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在一定的出行距离上会产生客流竞争,研究两者的共线关系,对于实现两者的有效协调,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运营效率意义重大.通过分析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方式选择影响因素,选取建模的主要变量:出行时耗和费用.将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作为效用函数,建立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方式选择的Logit模型.在建模的基础上,运用深圳市的交通调查数据进行案例分析,研究两者共线运营时的分担率变化规律.发现随着共线距离的增加,轨道交通分担率逐步增大,常规公交分担率逐步减小.在特定票制下,两者分担率曲线存在突变点.依据分析结果,提出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线网设计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城市轨道交通是缓解交通拥堵的有效手段.但是,在轨道线网规模化发展之前,对城市客流的吸引不够.为更好地解决城市交通问题,需要通过常规公交接运来辅助实现轨道线路的客流聚集效应.首先考虑了土地性质、出行需求和公交运营成本等因素,建立了公交运营效益最大的接驳范围单变量非线性单变量规划模型.经过参数标定与约束的简化后采用二分法求解.在模型的约束中使用站点聚集效应距离衰减函数建立了需求与接驳距离的关系式,并通过单约束重力模型获得的距离与需求样本对其进行了参数标定.然后,以接驳范围为约束指导新增线路布设和原有线路调整.前者以站点覆盖率、非直线系数、运营费用等为指标,整体客运系统运输效率最大为目标,使用启发式解法布设了新增公交接驳线路;后者根据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依流程调整了原有线路走向.本研究需要采集的数据并不复杂,可用于指导轨道站点公交接驳相关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3.
分析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成都等大城市在城市交通发展新形势下,常规公交在客流、线路、车辆、运营服务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情况,深入探究在轨道网和共享单车持续发展过程中常规公交面临的困境,提出在交通新常态下常规公交的发展定位和发展策略,构造常规公交-轨道交通-慢行交通三网融合、互为补充、共同协调发展的一体化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从而实现地面公交服务效率和品质的全面提升使其最终实现成功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4.
作为国内首条应用氢能源动力的中运量公共交通线路,需要从客流、道路、运营、线网和车辆五方面综合考量确保其成功实施。首先,通过对公交客流的梳理,确定临港中运量的线路走向及车站布置。其次,经过对现状道路条件的分析,提出车道断面布置方案和交叉口节点优化方案;根据建设进度及运营要求,提出切实可行的运营组织方案。再次,对常规公交线网进行优化,进一步提升专用道的使用效率。最后,使用新型数字轨道胶轮电车,构建了临港多模式公共交通准点出行网络。  相似文献   

5.
了解居民公交出行乘车特征、掌握公交出行客流规律是公交规划和运营决策的基础.为了研究不同时段居民公交乘车的分布特性,以北京市分段计价线路公交IC刷卡数据为依据,基于数据挖掘工具分析了居民公交出行乘车的距离特性,并对乘车距离分布进行曲线拟合,结果表明:北京市居民公交乘车距离服从威布尔分布,在置信水平为95%的条件下,平方误差和小于0.01,拟合优度在0.97以上.   相似文献   

6.
由于现实生活中大型居住区距轨道站较远,因此构建大型居住区到轨道站的便捷、高效的接驳体系意义重大.文中从供需角度,分析了常规的3种公共交通接驳方式——常规公交、社区公交、公共自行车的接驳能力和适应性等特点,以上海市宝山区顾村为例,分析其出行需求的轨道接驳部分,论述了接驳方式与出行接驳距离、出行目的、出行时段的关系.在供需分析的基础上,提出3种公共接驳方式间的站点协调、运营协调的优化策略,以此来优化接驳体系,提高接驳质量.  相似文献   

7.
多种交通方式共线运行为出行者提供了便利,但也使得出行者面临最优出行方式选择问题。为了在竞争条件下对出行者的出行方式选择进行科学的引导,提高出行者的出行效率并实现交通资源的最优配置,引入固定出行成本和可变出行成本概念,对步行、共享单车、常规公交和轨道交通4类常用出行方式的成本问题进行研究。具体方法为:分别将4类出行方式的成本量化为出行距离的函数,然后分析平均出行成本(即出行效益)随出行距离的变化规律,分别建立了单一方式与多种方式组合联运条件下的最优出行方式优化模型,最后以成都市某轨道交通枢纽周边区域为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实证结果表明:当出行距离增加时,共享单车、常规公交、轨道交通的平均出行成本具有规模效应,即出行距离增加时,其出行单位出行成本降低;在研究区域内,按照出行距离递增的顺序,考虑出行成本因素下出行者最优出行方式依次为步行、共享单车、常规公交、轨道交通;在常规公交最优选择区间,轨道交通平均成本与其差距不大,形成了很大竞争。因此,为了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应提高常规公交竞争活力,如提升舒适性,减小发车间隔。  相似文献   

