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某高速公路隧道左线洞口位于隧道浅埋段,由于受地质状况和施工不当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发生隧道塌方冒顶事故。针对隧道浅埋地段如何有效预防和处理塌方冒顶的问题,本文以该高速公路隧道塌方冒顶段为依托工点,采用大型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建立塌方区实际地质模型,对隧道塌方冒顶发生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结合数值计算结果对本次隧道塌方冒顶过程进行机理分析与整治方案设计,为依托工点合理整治提供依据。后期监测结果表明整治方案合理有效,研究结果可为公路隧道浅埋段塌方冒顶的预防与处理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隧道工程塌方治理及工程实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隧道塌方是隧道施工中比较常见的事故。在广泛分析隧道塌方工程实例的基础上,对隧道塌方的原因、表现形态及有效处理措施等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使之系统化,可以作为事故处理时的参考。同时,结合某工程塌方实例,给出了比较具体的处理方案。该方案可以作为塌方量大、地质条件差等特殊塌方事故处理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文章结合马垭口隧道隧段YK34+645.5~+670.5在施工中发生了塌方事故。通过分析现场监控量测数据,分析塌方形成过程中围岩的变形特征及初期支护的受力情况,采用FLAC软件对典型断面进行数值模拟计算,通过对数值模拟的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探讨出导致此次塌方事故的关键原因。最终得出此类地质条件下影响隧道结构安全性的关键因素,为今后类似工程提拱参考。  相似文献   

4.
文中结合正在建设中的张石(张家口-石家庄)高速公路黑石岭隧道进口段塌方事故,分析了采用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隧道塌方段的治理效果,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加固效果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5.
基于隧道施工中常见安全事故原因的调查和分析,对隧道施工阶段常见风险因素和危险环境进行辨识,并采用事故树分析方法,建立隧道塌方事故树模型,对隧道施工塌方顶事件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最终得出隧道塌方26个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序列以及隧道塌方事件概率重要度和临界重要度分析方法;通过工程实例分析发现,采取措施前后塌方的发生概率从0.006 225降至0.000 941。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一系列隧道施工中所出现的塌方事故进行了总结,分析了隧道塌方的原因、易塌方部位、塌方处理依据及塌方处理方法。并以通平公路姜源岭隧道一处塌方的处理为例,针对具体处理技术和处理效果进行了分析和归纳。这些经验对类似的事故中处理技术的选择和制定有着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隧道塌方是公路隧道施工中最为常见的典型事故。本文针对广梧高速公路段上石牙山隧道苍梧端左线LK57+793出现的塌方事故,给出了初步处理方案和衬砌结构设计变更。同时,采用同济曙光软件,按荷载一结构法建立二维有限元计算模型,对变更后的衬砌结构设计进行了数值分析和计算,衬砌截面校核表明,变更后的支护设计满足《公路隧道设计规范》及相关规范的规定。本文所做工作对今后公路隧道塌方事故的处治和支护设计有较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高速公路冲沟浅埋段通常地质环境复杂,围岩条件差,开挖过程极易发生塌方灾害。通过对福建漳永高速公路仁竹山隧道冲沟段塌方灾害的分析,得到了该隧道塌方的具体类型,并对塌方的发生规模及基本特征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建立仁竹山隧道的地质力学模型,对隧道塌方灾害的发生机制进行了数值计算,重点分析隧道开挖经过冲沟浅埋段时,围岩位移、应力和塑性发展情况,计算结果与实际塌方过程基本吻合。研究成果可为今后类似工程灾害的规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塌方是较为常见的事故之一。依托某隧道工程,通过对其塌方情况的调查和塌方原因的分析,采取了及时有效的应急措施,研究制定合理的处治方案,在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塌方预防措施。该塌方的处理经验可为类似隧道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塌方是隧道施工的常见事故,浅埋隧道又是隧道塌方事故的重灾区。本文主要分析了浅埋隧道施工塌方的主要原因、特点并介绍了一些常用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隧道施工过程中经常遇到塌方、变形、岩溶和突水突泥等事故,其中塌方是最为常见和比较典型的一种事故,给隧道施工带来很多困难。以云南省内某在建高速公路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塌方事故为例,本文针对隧道塌方处理的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进行了介绍和探究。本次塌方事故处理效果较好,研究成果可为隧道勘察、设计、施工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秦辉辉  赵占厂  李晓博 《公路》2013,(1):302-307
以某高速公路隧道塌方案例为依托,对该隧道塌方原因进行分析,并通过数值模拟手段分析软弱围岩隧道台阶法施工中台阶长度及下台阶开挖支护时机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软弱围岩隧道台阶法施工中应采用短台阶法施工,下台阶开挖时应立即施作支护,以抑制洞周围岩变形及塑性区的发展,避免围岩失稳、崩塌。并结合工程情况,提出采用多循环管棚注浆方案通过塌方段,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高峰  黄生文  张军  唐新建 《中外公路》2012,32(4):223-227
塌方是隧道建设中常见的一类工程地质灾害。针对在建的通(城)-平(江)高速公路姜源岭隧道进口段塌方冒顶事故,分析了塌方事故的原因,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模拟塌方过程,从理论上研究了塌方过程中应力、位移及塑性区的变化,并对塌方发生机理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洞顶和洞内治理相结合的综合处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截止2017年底,我国公路隧道总数已达16 229座,并以每年约10%的速度快速增长。大量隧道、尤其是长大隧道建造过程中,塌方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预防塌方、保障安全是施工过程最重要的任务之一。目前隧道施工塌方已有很多研究成果,但多侧重于力学反演、案例分析,对塌方事故成因与后果分析不透彻。为此,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按成因、部位与形态不同,将隧道塌方总结为6种典型形式,并从环境、设计、施工、管理等角度分析了塌方成因,从岩体结构、地质构造、岩石强度与地下水情况分析了地质条件对塌方形成的影响,且结合工程案例分析,提出了塌方预防的基本方法与施工要点。该研究结果有利于指导断层破碎带、软岩富水段等不利围岩条件下隧道施工作业,预防塌方灾害发生,保障作业人员与机具安全。  相似文献   

