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于6月1日由国家发改委正式对外公布实施了。新颁布实施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共有十三章七十八条,主要包括政策目标、发展规划、技术政策、结构调整、准入管理、商标品牌、产品开发、零部件及相关产业、营销网络、投资管理、进口管理、汽车消费等方面的内容。与1994年《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相比,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具有7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取消了与世贸组织规则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化竞争的日益加剧,世界发达国家的汽车产业发生了新的变化,汽车零部件产业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从发展趋势看,国外汽车零部件产业已具有了组织集团化、技术高新化、供货系统化和经营全球化等新特征.  相似文献   

3.
<正>引领技术发展趋势发布技术解决方案寻求产业合作模式探讨正常制定方向2场企业高层访谈—激荡汽车强国之梦—自主创新产业强国主持嘉宾:赵福全教授,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内容简介: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三,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如何在日益激烈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化竞争的日益加剧,世界发达国家的汽车产业发生了新的变化,汽车零部件产业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从发展趋势看,国外汽车零部件产业已具有了组织集团化、技术高新化、供货系统化和经营全球化等新特征。  相似文献   

5.
正技工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提供社会技术技能培训服务的重任。汽车产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汽车产业人才特别是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几何级增长,近年来,随着产业转型发展、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变化,技工院校汽车专业人才的培养急需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汽车产业和汽车服务产业技能人才的新要求。本文从推进汽车专业教学改革方面提出了实践和探索意见。  相似文献   

6.
正智能汽车是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世界各国正在积极探索智能汽车创新发展,以抢占产业制高点。本文试从产业创新发展的角度,探讨能够带动中国智能汽车产业生态整体发展的核心项目或产业模式,即类似于大飞机领域的"C919项目",以及其发展特点和产业带动力,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并做出一一论述。  相似文献   

7.
当前汽车产业以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为主要特征快速转型升级,职业院校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产业升级和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为研究载体,总结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导致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新问题,从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课程体系重构以及教学模式开发等方面提出解决措施,提出了三维立体、虚实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构建了以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为基础的理-虚-实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表明,这些改革措施有效解决了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8.
蒋励 《汽车与配件》2007,(20):34-37
中国汽车工业经过二十年的合资合作,汽车制造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中国汽车工业当初所追求的以市场换技术,从而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汽车产品的愿望不但没有实现,反而导致原有自主开发能力减弱、产业发展面临“空心化”的危险。有介于此,新颁布的《中国汽车产业“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中国将着力增强汽车产业的创新能力,大力引导汽车产业加大自主品牌产品的研发和推向市场的力度,扩大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提高自主品牌的产业竞争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正>2013.11.26-28国家会议中心北京主题:面向未来的汽车与交通引领技术发展趋势发布技术解决方案寻求产业合作模式探讨正常制定方向2场企业高层访谈—激荡汽车强国之梦—自主创新产业强国主持嘉宾:赵福全教授,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内容简介: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三,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核心竞争力,提升品牌影响力,实现产业强国的目标,是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我国汽车产品回收利用和可再生化趋势的分析,论述了国外汽车产业回收利用的发展模式及现状,对国内汽车产业回收利用现状与差距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中国汽车产业回收利用的技术发展路线。  相似文献   

