 m宽大跨度变截面的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工程,基于该段隧址区域的地质构造特征等因素,分别在导洞先行、核心土支护形式、临时竖向支撑、临时横向支撑等方面进行优化。通过采取上述优化措施,该段隧道开挖及支护施工过程中监控量测及内力监测数据稳定可靠,受力体系稳定,可为类似洞身段大跨度变截面双侧壁导坑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姜子良 《铁道建筑》2022,(3):126-131
依托西安地铁4号线雁南四路站—大唐芙蓉园站的大断面黄土隧道开挖工程,基于MIDAS/NX数值模型优化并确定洞室开挖最优掌子面间距,根据施工监测数据分析了隧道地表沉降和变形收敛特征,验证了掌子面间距设置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隧道掌子面间距对地表沉降、拱顶沉降及围岩变形的影响规律一致,上方地表形成了单峰V字形沉降槽;隧道...  相似文献   

3.
客运专线浅埋偏压隧道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福厦客运专线沙溪隧道出口段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将大断面隧道开挖分成几个小断面开挖;通过合理的监控量测设计和布点监测,保证施工地表不沉降和净空收敛、拱顶下沉控制在规范允许范围之内,最终顺利地完成大跨度铁路双线隧道软弱围岩段的施工任务。  相似文献   

4.
浅埋大跨度隧道的合理施工工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平面弹塑性有限单元法研究浅埋大跨度隧道的合理施工工法。以实际施工中拟定的双侧壁导坑加拱部跳挖法为基础,采用开挖分步相同、开挖顺序不同的三种施工工法。工法一和工法二均先开挖左侧壁导坑,再开挖右侧壁导坑,工法一先开挖两边,再开挖中间,工法二先开挖中间,再开挖两边;工法三的左、右两侧导坑同时开挖,拱部土体先开挖中间、再开挖两边。对三种施工工法产生的地面沉降、洞周塑性区及洞周变形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对比分析,认为工法三最为不利,工法一是最优的。但考虑现有施工条件工法二为实际施工过程中拟采用的工法,该工法引起的地面沉降最大值可控制在30mm以内,满足沉降控制及对周围环境保护的要求。研究认为:若地面有建筑物需要保护,应先开挖邻近建筑物一侧的导坑,拱部也应先开挖邻近建筑物一侧的土体。  相似文献   

5.
刘涛 《铁道勘察》2023,(1):132-138
大型机械在特大跨度隧道施工中易产生导坑施工步距加大等问题。以厦门机场高速公路巷东隧道工程为例,采用数值分析结合现场实测的方法,针对双侧壁导坑法施工中存在的导坑尺寸偏小、无法满足机械化施工操作空间、工效低等问题,通过扩大各导坑上下台阶的步距,增加掌子面与二衬的间距,提高了洞内机械化作业水平。数值分析表明,优化方案中初支轴力只有个别点的压应力增加较多,大部分的轴力及剪力变化幅度在4%以内,初支弯矩极值降低6%;围岩位移及初支结构内力极值变化都不大,处于合理范围内。地表沉降监测表明,最大沉降值为9.1 mm,最大变化速率为0.5 mm/d,均未超过允许范围,且沉降总体上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6.
浅埋大跨度地铁区间隧道的施工工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二维有限元法,对浅埋大跨度地铁区间隧道可能采用的三种施工工法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比较各工法产生的地面沉降、塑性区及洞周变形后认为,采用超前支护和双侧壁导坑加供部跳挖法是能够确保施工安全的最佳施工工法。  相似文献   

7.
新建成都—兰州铁路重点工程杨家坪隧道出口地处龙门山断裂带后山断裂附近。围岩为千枚岩,软弱破碎,节理发育,自稳性差。隧道出口的三线大跨段埋深浅,地下水丰富,开挖宽度21 m,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极高。本文阐述隧道出口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控制要点,以及软岩浅埋富水段的处治方法。  相似文献   

8.
贵阳枢纽项目马夫田左线隧道与成贵联络左线马夫田隧道合修,介绍了进出洞及大跨段的施工方案,详细阐述了井字形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工艺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9.
以色列卡迈尔(Carmel)隧道大跨度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德国WB I公司设计的以色列卡迈尔隧道工程,介绍了大跨度隧道双侧壁导坑法的施工特点,从隧道的设计理念、施工工艺要点、超前地质预报、监控量测及施工注意事项等方面阐述了欧洲隧道双侧壁导坑法的施工技术,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些施工技术对类似隧道的设计与施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谭文 《都市快轨交通》2011,24(3):79--83
介绍广州市轨道交通5号线区庄站多层立体交叉隧道工程概况,系统总结重叠段隧道施工工况及关键控制技术;对交叉重叠段地面沉降、5、6号线隧道拱顶沉降数据进行分析,验证主要关键施工技术;最后提出近接群洞隧道施工安全距离、下层隧道初支完成后,即可进行上层隧道施工等关键结论.  相似文献   