8.
在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武汉现有数据资源重点从公交线网结构合理性、客流动态监测分析、运行效率和运营服务管理4个方面构建常规公交运行监测与服务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实际数据和相关规范分别对其评价分析.研究表明:武汉市公交线网发展水平近年来有较大幅度提升,线网结构合理性各项指标符合规范要求;常规公交日均吸引乘客200~500万人次,较大部分为通勤乘客,占比67%;公交运行速度处于轻度拥堵状态,为15~19 km/h;公交运营服务管理各项指标值较高,但发车间隔合格率和准点率指标值相对不高.最后针对站点客流大、秩序混乱、公交运送速度低、部分线路方向不均衡系数大等问题分别提出设置港湾式公交站、分站扩容,设置公交专用道,增设区间车等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9.
夏威 《人民公交》2024,(3):74-77
<正>受近几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市民对公共交通出行方式的选择更加谨慎,与此同时,随着宁波轨道交通由线成网,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的进一步普及,导致部分市民群体不再选择公交出行,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交线网的拓展。一系列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对公交企业的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新形势下,如何推动公交运营精细化、高质量发展,契合新时代、新背景下的市民出行需求已成为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0.
以北京市城市交通综合调查数据为依据,从访客来访目的、到达方式、出发区域及出行距离2类空间特征、行人及车辆到发时间分布2类时间特征和停车特征对居住区等4种集中功能区的客流特征进行分析,针对北京市集中功能区现存的问题,从交通设施的配给、停车位的配建、引导市民公交出行等角度提出交通层面的发展策略和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了综合量化表征公交走廊客流承载设施及工具的空间拥挤性和客流运送时间效率,并科学评价客观技术指标和主观乘客感知对公交系统运行状态的敏感度,提出客流拥塞的概念,并用客流拥塞指数量化表征公交系统运行状态。通过解析客流拥塞与出行时效的关联,并分析公交出行阶段特征,基于“时效延长”思想构建客流拥塞量化表征模型,用于系统量化乘客对出行时间和空间拥挤的主观感知;选取影响出行时效的核心要素作为特征变量(车厢客流密度、站台乘客密度、区间乘车时间和站点候车时间),采用直观类比打分SP调查法获取数据用于估计模型参数;基于北京西三环公交走廊实测数据,分析全天区间客流拥塞指数时空分布特征和走廊客流拥塞指数动态演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北京西三环公交走廊客流拥塞高峰阈值为0.193 9,客流拥塞状态存在明显的方向特征,下行方向客流拥塞高峰状态更显著且持续时间更长;4个特征变量灵敏度系数均值分别为0.449 2,0.165 2,1.427 1和0.408 3,即区间乘车时间为客流拥塞指数最显著的影响因子,而站台乘客密度的影响程度最小,模型识别公交客流拥塞成因的能力得以体现;该模型能够综合全面地反映公交走廊客流拥塞时空分布和动态演化趋势,并能够应用于公交运行状态改善措施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公共交通宏观客流变化分析的基础上,展开公共交通出行选择调查,结合基于问卷和IC卡信息关联的公交个体出行跟踪,对北京市公共交通票价调整对出行者出行行为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利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问卷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职业、收入、是否拥有私家车及出行目的与调价后出行行为的变化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同时,研究以样本出行者的多模式公共交通IC卡刷卡数据为基础,提取了公交个体出行链,定量分析调价前后出行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调价对于非通勤出行者出行结构的影响大于通勤出行者,且这种影响主要体现为引发出行链结构相对简单的短距离轨道出行者转向公交出行.研究结果为公共交通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线网优化以及运营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北京市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受新冠疫情以及轨道、网约车、共享单车等多种城市交通方式快速发展等影响,城市公交客运量持续下降,公交企业普遍经营困难。一方面,城市公交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出行服务的公益性事业,是关系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的重大民生工程;另一方面,作为提供城市公交运输服务的交通运输企业,要提升自身运营效率。  相似文献   