11.
汽车工业的再循环经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汽车工业发达国家已着手推行汽车再制造工程。汽车报废与回收产业运行组织和技术已经达到相当先进水平。在这方面,我们在思想认识上和实际行动上都有相当大的差距。汽车报废与回收是实现汽车产业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环境环节,这是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的一个重大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2.
吴勇 《汽车情报》2004,(5):30-32
酝酿已久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有望近期出台。这意味着使用了将近10年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将退出历史舞台。新的汽车产业政策的取向是推动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扩大企业规模效应,提高产业集中度,避免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激励汽车生产企业提高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健全汽车产业法制化管理体系,促进汽车产业与关联产业及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使我国在2010年成为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所以,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将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胡斌祥  赵彦州 《北京汽车》2007,(6):17-20,33
产业集群是产业与区域的有机结合,是当今世界范围内产业发展的重要形式。汽车产业集群化是欧美日汽车强国培植和提升汽车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湖北汽车产业飞速发展,呈现出集群化发展态势。文中分析了湖北汽车产业集群的现状、联结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湖北汽车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张鹏 《时代汽车》2024,(6):26-28
智能汽车是跨学科交叉融合新工科,其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面临巨大机遇和挑战。智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与高素质专业人才急需短缺之间矛盾日益突出,建立新工科智能汽车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亟待解决。以地方应用型本科为载体,建立以项目案例为主导的智能汽车实践教学框架体系,包含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和智能小车实践教学相互融合,积极探索“1+1>2”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5.
李万里 《专用汽车》2013,(12):46-48
汽车业需持续创新 汽车企业应成为推动物流产业升级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那么运输业如何应对升级?我们都知道,为汽车服务的产业就是服务业,包括其他货运领域,汽车产业与物流业是唇齿相依、水乳交融的关系,所以汽车产业不仅要密切关注物流业新动态,研究其出现的新情况,研发新一代技术,生产一代又一代新的汽车产品系列,还要为其提供创新形式的服务方案。  相似文献   

16.
汽车产业和IT产业的融合,将形成第二汽车世纪全新的、协同的商业运作模式,将实现汽车产业财富的不断重组与提升新世纪,汽车产业正加速进入一个数字化生存的年代。不承认这一点,就会再次失去创新的机遇,陷入泥潭之中。当前,汽车产业各个领域的创新工作,都必须和IT产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现实却是,在汽车产业内部、在汽车  相似文献   

17.
汽车产业常常被认为是最具有全球性的产业之一,其价值链的各个环节遍布全世界。而由于汽车产业的性质,各地往往以产业集群作为其产业发展模式,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不仅表现为若干个公司在纯粹产品上的竞争,更表现为以产业的网络组织为形式的集群间的竞争。全球的汽车产业主要受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汽车集群控制,这些集群融人全球产业网络,处于全球价值链中“战略性环节”,其汽车产品占领了全球主要市场,也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技术领先者和创新驱动者,左右着整个汽车产业的发展。研究发达国家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借鉴其成功经验,对于循序渐进地发展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汽车再制造企业运作模式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汽车再制造是汽车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技术途径,目前汽车再制造试点工作已全面展开,由于汽车再制造产业投入巨大,具有高风险,选择合适的企业运作模式是消除高风险、获得高回报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针对大数据在汽车产业的应用潜力,对大数据相关概念与内涵进行了辨析,集中探讨了大数据的战略价值,重点分析了大数据对汽车产业的全面影响及其在汽车产业的应用前景。研究分析表明,汽车产业大数据将全面改变汽车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汽车企业将从产品生产模式转向生产产品和数据的复合模式,并通过数据驱动价值增值。大数据在汽车产业的持续应用将进一步形成汽车大数据产业,而汽车大数据产业也终将催生汽车产业平台企业,从而实现大规模定制化生产,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相似文献   

20.
为促进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与技术的发展,首先从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出发,对现阶段中国新能源汽车整体产业、关键零部件产业及基础配套设施等产业链重点环节发展现状进行系统的梳理,并对中国新能源汽车整车技术、动力电池技术、驱动电机技术、燃料电池技术等核心技术取得的进展进行总结。然后,通过对标国外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电池及驱动系统的技术前沿,分析中国新能源汽车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基于现状分析,从战略政策、核心技术、研发生产、产业体系、示范推广、产品销售6个方面对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并进一步从顶层设计、自主创新、基础支撑、产业生态、配套体系以及商业模式6个方面为中国新能源汽车未来的产业发展路径和技术突破方向提供对策建议。最后,对中国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与技术的发展路径进行思考。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布局方面,应合理布局整车及零部件配套企业,推进企业集群化,产业集聚化;纯电动汽车应着重发展一体化电动底盘,加大新体系动力电池的研发力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应重点发展高性能混合动力总成与专用发动机,以及动态协调控制技术;燃料电池汽车应以发展燃料电池电堆及关键材料为重点,同时兼顾燃料电池系统及核心部件的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