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介绍了郑西客运专线的基本情况及沿线公路客运的现状,对比了客运专线动车和公路客运的技术经济条件,在分析国内已开通客运专线地区公路客运所造成的冲击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对郑西客运专线沿线客运市场的未来变化做了预测,并结合沿线客运市场的实际情况对公路客运业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轨道交通》2008,(9):16-16
近日,国家发改委已正式批复“同意建设绵阳至成都至乐山铁路客运专线”,经过5年筹备的中西部第一条城际铁路——成绵乐城际铁路年内即将开工建设,2012年建成。届时,最南边的乐山市民到成都只需54分钟,最北边的江油市民到成都只需51分钟,两小时内可穿越10个城市。  相似文献   

3.
边经卫 《城市交通》2009,7(5):40-44
从土地使用功能、开发强度、沿线土地价值、城市用地布局及地区经济活力5个方面阐述了轨道交通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分析了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包括引导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促进城市发展轴形成、带动城市中心区和副中心区发展3个方面。探讨了基于轨道交通的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模式,主要有轴向、组团式、主轴-网络状3种。最后,指出大城市空间形态模式的选择应充分考虑轨道交通的特征,借鉴主轴-网络状模式。  相似文献   

4.
旅游交通可达性分析能够为区域旅游交通规划提供理论依据,而高速铁路的开通将直接改变区域旅游交通可达性格局.本文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作为节点城市旅游交通可达性的评价指标,利用Arc GIS可视化平台分析旅游交通可达性空间格局,获取高铁开通前后云南省旅游交通可达性的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公路、铁路、航空和高铁的权重进行灵敏度分析,辨识出旅游交通可达性对各种交通方式权重的敏感度.结果表明:高铁途经的各城市客源地到达云南的旅游交通可达性水平均有大幅提升,旅游交通可达性的时空收敛效应显著,省外城市到达昆明的旅游交通可达性对铁路权重的敏感度较大;高铁开通之后,云南省旅游交通可达性格局总体呈现以昆明为中心向外围区域递减的"核心—外围"模式;高铁开通前后,云南省内旅游交通可达性的变化幅度较小,地区间的总体差异也不断缩小,省内高铁途经城市的旅游交通可达性对高铁权重的敏感度较大.  相似文献   

5.
���Ǹ��ٹ�·�Գ��в�ҵ��չ��Ӱ���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环城高速公路作为联结城市内外部交通的枢纽,直接影响着城市的产业发展规划与布局,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建设带动了城市交通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本文着重说明了环城高速公路的规划建设及其沿线产业带的形成在促进城市产业布局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描述和分析了环城高速公路促进城市产业发展的机理,建立了相应的交通经济多因素灰关联矩阵模型,并引用沈阳环城高速公路建设的实例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6.
上海大都市圈制造业竞争力研究--基于偏离份额法的实证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本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上海大都市圈各成员城市的制造业竞争力做了实证研究。从产业结构和竞争力两个角度对制造业的29个具体行业做了详细分析,指出上海大都市圈各城市的制造业竞争力呈现出与都市圈圈层结构大体一致的空间分布规律,由中心向边缘递减;而中心城市上海虽然总量领先,但竞争力已有下滑趋势,中心城市的功能转型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7.
尝试通过产业-能源关联和能源-碳排放关联两个评价模型,解析兰州市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①产业结构的演变决定着能源消费的基础空间格局;②地区产业结构多元化程度影响着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③兰州市能源消费结构的缓慢变化对减少地区碳排放的增长作用不明显.因此,加快产业结构演变速率,转变能源消费结构,增加可再生能源使用,是有效控制区域碳排放增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取郑西高铁沿线城市为研究对象,研究2006年至2015年间各城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变化情况,建立回归方程并用灰色模型预测各城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并采用有无对比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郑西高铁开通后,对沿线小城市的经济产生了离散效应,出现了虹吸效应.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云南省高铁开通对沿线旅游流时空分布格局产生的影响,在改进日常可达性分析方法及旅游流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利用高铁开通前后的旅行时间、经济发展水平、城市间距离、旅游人数等基础数据进行可达性及旅游场理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铁开通后区域范围内的可达性提升59%以上,其变化呈现出"高-低-高"的特征,云南省对近距离省市的客流吸引力较中远距离城市高出41%,短期旅游发展迎来新机遇。  相似文献   