14.
选取公交行业大数据,涉及公交交易数据、公交GPS数据、地铁交易数据等,对数据结构进行分析,利用Oracle数据库对源数据进行筛选、清理,利用R语言、Python对数据进行更加精细化的分类、融合,通过设计算法分别实现公交交易数据与GPS数据融合、公交交易数据与GPS数据的上车站点名称匹配。以南京37路公交为例,挖掘公交客流特征,包括总体客流特征,老年人、学生和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公交出行特征;挖掘公交客流的日客流分布、时客流分布和空间客流分布;挖掘公交的运行状态中的运行参数,把握公交运行状态的规律。为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建设、政府决策、公众便捷出行、企业运营调度优化及数据验证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5.
以武汉市和平大道公交专用道的设计为例,从提高公交运营效率的角度出发,依据道路公交运营现状调查和统计数据,并结合基础数据对道路公交客流进行合理分析和预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公交站台和公交线网的优化设计,确保公交专用道安全高效运营。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轨道交通对常规公交客流的诱增、分流和互补等三种作用效应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组合优化方法从公交整体线网结构调整和公交接运线路优化两方面进行常规公交线网的优化分析.在整体线网结构调整中,依据线网的功能层次、功能结构、整体规模与公交线路长度等特性,分别进行取消、缩短、调整线路走向等优化;接运线路优化则以接运效率为优化目标、构建目标优化模型进行优化.以Z市为例,对轨道作用效应下的Z市常规公交线网进行优化,优化后,取消线路1条,缩短线路1条,保持现状4条,调整16条线路走向,新设接运线路9条,公交性能指标大幅提升,优化结果表明组合优化方法能较好地实现公交线网优化目标.  相似文献   

17.
夜间的出行者分布不集中,出行密度随机性较大,容易出现空车运行的现象,所以,受出行需求和运营成本的限制,夜间公交的运营管理不能只简单延长日间线路的运行时间。因此,基于夜间公交此种特性,提出夜间公交实行基于实时需求的柔性调度。首先对柔性调度的种类和实时信息的采集方式进行分析对比,设计柔性调度的系统框架图;然后提出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采集夜间公交的出行需求;接着综合考虑夜间公交服务水平和运营成本2个因素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进而列举了基于遗传算法的多目标模型求解思路和方法,并通过算例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8.
轨道乘客出行路径选择模型在轨道站台设计、线网规划、运营管理等领域应用广泛.为解决传统换乘路径分配方法在考虑乘客出行自主性方面及在应对供需动态演化方面存在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时变网络载体的轨道交通出行路径动态选择模型,可用于真实模拟不同时段的客运强度与设施服务对路径选择的影响.并结合全网乘客进出站信息、轨道运行时刻表、人工调查、静态线网结构等数据,分析个体出行与网络整体满载情况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将基于站点的轨道网络简化为基于换乘区间的拓扑结构,并结合客流指标获取算法,进行武汉市轨道乘客出行特征仿真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强调网络环境的时效差异,能够更加精细、完备地模拟出行偏好,模型具有普适性,并具有与轨道交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专项规划相结合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将可变线路式公交调度模型描述为混合整数规划问题,考虑公交公司运营成本和乘客出行费用,以系统成本最低为目标建立可变线路式公交调度模型.针对该调度模型的特点采用最近插入法构建初始解,并设计了相应的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通过数学仿真实验对该模型进行有效性验证,对比分析了可变线路式公交与常规公交在不同出行需求量下的性能指标.结果表明,该调度模型适用于可变线路式公交系统,随着出行需求的降低,可变线路式公交相比于常规公交的优势愈加明显.   相似文献   

20.
基于合作竞争类OD的轨道客流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基于全方式OD采用联合方式划分交通分配模型进行轨道客流预测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合作竞争类OD的采用联合方式划分交通分配模型的轨道交通客流则方法,即由出行产生和分布预测得到全方式的OD矩阵,通过分层次策略性交通方式划分法得到合作竞争类出行OD矩阵,然后采用联合方式划分交通分配模型进行轨道线网客流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