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生活性服务业科学合理的配置可为市民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宜居环境.依据2019年兰州市四区兴趣点数据(POI),利用平均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函数、局域Getis-Ord G~*指数,探究兰州市生活性服务业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兰州市生活性服务业集聚程度明显,整体具有"东密西疏"不均衡分布特征;不同类型生活性服务业分布特征各异,呈现"单核心"、"双核心"、"多核心"的分布特征;不同区域生活性服务业分布特征差异明显,城关区生活服务业态齐全,七里河区主要以医疗保健、批发零售、绿地广场为核心,安宁区主要以科教文化为核心,西固区主要以餐饮住宿、居民服务、批发零售为核心;地理环境、城市发展历史、商圈引力、政策导向、交通便捷程度是影响兰州市生活性服务业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彩钢板建筑是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产物,广泛分布于城中村、城市边缘、新技术开发区、建筑工地等地块,其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聚集特征和规律性.由此,利用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系统研究、分析了兰州市安宁区彩钢板建筑空间分布及其聚集等特征.首先,基于GF2融合影像,利用人机交互解译方法提取了兰州市安宁区的彩钢板建筑信息;其次,采用核密度估计法研究、分析了研究区彩钢板建筑的整体空间聚集分布特征;最后,采用标准差椭圆分析揭示了其整体分布方向趋势,并利用热点分析揭示冷热点与城市局部区域用地形态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彩钢板建筑分布重心在中部,在道路交叉口处较密集,整体分布方向与黄河流向,纵向主干路方向一致.该研究有助于决策者对转型期城市有效地引导和规划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功能体系.  相似文献   

3.
基于城市研究领域已被广泛应用的断裂点理论,以兰州都市圈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对《甘肃省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年)》提出的兰州都市圈空间结构进行定量优化.首先,利用断裂点理论得到兰州中心城区到周边8座相邻城市的断裂点位置,然后连接各断裂点确定兰州市的引力吸引范围,再分别计算周边8座城市对兰州市的空间辐射强度,并依据兰州市城市吸引范围与已规划兰州都市圈范围不重叠区域的面积大小以及形态走势,分析兰州都市圈空间向外拓展的主要发展趋势,最后,根据兰州市引力范围与都市圈空间发展趋势的趋同特征,提出了兰州都市圈空间结构优化的构想.  相似文献   

4.
区域产业结构演化下,三大产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差异使区域物流需求在空间分布上出现产业关联特性,该分布特征对区域产业布局、物流配套设施配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以四川省21个州市为研究区域,基于三大产业及各州市物流量数据,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局部空间自相关和回归分析对区域产业发展布局下物流需求发展空间特征进行关联分析,发现三大产业在四川省中部区域形成主要发展区域,并向"东—中—南"横向扩展,受三大产业发展升级的影响,物流需求形成"西南—中部—东北"的斜向发展线。其中第二、三产业发展与地区物流需求发展产生不均衡现象,是未来四川省在二、三产业布局时需要关注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分析1996–2011年中国整体和四大经济地带的公路交通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及其相关关系。得出基本结论,公路交通发展的空间布局差异显著,呈现出与经济发展类似的地带性空间分布特征;公路交通发展空间差异长期范围内呈增长趋势,各区域内差异是导致整体空间差异过大的主要原因;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低于交通建设发展的空间差异,由于政策的引导,近年呈现降低趋势,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主要来自于区域间的差异,影响程度将近70%;公路交通空间差异及区域经济空间差异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加强公路交通发展区域均衡性能够降低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6.
分析 1996–2011 年中国整体和四大经济地带的公路交通发展, 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及其相关关系.得出基本结论, 公路交通发展的空间布局差异显著, 呈现出与经济发展类似的地带性空间分布特征; 公路交通发展空间差异长期范围内呈增长趋势, 各区域内差异是导致整体空间差异过大的主要原因 ; 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低于交通建设发展的空间差异, 由于政策的引导, 近年呈现降低趋势, 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主要来自于区域间的差异, 影响程度将近 70%; 公路交通空间差异及区域经济空间差异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加强公路交通发展区域均衡性能够降低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随着人口快速流动,中小城市在都市区城市网络的影响力增强,内外联系与人口特征愈加复杂。主要依托手机信令数据,结合手机SDK数据,以江山市、青田县、海盐县和宁海县四个中小城市为例,从省域、区域城市群、邻近区县和市域四个层面,提出通过人口交互数测度城市内外联系特点的方法,并用于指导城市交通设施规划。依照三种分类人口(服务人口、常住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口)的人群划分,识别乡镇(街道)人群的数量结构及其时空分布特点,提出人群空间分布与空间形态耦合分析的方法。研究发现,中小城市具有许多共性特点,其区域联系的布局更趋于扁平化,城市内部联系有明显轴向性,中心城区人口向心力明显,特色产业乡镇吸引特定人群。  相似文献   

