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
以在建的某高速铁路客运专线铺轨后开通前路基沉降异常后,加固整治处理为载体,通过反复试验,取得加固注浆参数,在不破板条件下,因路基类型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加固参数进行病害整治,通过机车压道结合沉降观测检验,整治后沉降稳定,满足客运专线路基的要求,从加固效果说明注浆是解决客运专线病害整治的有效办法,为客运专线路基加固工程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2.
高速铁路运营过程中路基沉降时有发生,注浆加固技术已被证明是处理路基沉降问题的有效手段。路基注浆施工对线路的平顺性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线路变形应控制在容许的范围之内,提高注浆施工过程信息化控制程度十分必要。以京沈高速铁路综合试验为依托,开发了全覆盖、高精度、多手段的高速铁路注浆过程路基结构姿态实时监测信息系统,研发了运营条件下高速铁路路基信息化注浆加固技术。经实践证明该技术满足高速铁路路基注浆加固过程中线路平顺性与注浆质量要求,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发展迅猛,高速铁路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标准非常苛刻。而高速铁路路基对沉降非常敏感,受抽取地下水、弃方堆填、深基坑开挖、周边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极易发生沉降病害。鉴于我国高铁发展历史较短,高速铁路路基沉降病害治理的经验非常匮乏,十分有必要开展运营高铁路基沉降病害加固处理和质量检测的技术研究工作,为同类型病害治理工作提供经验和技术支持。研究结论:本文通过对东部某运营高铁病害路基工点加固技术的研究,得出:(1)旋喷桩联合袖阀管注浆加固技术可应用于高速铁路路基沉降病害整治,加固效果显著,同时适用于运营高铁软基沉降的加固;(2)钻孔取芯、面波检测、沉降监测等手段可有效检验高铁软基沉降加固效果;(3)该研究成果可为今后高速铁路沉降病害路基的整治设计、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以某无砟轨道客运专线铁路高填方路基沉降异常病害整治为工程背景,采用多综合手段探明了填方路基沉降异常病害的形成机理,通过现场试验对不破板条件下无砟轨道客运专线铁路高填方沉降异常加固设计方法进行方案比选,结合现场多种测试方法对注浆加固无砟轨道客运专线铁路高填方路基沉降异常病害的效果进行了检测分析。研究表明:填料质量和路基渗水软化是造成无砟轨道客专路基沉降异常的主要原因;在客运专线无砟轨道已铺设完成的情况下,经工艺试验和研究,采取袖阀管结合小导管注浆的加固高填方路基;不仅可以保证加固过程中轨道板的变形量,也可以使加固后路基的路基满足后续运营及相应的设计和规范要求;研究成果对同类型无砟轨道铺设后填方路基沉降异常处置有借鉴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介绍高密度电法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应用该方法对包西线发生沉降的桥涵过渡段注浆加固前后的密实度和含水情况进行了检测,同时对没有发生路基沉降的标准段路基进行了检测。对无沉降标准段、桥涵过渡段注浆加固前后检测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注浆加固路基效果明显;高密度电法在路基检测中是一种有效方法,获得的桥涵过渡段断面异常形态清晰明了,可为病害检测与整治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确保西安地铁一号线隧道安全可靠地下穿咸阳西货场专用线,对咸阳西货场路基进行了袖阀管注浆加固与变形监测,总结提出了铁路路基袖阀管注浆加固施工的测量定位、钻孔施工、灌注套壳料、拔出跟管、控制注浆等工序的关键技术参数,形成了一套用于铁路天窗点内路基预加固的施工工艺。距钻孔注浆位置不同距离、不同深度分别埋设了沉降变形自动化监测传感器。监测结果表明:沿水平方向上,注浆处出现了最大沉降,最大沉降点的平均沉降量为2.16 mm,随着距离的增加沉降不断减小,最大有效影响范围为6 m;沿垂直方向上,深度5 m处出现了最大沉降,最大沉降点的平均沉降为2.44 mm。研究结果可为后期西安地铁一号线隧道下穿徐兰高速铁路路基段提供施工参数。  相似文献   

7.
以福州地铁1号线下穿福州火车站铁路工程为依托,应用有限元软件MIDAS/GTS建模并分析地基不加固、仅采用高压旋喷桩加固、仅采用袖阀管注浆加固、高压旋喷桩联合袖阀管注浆加固4种施工方案控制路基沉降的效果。试验及计算表明,高压旋喷桩联合袖阀管注浆加固地基方法能发挥高压旋喷排桩隔水和袖阀管注浆加固地基提升土体强度的优势,可减少沉降50%,是改善复杂地质条件地区盾构隧道施工中路基产生过大变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高铁路基运营期沉降超限治理措施及效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铁路基运营期沉降超限治理具有"时空"限制严、治理措施难、治理费用高等特点,且可能影响线下结构耐久性和列车正常运行等问题,是高速铁路运营维护中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为解决高铁路基运营期沉降超限治理的问题,结合现场测试及理论分析的方法,提出集成工程治理的措施。(1)路基两侧:旋喷隔离桩加固;(2)路基坡脚处:设置应力释放孔;(3)路基底部:花管注浆加固;(4)辅助措施:更换垫块+抬高扣件。研究成果应用于沪宁(上海—南京)城际铁路工程实例中,结合治理前后的沉降测试数据和TQI值,验证了该集成治理措施控制效果较好,能够为类似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依托京张高铁新八达岭隧道下穿既有京张铁路青龙桥车站工程,为控制下穿过程中青龙桥车站的沉降变形,采用Midas GTS NX数值模拟软件,模拟隧道下穿车站的施工全过程,得到既有车站路基变形的沉降曲线。研究发现路基最大沉降发生在新建隧道拱顶上方,路基累计最大沉降16.017 mm,建议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通过控制循环进尺和施工速度来控制路基的沉降量,并及时补充道砟,恢复轨道沉降变形,从而控制轨道的沉降。提出洞内■159 mm超前大管棚注浆加固、洞外地表垂直袖阀管注浆加固和3-5-3扣轨加固的变形控制技术,为下穿工程控制沉降变形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0.
针对既有运营铁路路基实际病害情况,对比分析了不同注浆技术的适用性,提出了精细化袖阀管注浆加固技术。该技术在陇海线等线路开展工程应用,证明了袖阀管注浆加固技术的有效性与适用性,可为类似铁路路基沉降整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