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为了对比普通预应力钢混组合梁桥与后结合预应力钢混组合梁桥的性能差异,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建立了钢混组合梁桥有限元模型。基于实际钢混组合梁桥的施工过程及使用条件,详细分析了钢混组合梁桥的受力情况,对比了两种预应力钢混组合梁桥的材料用量、钢主梁应力,以及负弯矩区混凝土桥面板应力。结果表明,相对于普通预应力钢混组合梁桥,采用后结合预应力技术,对钢混组合梁桥的负弯矩区混凝土板施加预应力,可以使施工更加方便,从而降低施工难度,并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减少材料用量。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钢混组合结构已成为桥梁设计施工的一种趋势,钢混组合梁具有自重轻、刚度大、抗疲劳性能优异、耐久性好等优点,钢混组合梁在南京长江第五大桥得以成功应用,本文依托南京长江第五大桥工程,重点介绍钢混组合梁0#块安装、悬臂吊装、线性控制等桥位施工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3.
李志栋 《公路》2021,(3):145-147
结合京秦高速公路燕河互通A匝道跨径50m简支钢混组合梁桥的设计,简要介绍简支钢混组合梁的构造设计和施工方案,重点阐述了钢混组合梁的受力计算,并总结了钢混组合梁相较于钢箱梁和预应力混凝土梁的优缺点,可为同类型桥梁选型及结构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建高速公路桥梁上跨既有营运高速公路桥梁,需重点关注跨路施工对营运道路的影响。结合营运道路远期扩建、桥梁结构经济合理、尽量缩短施工周期等因素,选用大跨度钢混组合梁桥跨越既有营运高速公路简支小箱梁桥。为确保钢混组合梁桥施工过程中临时支撑体系的安全,运用MIDAS和ANSYS有限元软件分析不同工况下支架及小箱梁受力情况,总结分析此类支撑体系模型的传力机理,为大跨度钢混组合梁桥跨越既有营运高速桥梁的临时支撑体系设计及施工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总结了钢混组合梁桥的结构特点和发展前景,并探讨了该结构体系存在的设计难题和要点。从构造、截面和体系三个层次,归纳了钢混组合梁桥的四个关键设计难题——钢混连接构造、负弯矩区开裂、负弯矩区底板屈曲和整体横向稳定,提出了设计对策和解决方法,推进钢混组合梁桥在我国的应用实践。  相似文献   

6.
文章依托忻州至阜平高速公路忻州至长城岭段钢混组合梁桥的情况,针对钢混组合梁的计算原则、设计要点以及在施工中的工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作为在我省首次应用的结构型式,必将在更多的桥梁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推导了钢混组合梁桥基于弹性和基于弹塑性的承载能力设计计算方法,从而明确钢和混凝土在组合梁桥中的作用特性。总结了钢混组合梁桥相对于混凝土桥和钢桥的优势和难点,其中难点主要体现在负弯矩区开裂和整体倾覆稳定方面,并针对这两个难点,提出了设计解决方法和要点。  相似文献   

8.
正2019年3月1日,南京长江第五大桥中桥塔封顶。此前,大桥南、北桥塔已先期完成封顶施工。至此,大桥南、北、中桥塔全部封顶,标志着南京长江第五大桥主体工程转入上部钢混组合梁全面施工新阶段。南京长江第五大桥为中央双索面三塔组合梁斜  相似文献   

9.
为保障桥梁施工的安全可靠性,预防施工过程中事故的发生,结合大悬臂双向顶推钢混组合梁桥施工风险因素的不确定性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CCRAA熵值模型的风险评估方法.依据双向顶推钢混组合梁的施工工序及专家宝贵经验,综合考虑多维不确定风险因素,对项目整体进行了全面风险源辨识,并建立了风险层次分析模型.运用引入修正系数的LEC法...  相似文献   

10.
大跨度连续组合梁桥施工质量的监理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跨度连续组合梁桥是在我国桥梁建设史上首次采用的桥梁结构型式,其施工建设无详细经验可供借鉴,对参建各方均是一个摸索与学习的机会,从施工监理角度介绍大跨度连续钢混组合梁施工质量的控制经验,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1.
蒋恺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3,(6):167-171,216
大跨径梁式钢混组合梁,受力结构复杂,施工工序多且工艺复杂,施工实例少。详细分析了杭州绕城高速公路大桥大跨度梁式钢混组合梁施工过程中,钢混组合梁分段安装、顶升、多次叠合等关键施工技术,总结提出了钢梁精细化加工、精准安装落位和同步顶升,以及沉降、位移及变形控制等的施工关键控制要点。经实测验证,按相关技术控制的钢混组合梁整体高精度完成,相关指标符合设计文件及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2.
张西丁  周军勇 《公路》2022,(4):125-132
为分析实际运营荷载作用下钢混组合梁桥的抗弯结构可靠度,建立了钢混组合梁结构可靠度评估方法。首先,确定了钢混组合梁抗弯失效的极限状态方程,并确定了采用i-HLRF算法计算结构可靠度指标;其次,建立了基于全截面塑性的钢混组合梁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模型,结合文献中105组钢混组合梁试验数据对该计算模型的不确定量度进行了分析;第三,建立了基于实测车辆数据计算桥梁构件荷载效应极值分布模型的方法;最后,结合某一钢混组合梁连续梁桥结构,计算了正弯矩和负弯矩区域的截面抗弯性能结构可靠度指标。结果表明:基于全截面塑性的抗弯承载力计算模型能够很好地表征钢混组合结构的试验极限承载能力,计算模型不确定性量度与各类结构设计参数没有显著相关性,并服从均值为1.02、变异系数为0.07的正态分布;案例桥梁正弯矩区域抗弯性能计算可靠度指标为4.55,而负弯矩区只有4.06,低于我国混凝土桥梁规范采用的目标可靠度指标(4.2)。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组合梁负弯矩区桥面板抗裂性能,提高结构耐久性,提出一种钢-UHPC-NC组合梁结构形式,即在传统钢混组合梁的基础上,负弯矩区域采用薄层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替代部分普通混凝土(NC).以主跨80 m钢混组合梁桥为背景,介绍了钢-UHPC-NC组合梁的构造特征,并借助有限元软件对该桥梁进行结构计算,重点分析了钢...  相似文献   

