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研究道路平面交叉口车道展宽渐变段的长度,本文建立了满足交叉口车道渐变段车辆行驶特征的正弦函数与双曲正切函数加权换道模型,并对模型中的最大横向加速度等关键参数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平面交叉口的设计速度和超高计算得到了渐变段长度的推荐值,最后采用Truck Sim汽车动力学仿真软件对结果进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正弦函数与双曲正切函数加权换道模型提出的交叉口车道渐变段长度推荐值可以保证车辆沿特定最优的轨迹安全行驶,对日后平面交叉口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高速公路交织段的概念,结合城市道路间断流运行特征及路侧指路信息对交织车辆的影响机理,提出城市道路交叉口进口道车流实际交织长度的确定方法.根据道路交通设计特征及驾驶员变道行为特征分别确定了城市道路进口道交织段的起讫点.选取上海市典型交叉口对车辆换道行为及微观行车特征进行视频观测,共获得159个有效样本,分析了车辆换道决策点在信息指示标志附近的分布规律,结果显示,换道决策点在信息指示标志附近呈正态分布.结合指路信息的影响改进了现有交织段通行能力计算模型,比较了该交叉口三个典型断面的通行能力:停车线断面、交织段断面、路段断面,并指出随指路信息位置变化时交织段通行能力的变化趋势,据此提出指路信息最佳设置位置.  相似文献   

3.
在城市道路交通工程中,交叉口渠化设计可以有效地对道路的通行能力进行提升,但是由于交叉口渠化设计的特殊性,一直是设计中的难点.基于此,分析了道路平面交叉口存在的信号配时设计缺乏合理性、车辆混行情况严重等现状问题,并结合工程实例对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渠化设计措施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4.
左转交通流在城市道路交叉口处产生的冲突点最多,合理组织左转交通流能够有效提高交叉口的通行效率.结合交叉口现实情况,提出移位左转放行方法,该方法将左转车道转移至对向车道,实现相对方向直行和左转车辆同时放行,消除交叉口左转产生的交通冲突、减少信号相位数、提高绿信比,从而提高直行车辆乃至整个交叉口的通行效率.针对此方法设计了移位左转交叉口的几何物理模型,进一步提出了一种联动控制算法来判定该方法的适用条件;阐述了该方式下慢行交通组织方法;并通过Vissim微观仿真对满足适用移位左转条件的实例交叉口进行了对比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设置移位左转后,该实例交叉口主信号总车均延误比现状交叉口主信号总车均延误减小了24.53s,交叉口通行效率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5.
翟颖  常玉林 《交通与计算机》2007,25(4):29-31,34
环形交叉口的几何设计是交叉口的通行能力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为提高环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针对原有环形交叉口中心岛设计的不足,通过研究交叉口不同车型比例及车辆行驶轨迹,提出了关于中心岛半径设计的优化建议,建立了适用于公路环形交叉口的中心岛半径设计的优化模型,并利用Vissim仿真软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6.
《公路》2015,(11)
基于对现行交叉口交通组织方式的分析,以减少交叉区冲突点数目和利用道路末端部分处理冲突点为目的,引入分布理念,提出基于分布理念的前导型交叉口的设计概念。概念设计对现行交叉口形式进行了重组和改进:(1)左转车辆和直行车辆在驶入交叉口前提前转换至左侧车道;(2)对交叉口区域进行拓展并重新划分,把交叉口区域划分为车道转换段、过渡段和交叉区。据此设计了基于分布理念的前导型交叉口,并对前导型交叉口的交通组织方式和运行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分布理念的前导型交叉口可以有效地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尤其适用于左转车流量较大并且用地受限的城市道路交叉口。  相似文献   

7.
交叉口是整个城市的交通咽喉,而调头车辆和左转车流的合理组织又控制着整个交叉口的交通运行质量。调头车辆对左转车辆和对向直行车辆的交通干扰较大,调头车道的合理设置,对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有重要意义。分析了调头交通需求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交叉口调头的三种形式,并分析了各种形式的优缺点,最后探讨了调头车道的设计,有关经验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8.
采用交通渠化后引起了城市道路部分路段(交叉口进口段)的交通流特性有别于普通路段,针对这种变化,采用1种以路段通行能力为等价标准来计算车辆折算系数的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了验算。推荐交叉口进口段的大型车车辆折算系数为3.0。  相似文献   

