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软土具有压缩性高、透水性差和强度低的特点,对工程建筑物会造成滑坍和沉陷等危害。需对软土地基进行砂井、砂垫层、挤密砂桩、插塑料排水板、土工布、粉喷桩等加固措施,而软土地基加固指标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较大,如何合理地确定软土地基加固指标的工程含量及指标显得较为重要;同时,该综合分析指标运用在预可研阶段,可减少具体的设计工作量,提高功效。  相似文献   

2.
<正>对于地下结构施工来说,圣彼得堡的工程地质条件是非常不利的。地下结构的优秀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准则:适应施工场地具体地层条件、建筑理念、经济效益,以及工期要求。重要的是积累地下建筑设计和施工经验,在施工全过程对所建结构、对与工地临近的既有建筑物,采取综合监测措施,用监测数据评价计算的精确性和措施的有效性,其中包括基坑土方工程。下面叙述在圣彼得堡采用不同方法完成施工条件不同、深度不同的基坑工程。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地质条件差、拟建场地受限的超高层建筑物的三层地下室的通宝大厦基坑支护及地下室结构设计特点及构思。  相似文献   

4.
现场调查了建设场地建筑渣土的分布及其成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选分拣及破碎处理以满足地基处理的再生填料。其次利用冲击碾压技术将再生料用于场地整平和地基处理。最后通过地基系数K30试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和静力载荷试验对地基处理效果进行质量检测,结果显示均满足设计要求。研究成果对建筑渣土进行建(构)筑物地基处理提供了成功案例,对减少西安建筑渣土的存量并遏制其增量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中高压缩性土地基的沉降特性,依托哈佳铁路设置了沉降观测试验段,通过理论分析、室内试验和现场监测等手段,得到了不同地基处理方案下中高压缩性土地基在填筑期和静置期的沉降发展规律。结果表明:路基填筑完成时,沉降完成比例约为45%~55%,经过6个月的静置期后,沉降完成比例可达到75%~85%;实测沉降远小于理论计算沉降值,对压缩模量当量值在6.0~7.0 MPa之间的中高压缩性土地基,反演分析得到的沉降计算修正系数为0.3~0.35;CFG桩浅层加固可有效控制地基沉降,应结合铁路等级、路堤高度等因素确定经济合理的桩长。  相似文献   

6.
为准确掌握中等压缩性土地基在路堤荷载下的沉降变形规律,应用TLJ-2型土工离心试验机模拟强夯加固地基,研究高速铁路中等压缩性土地基的附加应力和分层沉降特征。通过与现场填筑试验对比,分析离心模型试验预测原型地基分层沉降的精度,提出沉降修正系数取值范围,为今后中等压缩性土地基加固技术优化提供借鉴。结果表明:路基基底中心应力比路肩下大,符合柔性基底应力分布形式;附加应力随地基深度增加而减小,强夯影响深度内附加应力衰减较快,而影响范围以下衰减减缓;铺轨运营550d后,地基工后沉降逐渐趋于稳定,工后沉降值远小于施工阶段地基的总沉降;离心模型试验预测地基单位分层压缩量的精度较高,而对于不同施工阶段离心模型试验预测地基沉降的精度存在差异,沉降修正系数的引入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现场地基沉降特性。  相似文献   

7.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计算与分析是路基设计及评估的重要环节。为准确计算高速铁路中低压缩性土路基沉降,从中低压缩性土的工程特性出发,基于考虑时间效应的压缩层厚度计算方法和分层连续加载下地基沉降计算理论,建立更适应于高铁路基荷载特征的高铁中低压缩性土路基沉降计算方法。利用吉珲铁路珲春试验工点得到的地基土物理和力学指标,计算路堤分级堆载条件下,不同埋深处上层硬塑粉质黏土和下层全风化泥质粉砂岩地基的时效变形规律。结果表明,在路基填筑过程中,基底附加应力计算方法获取的基底附加应力与实测值较为吻合。进一步对比理论与现场实测结果发现,截至第700天,地基总沉降的计算误差约2 mm;地基分层沉降的理论值与计算值误差在±5%以内,验证了计算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针对考虑时间效应的压缩层厚度计算确定的地基压缩层厚度,其随路基填筑高度呈线性正相关。上述方法不仅为合理选择并优化高速铁路中低压缩性土的地基加固措施及方案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也为精确计算和预测工后沉降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8.
南头车辆段地基处理方案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头车辆段位于深圳市西部填海区,地质条件复杂。针对不同地质条件,将地基场地划分为不同区域,选用多种可行的处理方案进行详细的经济与技术比较,确定了不同区域的地基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根据某建筑结构所处场地地质的具体情况 ,对基础选型进行比较分析 ,在建筑物不同的部位选用合适的基础结构 ,既方便施工 ,又节省投资  相似文献   

10.
为优化和完善高速铁路中低压缩性土地基沉降控制技术,通过对大量的高速铁路路基勘察及土工试验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中低压缩性土的基本工程特性;采用三轴试验、压缩试验、单元结构模型试验等土工试验方法,对中低压缩性土的变形状态及其随所受应力水平、时间变化的特性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给出中低压缩性土的4种变形状态与其所受应力水平(荷载比)的关系;研究提出具有变形时间效应的地基压缩层厚度确定方法,并通过对比研究得出:高速铁路中低压缩性土地基的压缩层厚度,可采用0. 2倍应力比值法确定。  相似文献   