14.
《公路》2017,(11)
我国国内组合梁斜拉桥大部分采用后场预制钢主梁和桥面板,现场吊装的施工方案。各施工方案的主要区别在于斜拉索的张拉次数、梁段间桥面板湿接缝的浇筑和预应力的张拉时机。在对比了多种施工方案后,乐清湾2号桥提出了"组合梁斜拉桥多节段连续吊装"施工工艺,大大提高了斜拉桥钢混叠合梁施工工效,缩短了全桥桥面板接缝养护时间,节省了工期。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中小跨度钢混组合梁不同截面形式的受力性能以及经济性,以香海大桥组合梁为背景,建立工字钢-混凝土组合梁桥、钢箱-混凝土组合梁桥、钢桁架-混凝土组合梁桥等模型,分析不同跨径下三种不同截面形式的钢混组合梁桥受力性能及用钢量。结果表明,活载作用下,工字钢组合梁跨中竖向位移均大于钢箱梁及钢桁架组合梁,且随着跨径的增大,工字钢组合梁跨中竖向位移增长幅度越来越明显;偏载作用下,钢箱组合梁跨中最大位移均小于工字钢及钢桁架组合梁,且随着跨径的增大,钢箱组合梁跨中最大位移与其他两种方案的位移差逐渐增大;跨径35~55m范围内,工字钢组合梁的截面用钢量最低;跨径55~70m范围内,钢箱组合梁截面用钢量最低;70~100m跨径范围内,钢桁架组合梁的截面用钢量最低。  相似文献   

16.
钢混组合式刚构-连续组合梁桥设计方案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波  刘伟 《上海公路》2014,(1):39-43
钢混组合式刚构-连续组合梁桥是近年出现的一种较为新型的结构形式,跨越能力较大,且能有效缓解一般连续刚构桥成桥后主跨因混凝土收缩、徐变导致主墩产生较大弯矩及中跨下挠,在200 m左右跨径区间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现结合某大桥的钢混组合式刚构-连续组合梁桥的方案设计,对此结构形式进行结构受力分析,以确认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以黄河下游河段齐河黄河公路大桥主桥及青兰高速公路黄河大桥主桥两座大跨钢混组合梁斜拉桥为依托,总结了钢混组合梁斜拉桥的设计要点及施工技术特点,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整体预制大跨度π形钢混组合梁与分离预制组合梁的受力性能,结合实际工程,采用板壳-实体有限元方法,计算了两种大跨度组合梁受力性能。计算结果表明:在成桥阶段整体预制组合梁的钢梁应力比分离预制组合梁的小很多,两种组合梁钢梁上缘的最大压应力分别为84.3 MPa和229.0 MPa,下缘的拉应力分别为167.3 MPa和196.0 MPa,两种组合梁中支点处混凝土上缘应力基本相同。钢梁在成桥十年时,两种组合梁钢梁上缘的最大拉应力增量分别为88.1 MPa和-4.0 MPa。整体预制组合梁的混凝土最大拉应力为分离预制组合梁的0.67倍。另外,在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方面,山区建造大跨度组合梁桥采用整体预制方式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基本理念,城市高架桥的结构选型需更注重从设计、施工、使用期的维护,到拆除和材料回收等全寿命周期内的各种性能指标。首先对钢混组合梁进行轻型化设计优化以提高耐久性和降低工程造价,通过比选提出了使用钢混组合梁的高架桥标准跨径,通过钢混组合梁与混凝土小箱梁全寿命周期内的多方面性能比较,认为钢混组合梁具有更好的技术优势,可作为城市高架桥标准跨结构。  相似文献   

20.
针对新建苏州东环南延钢混组合梁设计,重点介绍该桥的钢混结合段构造、计算等方面的工作。该桥钢混接头采用了PBL剪力板、剪力钉、纵向预应力钢绞线、纵向预应力粗钢筋等构造措施,形成了全截面连接承压传剪式的传力体系。关键部位受力分析结果对类似工程设计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