9.
交叉口上游存在交织段,在城市道路中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它一方面决定了交叉口各流向车流到达率,同时自身的运行情况又受交叉口红灯排队的影响.根据车流在交叉口到达驶离特性,从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两方面研究了上游交织段对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响.基于对交织段影响下的交叉口理想到达率的分析,建立了考虑交织段情况下的车道组通行能力计算模型,并通过仿真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交织段长度、进口道长度对通行能力起主要影响,而且增加交织段长度对于提高进口道通行能力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交叉口上游存在交织段,在城市道路中十分普遍,它一方面决定了交叉口各流向车流到达率,同时自身的运行情况又受交叉口红灯排队的影响.根据车流在交叉口到达驶离特性,从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两方面研究了上游交织段对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响.基于对交织段影响下的交叉口理想到达率的分析,建立了考虑交织段情况下的车道组通行能力计算模型,并通过仿真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交织段长度、进口道长度对通行能力影响大,而且增加交织段长度对于提高进口道通行能力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市道路公交停靠站的设置距离交叉口太近、公交站台长度不合理及路段公交停靠站对站布置等,导致公交站点处成为道路的交通瓶颈,造成通行能力下降、公交站台处交通拥堵及交通安全差等现象。通过对公交停靠站设置位置进行选择,根据公交站点通行能力模型给出标准公交停靠站在不同道路等级条件下的设置尺寸,进而通过模型计算给出路段和交叉口公交停靠站在不同断面情况下的设计模式,成为城市道路公交停靠站设计的标准,并为城市道路的规划与设计提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2.
总结和分析了车流运行特性对交叉口改造类型的选择及通行能力的影响,阐述了改造中设计指标的选取原则。提出在考虑信号周期、绿灯周期、直行车道车辆排队等候长度等因素下右转专用车道展宽段长度、过渡渐变段长度以及出口道长度的几何设计计算方法。通过研究汽车列车右转弯行车轨迹特点的基础上推导了简单型复曲线线形的曲线要素指标,并计算了不同主、副曲线半径下右转车道宽度。  相似文献   

13.
在现实城市道路网络中,信号交叉口进口道采用直右共用车道的设置形式,会产生红灯期间直右车道上直行车辆停车等待影响右转车辆正常通行的现象,从而引起交叉口右转车辆延误增加以及整个交叉口通行效率降低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依据预信号以及动态车道的理念,设计了直右车道和相邻直行车道上车辆的运行规则,同时将可变信息显示板与主信号...  相似文献   

14.
基于流量和出租车GPS数据的城市道路网络宏观基本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把握城市宏观交通状况,发掘城市道路网络交通流内在特性,从而达到缓解日益严峻的交通问题的目的,对交叉口流量和出租车GPS两类数据进行数据融合,运用宏观基本图(MFD)和广义宏观基本图(GMFD)在城市道路网络中的存在性以及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以路网平均车辆数、路网通行能力和密度分布为指标来描述MFD和GMFD,并提出一种利用路段流量和出租车GPS数据拟合得到MFD和GMFD的方法,发现路网中密度的不均匀分布是导致路网通行能力不高的原因.针对由长沙市13个道路交叉口组成的区域路网,分别计算出分小区和分路段的MFD特征值,提出了根据存储空间能力(即临界路网平均车辆数的大小)对拥堵路网进行合理分流的方法,实现高峰时期拥堵路段的路径诱导以及路网通行能力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基于城市平面信号交叉口的客观实际,建立多约束的单点定时信号配时优化模型,模型以节点通行能力最大和车辆平均延误最小作为目标,通过转换得到综合目标函数,并利用阈函数法(SUMT)获取最优配时参数.与此同时,引入交叉口实例,结合调查数据,导入信号配时优化模型,通过程序计算获取配时参数、通行能力及车辆平均延误值,其结果通过配时检验,证明存在较高的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不同通行模式下平面信号控制交叉口的安全性,提出一种基于混合交通流的交叉口绿灯间隔计算方法.利用在车流超负荷状态时更贴合实际的交通流实用模型,将绿灯间隔影响因素之一的车辆速度转换为交通量进行计算,避免了车辆速度标定的困难,并基于实测数据验证该车速替换方法的合理性.分析采取不同非机动车通行模式的交叉口的冲突点分布,得到基于最高效率极限的改进绿灯间隔计算方法.为验证该方法对交叉口安全性的改善,选取2种代表性绿灯间隔设计方法作为对比.对宿迁市采用传统渠化方式的项王路-黄河路交叉口进行绿灯间隔设计,在3种绿灯间隔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完成信号灯配时并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绿灯间隔计算方法能在保证交叉口通行效率的前提下减小其冲突发生的可能性,对交叉口安全性的提升效果优于现有绿灯间隔设计方法.该方法能基于不同车流量获取交叉口车辆速度,同时降低相邻相位发生机非冲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城市干路交叉口汽车右转的轨迹特性和轨迹曲率模式,使用无人机在重庆市4个城市道路交叉口上方进行高空拍摄。利用图像分析方法采集了右转车辆的轨迹数据,包括时间、行驶速度和轨迹坐标等,通过对相邻轨迹点外接圆半径的计算得到轨迹曲率。运用轨迹线-车道边缘线的间距值分析了右转车辆轨迹通过位置分布与交叉口几何布局之间的关系,明确了交叉口右转车辆轨迹的曲率特性。运用聚类方法识别了右转车辆的6种轨迹曲率形态,确定了不同轨迹曲率形态下的常见驾驶行为,并研究了车辆行驶速度与轨迹曲率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交叉口几何布局(包括路缘半径、车道宽度和出口车道数)对右转轨迹通过位置分布存在影响;②带渠化设计的右转专用道可以限制轨迹分布范围,减少右转交通的冲突和延误;③在右转过程中公交车辆较小型汽车所需侧向空间更大,轨迹分布的离散程度更低;④轨迹曲率的关键点与圆曲线设计中的主要点变化趋势不一致;⑤车辆加速度与轨迹曲率变化率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43 5;⑥行驶速度与等效半径存在正相关关系,车辆行驶速度越快,圆曲线内轨迹的等效半径越大。   相似文献   