8.
采用2003-2015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统计的528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结合统计局公布的GDP、人口以及网络收集的气候地形、旅游景点等数据信息.利用GIS和空间统计学的计算方法,研究和探讨传统文化村镇的变化趋势、空间分布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自2003年以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数量逐渐增加,分布区域主要以晋中、皖南、四川为核心向外分散.②传统村镇的空间分布集中化程度很高,呈现显著的阶梯特征,即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梯度锐减,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南多北少".其中浙江、福建、山西三省的数量最多.③影响名镇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海拔、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人口、景点、文化等人文因素以及政府和经济的推动.  相似文献   

9.
公共交通资源配置公平性对促进以人为本的社会可持续发展及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意义。以老幼人口密集的广州市主城区为例,运用基尼系数、改进潜能模型与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从整体和局部层面探讨老幼群体公共交通资源配置公平性。结果显示:广州市主城区公共交通资源配置整体处于不公平的状态;可达性较好的格网分析单元多分布于城市轨道交通沿线以及人口分布稀疏的黄埔区和番禺区;从儿童的公共交通供需平衡情况看,需求高、供给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天河区、白云区以及黄埔区的城中村和居住区附近;而对于老年人,需求高、供给低的区域集中分布在荔湾区和海珠区。最后,从区域间公共交通资源均衡配置、公共交通系统优化、适老与适幼化公共交通服务完善3方面提出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0.
借助开源大数据平台,提出交通可达性及城市经济活动数据采集策略,利用全局常参数和局部变参数回归模型研究北京市六环区域内两者的空间特征.相比于全局模型,局部模型能够较好地刻画交通可达性与城市经济活动间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私人交通可达性呈现以天安门为中心径向递减的多圈层结构,公共交通呈现轨道交通沿线区域高的特点.交通可达性与经济活动匹配度具有空间非平稳性,空间分离和匹配现象并存.西北部、中部区域空间匹配特征显著,东北部、东部区域次之,西南区域空间分离现象最为严重.丰台及良乡等分离区域,宜重视道路及轨道线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未来科学城等私人交通匹配,公共交通分离的区域,可考虑修建轨道线路,并增加公交运营服务水平;中关村科学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匹配区域,以调整交通运营管理政策为主.  相似文献   

11.
借助开源大数据平台,提出交通可达性及城市经济活动数据采集策略,利用全局常参数和局部变参数回归模型研究北京市六环区域内两者的空间特征.相比于全局模型,局部模型能够较好地刻画交通可达性与城市经济活动间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私人交通可达性呈现以天安门为中心径向递减的多圈层结构,公共交通呈现轨道交通沿线区域高的特点.交通可达性与经济活动匹配度具有空间非平稳性,空间分离和匹配现象并存.西北部、中部区域空间匹配特征显著,东北部、东部区域次之,西南区域空间分离现象最为严重.丰台及良乡等分离区域,宜重视道路及轨道线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未来科学城等私人交通匹配,公共交通分离的区域,可考虑修建轨道线路,并增加公交运营服务水平;中关村科学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匹配区域,以调整交通运营管理政策为主.  相似文献   

12.
为寻求利用街景数据从人本尺度进行街道空间品质评价的思路方法,研究通过构建步行安全性、街道舒适性、空间交往性三大评价指标,利用基于深度学习的全卷积神经网络进行街景图片语义分割,以兰州市城关区街道空间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街道客观空间品质方面:城关区街道空间绿视率以较低水平及低水平分布为主,整体上街道绿视率低;大...  相似文献   

