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外从七十年代末起,对小型鱼雷的反潜问题就有绝然不同的两种看法。部分西欧鱼雷专家认为,324毫米直径的小型鱼雷是不足取的一种鱼雷武器,并且经过论证验算,对这种小型鱼雷是否能反潜持否定态度。因此,他们反对发展324毫米直径的小  相似文献   

2.
法国麦屈拉防御公司与意大利奥托、梅腊拉公司共同制订了一项计划,拟联合研制一种从舰艇上发射的火箭助飞鱼雷。这种能在空中飞行的鱼雷,又能在水下潜航的导弹,也有人称之为反潜火箭或反潜导弹。它是从水下摧毁水面舰艇、潜艇以及其他水下目标最有效武器之一。巡航式火箭助飞鱼雷是由自导鱼雷、空气动力运载器、助推发动机和自动控制发射器四个重要部分组成。计划将采用先进的制导系统、电子计算机控制系统,增加发动机功率,以增大导弹的射程,缩短导弹在空中的飞行时间,改进控制弹导能力等,以提高鱼雷的  相似文献   

3.
赵庆钏 《航海》1993,(4):15-15
未来的海战是反潜战;反潜战的实质是研制出性能优于潜艇的反潜鱼雷(或远程反潜导弹),以便更加有效地对付水下目标:反过来也还是潜艇对攻击方的反潜鱼雷等武器实施反鱼雷等武器攻击和战术的研究。所以说现代化的反潜战是潜艇、鱼雷、水雷和远程反潜导弹等武器的较量。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空潜对抗中潜艇的生存能力,从航空反潜作战流程和反潜鱼雷攻潜特点入手,分析了潜艇对抗反潜鱼雷所需的能力。从潜艇对反潜飞机的探测和攻击,潜艇对鱼雷的快速报警、对抗器材的快速发射、对抗器材的尺度模拟、对抗器材的软硬综合对抗等方面,探讨了潜艇对抗航空反潜鱼雷的关键技术实现途径,对提高我潜艇防御能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自从80年代初期,前苏(下称俄)“台风”级核动力潜艇(满载排水量3万吨)携带俄制650毫米超大口径超重型反舰兼反潜鱼雷(重2070公斤)游弋于海上之后,引起统领北约的居鱼雷武器研制与生产之首的美国大为震惊和不安,至此,美国一直为缺少超重型反舰鱼雷这一雷种而耿耿于怀。 俄制650毫米口径超重型反舰鱼雷的战技指标,除航速稍低外,其它性能指标全部超过美一流的水平。 针对俄制此型鱼雷实际地位,美制定了(以先进的叠代处理方法)采用现代最先进的诸如传感器技术、推进技术、制导控制技术和目标特征显示技术等,强化研  相似文献   

6.
近来勃腊麦特和RFB有限公司造了一种绳索,抛射物体和救生筏发射器,通过在航海领域的运用已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和广泛的注意。这种用空气作为动力的发射装置,结构十分简单,基本部件是两根圆管。一根是发射管,里面含有保持空气压力的双层密封圈。另一根是空气储蓄器,发射前的空气压力,一般为2000—2500磅/英寸~2。充气可用气瓶,也可使用手提式空压机。发射器发射时,装入发射管的抛射  相似文献   

7.
火箭深弹是二战时期出现的、将推进火箭与深水炸弹结合为一体的舰载攻潜武器,它的问世将水面舰艇的攻潜作战距离由上百米扩大至数千米,直到战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仍是各国海军舰艇广泛装备的反潜武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具有更大攻潜距离和精确攻击能力的舰载反潜鱼雷以及反潜导弹的发展,美、英等西方国家海军转以自导鱼雷和反潜导弹作为舰载攻潜武器,不再为舰艇配备火箭深弹系统。  相似文献   

8.
据外军期刊报道 ,瑞典萨布动力公司正在对一种称之为ALECTO的舰载多用途发射系统进行全面工程研制 ,国防物资管理局已对此注入了大量资金。ALECTO发射系统计划首装于瑞典皇家海军的新型“维斯比”级隐形护卫舰。该系统的 12 7mm 6管式火箭发射装置可以发射多种反潜用有效载荷、软杀伤反鱼雷武器和舷外电子干扰弹 ,发射其他有效载荷的可能性也在研究之中。ALECTO发射系统是萨布动力公司在其早期 6 0 0型反潜榴弹发射器及其改进型瞄准式发射装置的基础上研制的。萨布公司多年来一直研究先进的多用途发射系统 ,也曾对KA…  相似文献   