18.
由于缺乏城市道路交叉口合理角间距的标准,经常存在因角间距过小造成交通秩序混乱,导致交叉口通行能力严重降低。引用接入管理理论,在分析交叉口功能区长度的基础上,分别对不同类型的角间距进行计算,得到了不同条件下城市道路交叉口合理角间距的推荐值,为科学合理设置交叉口附近的接入道路提供了定量依据,有利于交叉口的畅通与安全。  相似文献   

19.
在未来自动驾驶环境下,自动驾驶车辆之间能相互配合、相互穿插地通过交叉口,而无需信号灯控制。因此,有必要研究新一代的能保障自动驾驶车辆安全高效通行的交叉口控制模型。已有控制模型可分为基于交叉口空间离散的控制模型和基于交叉口冲突点分析的控制模型,目前主要存在控制方式和模型非线性等方面的不足。建立了基于混合整数线性规划(MILP)的自动驾驶交叉口控制(Autonomous Intersection Control,AIC)模型,设计交叉口自由转向车道,允许交叉口所有进口道都能"左直右"通行,将交叉口空间离散为等距网格并建立网格坐标方程,考虑车辆在交叉口内部的行驶轨迹,建立车辆轨迹的上边界和下边界方程,确定行驶轨迹压过的交叉口网格,并建立网格被车辆路径占用的时间方程,使用同一网格同一时间只能被一台车辆占用的冲突点约束保障交叉口安全通行。模型以所有车辆通过交叉口的总延误最低为目标函数,通过将约束条件线性化处理,使用AMPL (A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Language)并调用Gurobi数学规划优化器对模型进行求解。最后对模型效益进行了案例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模型能有效处理自由转向车道的交通流到达模式,对比已有模型经常采用的先到先服务控制策略,该模型能整体优化车辆通行方案,降低车均延误50.51%,降低最大车辆延误29.12%,同时交叉口空间利用率提高了66.17%。  相似文献   

20.
城市道路品质改造的需求日益突出,交叉口作为道路中的重要控制性节点,其改造效果对最终改造效果有重要影响。交叉口小半径改造是交叉口改造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基于车辆特性及驾驶习惯,对交叉口小半径参数进行了计算,得出了通行大、小车的情况下交叉口的小半径取值参数。然后结合深圳市道路改造项目,以宝岗路、北斗路两个交叉口改造为例,通过以交叉口小半径改造为抓手,对交叉口的品质进行了全方面的提升。最后通过改造前后的参数对比,结果标明,改造后的两个交叉口慢行及车行品质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