10.
高铁是我国的国家战略,众多省市随着高铁的开通陆续步入了高铁时代。高铁对沿线区域经济是否产生重大影响?以江西省为例,基于2010—2016年11个设区市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DID)分析高速铁路对江西省各设区市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高速铁路显著促进沿线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高铁是影响城市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城镇化水平、投资结构、进出口结构和就业结构显著影响城市经济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11.
区域产业结构演化下,三大产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差异使区域物流需求在空间分布上出现产业关联特性,该分布特征对区域产业布局、物流配套设施配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以四川省21个州市为研究区域,基于三大产业及各州市物流量数据,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局部空间自相关和回归分析对区域产业发展布局下物流需求发展空间特征进行关联分析,发现三大产业在四川省中部区域形成主要发展区域,并向"东—中—南"横向扩展,受三大产业发展升级的影响,物流需求形成"西南—中部—东北"的斜向发展线。其中第二、三产业发展与地区物流需求发展产生不均衡现象,是未来四川省在二、三产业布局时需要关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以成渝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效率和公平角度出发,探讨了高铁开通对成渝城市群的影响.首先以平均旅行时间、加权平均时间为投入指标,以日可达性、经济潜力为产出指标,从不同侧面分析成渝城市群的可达性水平;再者利用DEA模型构建综合可达性指标,分析高铁开通对成渝城市群可达性效率的影响;最后在综合可达性指标的基础上,测算了变异系数、斯皮尔曼系数,以反映高铁开通对成渝城市群的空间公平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铁开通后成渝城市群可达性水平大幅上升,重庆市境内城市的经济吸引能力明显提升,四川省境内城市拥有了更多发展机会及更大经济效益;重庆市境内城市的可达性效率明显优于四川省境内城市,成渝城市群可达性效率空间格局呈现出"核心-外围"分布趋势,重庆市主城区、成都市两大增长极腹地范围扩大,两大经济圈内部及之间的联系加强;高铁开通引起了"廊道效应"和"空间极化效应",加剧了站点与非站点城市间、两大经济圈内部及之间发展的不公平性.  相似文献   

13.
空间运输联系能够反映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是分析区域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依据。基于高速公路交通流数据,文章构建了空间运输联系强度模型,对江苏省空间运输联系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各城市空间运输联系总强度差异明显并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特点;各城市趋向于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取得首位联系;苏南地区空间运输联系的区域化特征显著。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城市交通系统建设中,城市跨江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居住用地分化产生极大影响。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武汉市跨长江地铁线路——2号线金银潭站、范湖站、积玉桥站3个典型车站的土地利用格局进行度量,并结合现状予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跨江轨道交通的开通使长江两岸交通互通性得以提升,进而引发高档住宅在城市跨江轨道交通沿线的集聚效应;城市跨江轨道交通的开通使沿线地价上涨、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在商业服务、居住用地格局升级的同时,受市场杠杆的调节作用影响居住用地形成圈层式居住等级变化。  相似文献   

15.
区域的可达性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兰新高铁的开通为西北地区打开了快捷便利的客运通道,推进了西部新型城镇化进程。通过列举和对比几种可达性的测量方法和指标,将高速铁路沿线城市在时间优势下进行可达性影响评价。投入指标为平均旅行时间、加权平均时间,产出指标为日可达性和经济潜力,为了使产出最大化,需计算出兰新高铁对沿线站点城市可达性影响的效率值,故运用数据包络模型(DEA模型),对城市的可达性进行综合评价,比较高铁建设前后的城市可达性的变化,并提出相关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借助开源大数据平台,提出交通可达性及城市经济活动数据采集策略,利用全局常参数和局部变参数回归模型研究北京市六环区域内两者的空间特征.相比于全局模型,局部模型能够较好地刻画交通可达性与城市经济活动间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私人交通可达性呈现以天安门为中心径向递减的多圈层结构,公共交通呈现轨道交通沿线区域高的特点.交通可达性与经济活动匹配度具有空间非平稳性,空间分离和匹配现象并存.西北部、中部区域空间匹配特征显著,东北部、东部区域次之,西南区域空间分离现象最为严重.丰台及良乡等分离区域,宜重视道路及轨道线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未来科学城等私人交通匹配,公共交通分离的区域,可考虑修建轨道线路,并增加公交运营服务水平;中关村科学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匹配区域,以调整交通运营管理政策为主.  相似文献   