11.
根据仰口隧道浅埋区的复杂地质条件,采用了较为安全的双侧壁导坑法开挖,这种施工方法有其自身的诸多优点,在开挖时,它的断面是分为多个工作面施作,每一个开挖工作面在初支作用下立即形成应力闭合状态.充分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很好控制了整个施工过程中的应力变形量,为施工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浅埋三联拱大跨隧道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北京地铁10号线熊猫环岛站-安定路站(含联络线)区间暗挖段三联拱隧道施工,阐述了浅埋三联拱隧道施工方案、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等。  相似文献   

13.
大水沟隧道是西昌至锦屏水电站辅助洞上线公路的最后一座隧道,最大开挖跨度达16.41m,开挖高度9.28m,高跨比仅有0.57,属典型的大跨扁平隧道。针对大跨扁平隧道的受力和变形特点,采用先超前支护,再分部开挖并及时进行支护,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拱顶沉降监测等技术措施,确保了隧道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覆土只有1.3~3.5m,地层为饱和、稍松、冲积砂层的车陂路暗挖隧道的结构设计,探讨在隧道埋深很浅,地层为饱水砂层时,如何进行支护设计,控制地表沉降及保证施工安全,并采用地层结构法及弹塑性理论对结构进行动态模拟分析,判断洞室稳定,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法及施工步骤。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上软下硬"地层中大跨隧道拱盖法施工的地层沉降问题,选取某地铁车站的典型剖面,建立二维分步开挖模型,通过分步开挖全过程的数值分析,得到拱盖法不同施工步序下的沉降值,推断控制重要环节为中导洞开挖、拆撑和拱盖施作、侧导洞开挖。对重要工序下地表沉降监测值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对各阶段沉降比重进行验证,并分析两者发生偏差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结合沪昆客运专线铁路长沙至玉屏段DK394+ 625~DK394+ 658特殊地质条件隧道洞身浅埋段施工实例,对该段山体出现下沉、断裂后采用明挖护拱防护,拱下暗做施工技术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7.
对龙头山特大断面公路隧道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技术进行总结,主要介绍该隧道的开挖、超长管棚支护、超前小导管注浆、防排水施工、二次衬砌等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在保证地面建筑物与施工安全的前提下,解决浅埋暗挖法近距离穿越高层建筑的地铁隧道爆破技术问题。研究结论:采用上下断面台阶法和减震爆破措施,并使用非电毫秒雷管控制起爆顺序,可有效地控制爆破暗挖地震效应并保证掘进进尺,是确保地面建筑物安全的可行施工技术;通过控制合理的爆破掘进单循环进尺和分段最大装药量等参数,对于VI级围岩覆盖层厚度不足10 m的地面建筑物,能够将爆破引起的地表震动速度值控制在规范限定的2 cm/s范围内,确保地面建筑不会产生爆破震动次生损害;工程实践表明,在围岩强度较高的情况下采用近距离控制爆破技术,既能保证爆破岩块破碎适度,便于出渣,达到较高的炮孔利用率,也可通过减震孔的切割作用,有效避免隧道开挖边界超挖和欠挖,保证开挖边界的平整性和围岩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岑梧高速公路牛岭界隧道岑溪端洞口段存在多种复杂的不利因素(小型滑坡、浅埋、下卧软基、繁忙国道从上方通过),通过总结此段设计与施工方案,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方法:采用工程类比和结构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 研究结果:通过分析和类比,确定采用超前双侧壁小导坑及钢管灌注桩来改善隧道基底承载能力的方案。 研究结论:双下侧导坑施工方案适用于浅埋特大跨、地表下沉量要求严格、围岩条件极差的隧道,且更着重于基础的处理。双下侧导坑断面小,易于操作和控制变形,采用全断面封闭支护,大大改善了导坑的受力状况。同时导坑的超前施工先行,可超前探明地质情况,提前处理基础,为整个隧道支护提供足够地基承载力;基础钢管桩能够提高桩问土的承载力,改善隧道仰拱基础,形成大仰拱基础,且能抵御隧道整体下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