15.
本文某隧道左线出口拱顶坍塌为研究对象,在对我国以往黄土隧道塌方事故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地质雷达探测关同隧道左线出口塌方段降雨前后含水量的变化,从理论上分析塌方原因,结果表明:土体含水量的增大是导致隧道塌方的关键因素,同时洞口CD开挖法产生的偏压也是导致隧道塌方的重要原因。并由此提出相应的处治方法。塌方处置后,通过实地监控量测,对塌方治理效果进行评估,证实本次坍塌处理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塌方是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最常见的事故之一,风险评价是衡量硐室塌方风险大小的手段。为确保施工安全,提出了基于功效系数法和超前地质预报的隧道塌方风险超前评价模型。综合分析塌方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选取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围岩完整性系数、不连续结构面状态、主要结构面与洞轴线的夹角和地下水影响5个主要因素作为隧道塌方风险评价指标。采用TSP203系统和钻孔取芯的手段对评价指标进行定量描述,并基于功效系数法的基本原理,建立了隧道塌方风险预警模型。最后将建立的塌方风险预测模型应用于昌宁高速川风凹隧道的塌方风险超前识别中,结果表明该方法塌方风险识别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为隧道塌方风险超前预测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粤西某在建的高速公路软弱围岩隧道,洞身局部穿越软弱破碎地层,施工难度和工程风险较大。隧道右洞于2015年8月20日发生塌方事故,受塌方关联,塌方段落前方有部分段落严重侵限,侵限最大值达到178cm。在分析塌方变形原因的基础上,采取"封闭注浆、人工开挖、重新支护"的方式进行了处治,初期支护施作后的隧道拱顶下沉、净空收敛的监测结果表明所采用的处理对策效果较好,并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分析,得到的变形规律与现场监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邓皇根 《路基工程》2017,(4):243-246
阳曲1号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塌方事故,通过隧道施工图和现场调研对塌方成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地表防水、塌方体加固、分部开挖、加强支护等方面进行了塌方处治。监测数据表明,拱顶下沉趋于稳定,治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隧道塌方是隧道修建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水是隧道塌方的主要因素之一。以重庆南山隧道工程为背景,应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 3D对大断面尺寸隧道掌子面在高水压作用下的受力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得到了大断面尺寸下Ⅲ、Ⅳ、Ⅴ级围岩的隧道塌方临界水压力值及其塌方的破环模式。  相似文献   

20.
王鹏  杜文涛  汤明  付责庆  孙强 《中外公路》2019,39(2):215-217
针对复杂岩溶区小净距隧道洞口塌方问题,以贵阳七冲村一号特大断面隧道为工程背景,通过对其洞口塌方原因进行全面分析,确定隧道拱侧存在的充填溶腔为该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结合隧道地质条件和施工方法,采取了"先护后挖"的塌方处治方案。通过对塌方段断面进行监测,拱顶最大累计沉降43mm、水平累计收敛6mm、钢架结构内外边缘最大应力171MPa,研究综合表明所采取的塌方处治措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