17.
借助开源大数据平台,提出交通可达性及城市经济活动数据采集策略,利用全局常参数和局部变参数回归模型研究北京市六环区域内两者的空间特征.相比于全局模型,局部模型能够较好地刻画交通可达性与城市经济活动间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私人交通可达性呈现以天安门为中心径向递减的多圈层结构,公共交通呈现轨道交通沿线区域高的特点.交通可达性与经济活动匹配度具有空间非平稳性,空间分离和匹配现象并存.西北部、中部区域空间匹配特征显著,东北部、东部区域次之,西南区域空间分离现象最为严重.丰台及良乡等分离区域,宜重视道路及轨道线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未来科学城等私人交通匹配,公共交通分离的区域,可考虑修建轨道线路,并增加公交运营服务水平;中关村科学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匹配区域,以调整交通运营管理政策为主.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铁路网对旅游产业空间格局变化产生的影响,以江苏省为例,参考其铁路2010—2016 年相关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该省的旅游产业空间差异情况进行分析。首先,运用ArcMap软件绘制出随着铁路网的完善,各市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增长率的变化图;接着分别在宏观和微观视角下,运用全局和局部空间相关性模型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验证铁路网对旅游产业格局变化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铁路网对节点城市和欠发达地区的旅游产业影响尤为明显;各城市旅游经济发展增速与铁路发展成熟度呈正相关。因此,各市根据空间结构变化趋势合理调整旅游产业,不仅是旅游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客观要求,也是减少各城市间旅游产业空间差距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9.
由于城市群的城镇布局、发展阶段不同,建设的高速铁路技术标准也各异,因此其带来的可达性变化以及对城市群空间格局的影响也可能存在差异。基于可达性模型和场强模型,分析高速铁路建设对中国不同城市群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速铁路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群可达性,但其技术标准和设站模式会影响可达性改善的效果;只有高辐射能级的城市才能依托高速铁路提升对外辐射作用,低辐射能级城市在高铁开通前后对外辐射强度的提升并不明显。根据上述结果,在高速铁路网络布局、设站间距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为城市群高速铁路网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高铁是区域快速综合交通网的主骨架,作为城市间高效快捷的出行方式,为提升通道客运能力和缓解既有铁路货运压力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从高铁对城市可达性、要素市场及空间结构的影响等3方面,综述了国内外高铁对城市经济空间结构影响研究的主要成果,归纳总结了共性结论和存在的分歧。通过分析高铁对城市可达性变化的程度和可达性变化在不同区域之间是否平衡,揭示高铁(网络)对城市间出行需求的直接影响。城市可达性的改善进一步重塑生产要素的区域空间分布,加速资本和人口流动,促进产业发展和就业改善,并对土地和住房市场产生深远影响。市场各种要素的相互作用给城市宏观经济发展,特别是高铁站区空间重构带来重大机遇。系统评估高铁对城市经济空间结构的影响,能够为管理部门高铁投资决策、规划建设及影响评估等提供参考。最后,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并基于新时代背景展望了有待开展的若干重点研究方向:一是将城市群视作新的利益集合体,研究高铁投资的经济效益、收益分配和高铁开通后对城市群经济发展和要素空间分布的影响;二是探究高铁通勤行为对城市资本、人口和土地等要素市场的影响,剖析车站选址和票价变化等影响高铁通勤的关键性因素;三是考虑城市间高铁竞争与合作博弈行为和客货混跑模式对城市经济空间结构影响的新变化;四是运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等新兴技术分析高铁对城市经济微观层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