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外围停车换乘需求预测是停车换乘系统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规划设计的基础和依据。以距离为指标划定P&R设施吸引范围在山区城市有一定的局限性,考虑山区地形、居民分布、路网等因素,提出了基于时间指标划分吸引范围的方法,并且依据交通方式选择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建立了换乘轻轨、公共汽车、继续使用小汽车的多项logit选择模型。  相似文献   

2.
停车换乘选址问题是城市交通网络设计研究的重点领域,已有研究的优化目标多集中在系统总费用方面,而对交通可持续发展方面考虑不足。为此,提出综合考虑多方面目标的停车换乘设施选址优化模型及其求解算法。首先,基于超网络理论,提出多方式城市交通系统的超网络模型并定义O-D (Origin-destination)间的超路径、有效超路径及子路径,结合出行者出行过程及交通网络拥挤特征,给出超路径费用的数学表达;其次,基于多方式交通网络随机均衡配流结果,构建交通总阻抗、污染物排放量以及交通系统公平性等系统优化指标的计算模型,并建立用以描述停车换乘设施选址问题的多目标优化模型;进而,以多目标系统优化模型为上层问题,以超网络下满足Logit分配的多方式交通网络配流模型为下层问题,构建描述城市多方式交通系统停车换乘设施选址问题的双层规划模型,并基于模型特征,结合“记录-搜索”思想设计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进行求解;最后,基于Sioux Falls网络设计算例。研究结果表明:算法能够在有限的步骤内搜索到90%以上的Pareto最优解;平均而言,停车换乘措施使得交通总阻抗减小了0.31%,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了7.32%...  相似文献   

3.
为了缓解北京市急剧增长的小汽车给城市带来的停车困难、道路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结合国外研究经验,在城市外围区设置免费或低收费的PR设施,可以有效地减少中心区小汽车使用量。文中介绍了北京市基于轨道交通PR设施的规划与选址,利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评分法,对停车换乘设施的备选方案的优劣程度进行了比选。  相似文献   

4.
城市交通系统本质上是由大量个体出行行为聚集形成的宏观系统,对于城市交通管理者而言,研究微观个体出行者的自身内在因素以及一些外在因素对其选择行为的影响,是制定相关有效管理措施的前提.通过RP调查方法,获取了城市交通出行者个体属性(性别、年龄和驾龄)、信息类型偏好(描述性信息和规范性信息)以及路径选择偏好(最短路径、可接受路径以及固定路径)数据.基于调查数据,研究构建了城市交通出行者信息类型偏好对其路径选择行为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拟合分析,探讨了城市交通出行者的个体属性及信息类型偏好,对其路径选择偏好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交通出行者个体属性间的差异,使得他们偏好于不同类型的交通信息,有着不同的路径选择行为;描述性信息能够使得城市交通出行者更加倾向于选择最短出行路径,而规范性信息能够使得城市交通出行者更多地打破其固定路径选择行为;但是在交通信息影响下,仍有部分出行者倾向于选择固定路径,即使该固定路径并非是最优出行路径.文中相关研究结果有助于交通管理者更好地去预测,在交通信息影响下不同类型出行者的路径选择行为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5.
不同市场经营机制下停车设施定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网络均衡理论,在分析出行者交通方式、出行路径和停车设施选择均衡的基础上,建立了不同市场经营机制(包括垄断、寡头竞争和社会最优3种类型)下市区内的路外停车设施和市区边缘的停车换乘设施的定价模型;并对所提出模型进行了实际应用,同时比较了不同市场均衡解的效果。结果表明:垄断经营机制会导致最高的停车收费价格、最低的停车需求和社会福利及最高的总系统利润;社会最优与其相反,而寡头竞争介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6.
针对上海6处停车换乘(P+R )点位使用率有高有低的情况,展开P+R用户选择行为调查。初步调查发现出行时间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出行费用。为研究结论普适性,采用网络观测辅以实际行程时间调查的方法,对高峰时段6个换乘点位的典型通勤路径的自驾、P+ R方式的出行成本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上海P+R设施应分为城区内和城郊设施2种类型;P+ R用户并非全部由自驾出行人员转换而来,也转自于公交+地铁或出租+地铁等其他出行方式人员;其中,自驾出行人员对时间节省最关注,道路通畅时其时间价值要低于交通拥堵时;公共交通出行人员由于出行时间节省而选择P+R;出租+地铁及普通停车换乘用户更关注出行费用;P+R有助于促进多模式交通出行,公交配套不完善地区P+R需求更大。   相似文献   

7.
当区域内停车换乘设施布设过于密集时,易造成相邻设施点互相竞争、资源浪费,甚至引发出行效率下降,而既往的研究通常重视换乘需求最大化,忽略了这一现象对选址的影响。文中通过建立嘉定城区的模拟路网,对多种出行方式定义效用函数,运用MATLAB程序进行静态交通分配仿真,得到在不同位置设置换乘设施情况下,出行者选择停车换乘的比例和平均单位距离出行时间。结果表明,停车换乘设施的服务半径为2~5km;当区域内换乘设施由2个增加为3个时,平均单位距离出行时间反而增加约8%。  相似文献   

8.
目前城市交通城镇化、机动化程度不断加深,中国城市正面临双重压力,同时生态环境与土地资源的紧缺也使城市发展严重受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道路拥堵状况加剧。文中分析停车换乘P+R(Park and Ride)出行方式对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作用;通过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分析宁波市现有P+R停车场存在的弊端,确定影响居民选择停车换乘方式出行的因素;在非集计二项Logit模型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不同收费情况下停车换乘出行选择模型,提出合理的P+R停车收费政策建议,加强P+R设施的换乘接驳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选择方案特性和出行者特性两方面定性和定量地分析乘客出站设施选择的影响因素.基于Logit模型原理,选定年龄、属性、性别、负重和出行时间为特性变量,建立了乘客选择楼梯、自动扶梯或厢式电梯出站的路径选择模型.根据北京南站地铁出站乘客的RP调查数据,借助SPSS软件对模型进行了标定和检验,量化了影响因素对乘客选择行为的影响程度.所建模型准确率高达81.69%,模型结果表明,所研究的5种影响因素中,年龄、负重、属性和出站时间影响乘客出站设施选择,而性别对乘客出站设施选择基本没有影响.此研究为优化枢纽内部空间布局、评价和提高综合交通枢纽服务设施的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的停车换乘设施优化选址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评估各个备选点位可达性指标的大小,提出一种简单可行的基于GIS的停车换乘设施优化选址方法。分析影响居民使用停车换乘方式的最重要的个体特征,各个备选点位的影响范围及可达性指标,对备选点位进行分析排序,并对其在城市交通战略研究中的作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