11.
地基土压缩变形特性是影响高速铁路路基设计、施工、沉降评估等环节的重要因素。为进一步充分利用高速铁路地基土自身的承载变形能力,降低工程投资,通过开展综合勘察、土工试验及现场填筑试验等,提出基于变形控制为目的的高速铁路地基土分类标准,即高压缩性土、中高压缩性土、中低压缩性土及低压缩性土;并详细分析了各类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指标。针对目前尚未充分利用的中低压缩性土,从室内试验压缩特性及现场填筑试验压缩性等角度分析了高铁路基荷载下,中低压缩性土地基承载变形快速收敛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经过适当处理后,中低压缩性土变形可以满足高铁路基工程的要求。因此,将既有规范中中等压缩性土进一步细分为中低压缩性土和中高压缩性土,有利于优化高速铁路路基结构设计,为降低工程成本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CFG桩处理中等压缩性土地基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京沪高速铁路中等压缩性土的基本特性,以及路基设计中广泛采用CFG桩复合地基的处理措施,进行了CFG桩处理中等压缩性土地基的现场试验.对中等压缩性土基本特性、CFG桩施工工艺及质量检测、CFG桩复合地基和桩筏基础沉降变形特性、荷载分担规律等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CFG桩复合地基可满足高速铁路工后沉降和差异沉降的控制要求,得出了京沪高速铁路中等压缩性土地基工程特性、CFG桩施工工艺及质量检验方法以及CFG桩复合地基和桩筏基础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3.
在扼要简述工后沉降概念提出和历史沿革的基础上,针对高速铁路软土地基处理与工后沉降控制技术,介绍了近年来软土范畴拓展、特殊工程性质研究和勘察技术进展;阐述了高速铁路路基工后沉降组成,不同轨道类型工后沉降考虑的主要因素以及不同时速工后沉降控制标准;综述了高速铁路软土路基试验研究历程和主要内容,主要处理方案以及沉降监测评估的重要性、目的和方法;总结了高速铁路软土地基处理与沉降控制技术路线,梳理了技术发展和创新成果,包括时速350 km无砟轨道高速铁路软土地基处理、复杂环境条件软土地基处理、复杂海相软土地基处理、大型场地软土地基处理等,以及变形超标修复技术方面的探索研究;提出了高速铁路软土地基处理与沉降控制技术下一步研究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中等压缩性土在我国分布极为广泛,是我国高速铁路路基的主要承载地层。面对毫米级工后沉降控制要求,研究中等压缩性土地基处理方式对高铁路基设计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现场试验,分析了不同地基处理方式下高铁中等压缩性土地基沉降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等压缩性土地基沉降实测推算值明显小于理论计算值,为计算值的0.6~0.8倍;路基填筑完成时,中等压缩性土层沉降完成比例约为50%,预压9个月后,完成比例为90%~95%,若能保证1年以上的预压期,可不考虑其对工后沉降的影响;砂桩加固可加快填筑期间的沉降完成比例,但由于该层土沉降完成较快,不处理、部分处理、全部处理在预压9个月后三者沉降无明显差别。本文研究成果可指导高速铁路地基处理方案选择。  相似文献   

15.
李向东 《铁道勘察》2005,31(2):33-35
对某高层建筑场地地基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分析,采用钻探、物探、动力触探等综合勘探技术对地基土进行勘察、判断,最后对场地的工程地质性质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16.
在暗浜普遍发育的东南沿海城市,暗浜的存在会给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带来施工风险。受场地条件限制,常规的钻探方法难以有效查明暗浜的分布。微动探测技术不受场地条件的限制,测得的暗浜深度与钻探结果基本一致,但在暗浜边界的确定中优于钻探技术,是暗浜探测一种行之有效的物探方法,在交通繁忙、建筑物密集、钻探难以实施的闹市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采用常时微动、瑞雷面波、检层纵横波法对场地进行了测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用卓越周期对场地土类别划分了三类;面波测试结果对中硬土场地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有效解释;钻孔纵横波测试提供场地土的动力学参数。接着对三种测试结果进行了比对分析,说明了各种测试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最后给出了测试结论并根据测试结果对场地建筑的地基处理方式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地基土的认识已不局限在只考虑静荷载作用下的土体受力状态,更重视作为建筑物载体的地基土的动力特性。  相似文献   

19.
汪婧 《铁道建筑技术》2013,(Z1):162-165,197
根据香港路地铁车站的地质环境、基坑尺寸、周边建筑情况,分析工程中存在的重难点,提出应对措施;结合场地条件,提出基坑分区、分段、分层开挖顺序;围护结构采取地下连续墙+混凝土/钢管内支撑,并对内支撑支护方案进行了优化,对外挂站厅的地基处理方案进行了优化;提出施工安全注意事项,并针对重大风险,制定相应的预案。  相似文献   

20.
基于具体实际工程,建立典型敏感场地的隧道-土层-上部结构的二维平面数值模型,计算3处典型敏感场地的加速度Z振级与离隧道中心水平距离的衰减曲线,并通过与薄层法计算结果对比验证其正确性;在此基础上,针对隧道中心上部存在建筑物、建筑物不同高度位置、建筑物距离隧道远近等工况,分析列车诱发振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