13.
针对兰州市城区近期地表面沉降状况未知并且监测手段较少的情况,采用SBAS-InSAR技术对兰州市城区2017-2020年间地面状况进行沉降监测,并利用统计分析法、SDE法、时序分析法等方法对沉降量大小、沉降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沉降驱动力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兰州市城区大部分区域发生了沉降,但沉降速率均较小.榆中县沉降区域最多,恒大山水城附近的物流园以及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附近平均累计沉降量较大,地质灾害防治部门应加大对上述区域的监测.2)兰州市城区地面沉降重心向黄河北岸移动,在西北-东南方向上有明显的方向性,沉降速率与累计沉降量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3)土体类型、建筑和施工等工程效应以及降水量是影响兰州市城区沉降的主要驱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14.
兰州市泥石流的时空分布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兰州市泥石流的发育、发展规律的分析和研究,探讨了其时域分布特征;指出了兰州市防洪防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稳患;并提出了与兰州市政建设和城市规划相配套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水系可达性对城市居住用地分布的影响,基于交通可达性的概念和最短路径分析法,在GIS平台上构建了城市居住用地水系可达性模型.借助ArcGIS9.2软件,计算了不同交通等级的最小时间成本,分析了南京中心市区1990年和2008年居住用地的水系可达性时距圈和新增居住用地分布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从1990年到2008年,南京中心市区水系可达性在5 min以内的居住用地的比例约降10%,在5~10 min之间的增加5.8%,在10~20 min之间的增加5.4,在20~30 min之问的没有明显变化;约80%的新增居住用地分布在10 min水系可达范围内,说明近20 a来,南京中心市区近距离水系可达性居住用地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但新增居住用地具有明显的亲水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中国各城市公共自行车规模快速扩张,开展其服务特征的分析和评估对优化系统有重要意义。以杭州市为例,抓取公共自行车租赁点规模、分布与运行状态等开放数据,通过城市间以及城市内部片区间的横向比较分析其服务特征。总体上杭州市公共自行车服务覆盖水平较高,各片区(除部分外围组团外)均注重对于居住区的覆盖;相比其他城市,租赁点布局更密、覆盖更广、规模更大。各片区系统所处的阶段性特征和各运营主体的布局策略差异明显。租赁点空间分布特征显示:系统配车数量以及满载率总体合适;可借车辆数在空间上表现为"分散—聚集—分散"的时变特征,聚集区呈现"一核多心"的等级化特征。租赁点分时状态特征显示:超过50%的租赁点接近饱和或空缺状态,且在集聚区内小范围集中。  相似文献   

17.
以集装箱班轮航线为基础,构建以港口为节点、港口间的运力为边权重的有向加权海运网络,并从中抽取出与广州港、深圳港以及香港港有联系的港口节点和边.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出口货流和进口货流两个角度对广州港、深圳港以及香港港的集装箱货流在全球17个海运区域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对比,并就出口货流和进口货流在上述三个港口之间的集聚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无论是在进口货流还是出口货流方面,与香港港建立联系的海运区域数量都是最多的,香港港的港口通达性最好;(2)深圳港的货流总量高于香港港和广州港;(3)进口货流主要集中在香港港,出口货流主要集中在深圳港;(4)东非、南部非洲、南美东岸和西非区域的进口货流呈现高度集聚分布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复杂网络作为研究大型真实网络的一种新型工具,特别是小世界网络和无标度网络的提出,为分析城市交通网络结构以及缓解现存的交通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以兰州市公交为例,运用图论和改进的L空间法构建了公交站点网络,并对网络的静态几何量进行了统计,以此为依据分析了兰州市公交站点网络的拓扑结构、度分布以及集聚性,结果表明兰州市公交网络具有无标度特性,同时由于聚类系数不大,使得网络的社团化程度不是很高.  相似文献   

19.
基于GARCH族模型的沪深300指数波动率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GARCH、EGARCH和GJR带正态分布和t分布的模型和方法对沪深300指数日收益率进行了统计拟合分析,得到了收益率序列尖峰厚尾性和异方差性等主要概率特征,并对GARCH、EGARCH、GJR带正态分布和t分布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基于学生t分布的GARCH(1,1)模型是最优的拟合模型,可以较好地提供沪深300指数未来两日的波动率预测.  相似文献   

20.
针对交通需求特征识别和需求预测问题,构建改进的LDA(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城市区域内出行需求识别与预测组合模型,快速识别城市区域内出行需求特征并对需求做出预测. 构建城市交通小区尺度内的空间和时间维度下的主要出行需求特征分布挖掘辨识方法,以及数据集在不同时间尺度下时间维度出行特征构建及预测方法. 利用北京市三环内网约车出行订单数据,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结果表明,模型能够对不同时间窗口下的区域出行需求特征进行辨识和预测,取得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