9.
《舰船科学技术》2013,(11):132-136
针对单雷射击条件下如何有效打击机动潜艇目标问题,提出反潜自导鱼雷移出点射击法,即鱼雷发射到假想点时,该点相对预期命中点偏移了一定距离与角度。通过建立单雷射击时有利提前角解算模型、鱼雷运动模型与潜艇机动模型,给出移出点与移出角度解算方法,进而仿真计算出各种不同战场态势下的最优移出距离与移出角度,从而为部队在反潜鱼雷作战使用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潜艇布放回收UUV方式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针对潜艇鱼雷发射管、巡航导弹发射管、潜艇背驮和坞载4种布放回收UUV的方式,比较详细地描述了他们的工作原理、使用过程和装备对象,简要分析了他们的优缺点和使用要求。巡航导弹发射管布放回收UUV,具有对潜艇总体性能影响小、布放回收UUV种类多和数量大、可满足一次成组使用不同UUV的要求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绪言潜艇鱼雷发射管长期受海水腐蚀,管壁变薄,需要更新。但某些鱼雷发射管在舱内的连接圆定法兰盘尺寸大于逃生孔和原安装孔者,旧管虽可割开拉出艇外,但新管进不了艇内,如需更新,势必将艇体剖开。但切开艇体工程过大,且对总体强度将带来严重影响.在此情况下,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一种采用外部推力箱的潜艇武器发射系统。潜艇至少有一个圆筒形鱼雷发射管,发射管的尾向部分位于潜艇的密封壳体内,而其口向部分则位于密封壳体之外。  相似文献   

13.
<正>苏联对航母的渴求由来以久,特别是冷战开始之后对航母的研制更从未放弃过,85型常规航母就是其冷战前期努力的证明。苏联航母发展史十月革命后不久,苏联海军就开始考虑建造航母的问题。1925年3月,苏联海军开始研究把尚未建成的战列巡洋舰"伊兹梅尔"号改建成航母的方案,制定的战术技术指标在当时属于世界一流,技术指标为满载排水量22000吨,最大航速27节,舰载机包括27架歼击机、12架鱼雷机、6架侦察机、5架射击校正飞机。此外,舰上武备又包括8门183毫米炮、8门102毫米炮和4门5管40毫米炮。航母舰体仍由装甲保护,飞行甲板的防护  相似文献   

14.
通过鱼雷发射管进行布放回收是潜艇使用无人水下航行器(uuv)的最佳方式之一,而UUV自航出管是否具有可行性是首要问题。首先,根据潜艇发射自航鱼雷的技术要求来建立UUV自航运动方程和边界条件,并通过计算分析求得UUV自航出管所需满足的条件。随后,在鱼雷内弹道仿真研究的基础上,建立UUV在鱼雷发射管内运动的数学模型,并对其受力和速度进行实时仿真。最后,将仿真结果与UUV自航出管条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UUV自航出管的可行性与其重力浮力差、最低出管速度及出管时的潜艇航速相关。因此,可通过设定恰当的性能参数来实现UUV自航出管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目前水面舰反潜鱼雷攻击潜艇的发现概率计算方法主要考虑理想状态下的发射时刻敌我态势、鱼雷武器性能和预设定参数等信息,在实际作战中对指挥员进行指挥决策的参考价值不高,不能起到辅助决策的效果。大数据分析计算能够找出各种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和规律性,进而预测不同条件下水面舰使用反潜鱼雷攻击潜艇时的发现概率,从而提高辅助决策的科学性,论文分析了使用大数据分析算法对水面舰反潜武器系统发现概率进行计算的可行性以及存在的困难,并对计算模型的构建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16.
根据总务委员会于1920年11月提出的性能指标需求,要求为航母装备16门152毫米/53型舰炮,主要配置于舰体两侧的反鱼雷炮群,同时应配置足够数量的125毫米25型防空炮,从而确保“能够将4门防空炮指向同一方向”。此外,在航母两侧的水线上方还应各安装一具双联装鱼雷管。  相似文献   

17.
通过鱼雷发射管进行布放回收是潜艇使用无人水下航行器(UUV)的最佳方式之一,而UUV自航出管是否具有可行性是首要问题。首先,根据潜艇发射自航鱼雷的技术要求来建立UUV自航运动方程和边界条件,并通过计算分析求得UUV自航出管所需满足的条件。随后,在鱼雷内弹道仿真研究的基础上,建立UUV在鱼雷发射管内运动的数学模型,并对其受力和速度进行实时仿真。最后,将仿真结果与UUV自航出管条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UUV自航出管的可行性与其重力浮力差、最低出管速度及出管时的潜艇航速相关。因此,可通过设定恰当的性能参数来实现UUV自航出管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针对现有各种雷弹发射管轴线测量方法的不足,结合鱼雷发射管实际构造情况,提出了利用激光测量技术和曲面拟合技术实现雷弹发射管特征参数提取的方法,对测量误差进行了分析,并通过试验验证了测量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该测量方法思路新颖、原理正确,消除了人为测量误差,提高了测量精度和自动化水平,实现了对雷弹发射管所有作用面的监测.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一种空投模拟设施的加速装置。该加速装置用于投雷装置的加速,以模拟直升机前飞状态投雷。由于带有空投附件(降落伞等)的鱼雷不能直接进行管装发射,因此,该加速装置释放的高压空气不直接作用在鱼雷上,而是作用在挂有空投鱼雷的载雷车上。载雷车达到预定速度后,释放空投鱼雷。该加速装置的工作原理虽与普通气动发射管相似,但在结构形式上两者却有很大差别。  相似文献   

20.
针对通过鱼雷发射管自航发射UUV,分析UUV自航出管的前提条件以及自航出管是否可行。UUV自航出管的可行性与其重力浮力差、最低出管速度及出管时的潜艇航速相关,探究典型口径鱼雷发射管适合自航发射的UUV。对无人水下航行器内弹道建模,分析自航发射时不同的补水方式对自航发射UUV的影响,从理论上对UUV自航出管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