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随着中国对环境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有效推行清洁生产并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已成为政府和社会日益关注的议题,更为环保的水性和粉末涂料已经成为涂料市场热门产品。由于生产厂家都在寻找降低产品不含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途径,因此在汽车涂装领域,全球对环保潮流的要求推动了粉末涂料的飞速发展,并逐渐替代了液体涂料。  相似文献   

2.
降VOC环保策略与实际减排控制,首先我们要明确所需控制内容和方向,结合现场实际以及环保目标,制定详细方案和实施研究方向,如减少涂装VOC、CO2排放;涂装材料VOC削减;采用水性漆工艺还是高固体系工艺;提高涂料利用率;优化机器人机构,缩小喷涂室空间;废气的浓缩、焚烧处理等。  相似文献   

3.
基于18款儿童座椅的挥发性有机物散发水平研究,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品牌不同价格的儿童座椅的VOC散发水平。结果表明:不同国内外品牌、不同价位的儿童座椅的VOC散发量满足行业座椅限值的比例不到6%;儿童座椅的醛类物质控制的相对较好,主要超标物质为苯系物,特别是苯乙烯和二甲苯;国外品牌的儿童座椅的VOC超标比例仅稍微优于国内产品;1000元以上的儿童座椅的VOC超标比例相差不大,但是价位高的样品对醛类物质的控制更好。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温度对车内挥发性有机物(VOC)散发浓度和主观气味性的影响,并通过测试贡献率较大的内饰零部件、分总成材料的VOC含量,对整车空气质量做了溯源分析。结果表明:整车VOC挥发物主要以二甲苯、乙苯、甲醛为主;65℃相比25℃主观气味性高出1级,各项挥发物浓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甲醛的挥发受温度影响最大;汽车内饰零部件对整车VOC和气味性贡献率较大的零部件为座椅总成、前围内隔热垫、顶棚总成和行李箱总成。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测量不确定度对乘用车内部VOC管控限值的影响,通过建立车内VOC数学模型,分析车内VOC测量不确定度分量,计算出车内VOC测量不确定度,从而得出了基于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5种物质测量不确定度的精确管控限值。车企内部应用该VOC的精确管控限值作为VOC管控目标,可以提升整车VOC开发目标的一次性通过率,同时,对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法规要求,以及其他领域中验证周期较长、验证成本较高的同类别开发目标的确定,本研究方法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我国及国外发达国家对车内VOC的管控历程,分析了国内外汽车车内VOC法规的状况,并将国内外VOC相关法规和检测方法进行对比,详细介绍了整车、总成零部件和材料级别的车内VOC检测方法,通过对国外相关VOC法规及检测标准的介绍,为我国车内VOC法规及测试标准提供相关的指导性建议,为国内汽车车内空气质量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汽车内饰件VOC"为主题,分析了车内VOC的产生原因以及危害,总结了国内外在汽车内饰件VOC控制方面所采取措施与现状。通过对汽车内饰件VOC的来源分析,探讨VOC控制所采取的措施的可行性,针对汽车整车企业以及零部件企业,提出了汽车内饰件VOC控制建议和方案。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消费者对产品品质要求的不断提升,车内异味逐渐成为消费者购买车辆的一个最为直观的关注点。本文通过对座椅总成及其部件材料(约200-300件)的VOC及醛酮物质、气味和GCO数据的分析,深入解析座椅气味及有毒有害物质的来源。结果表明,座椅气味强度普遍较强且较为刺激,座椅的气味和VOC主要来源是泡棉材料,同时面料的选择也可直接影响其气味和VOC的散发;对座椅气味及VOC进行整改时,可重点考虑泡棉材料及其面料材料。  相似文献   

9.
以门饰板总成为目标进行分解研究,对总成及其子级件的VOC含量进行分析发现不同材料和工艺对总成VOC的权重表现依次是PP类、表皮包覆类零件、表面处理类零件。其中PP作为用量最大的材料,直接关系到整个总成的VOC表现;TPO表皮、针织面料是目前相对环保的表皮类型;在一些非外观的骨架材料方面,本体法ABS相比于乳液法ABS具有一定的优势;相比溶剂胶和热熔胶,水性胶是成本和性能综合优势明显的胶粘剂类型。  相似文献   

10.
基于国内外对车内空气质量严格的管控标准条件下,为了指导车企更有效地控制车内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的含量,从汽车内饰件所用材料的角度对VOC的产生和散发机理进行分析,并结合高分子材料本身的结构与性能特点,分析车内VOC含量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结果表明,高温、氧化剂等因素有利于VOC的释放、湿度对VOC释放的影响情况则与有机物本身的水溶性有关。同时,进一步从原材料的选用、高分子材料的加工及工艺设计、汽车的结构设计以及消费者端等4个角度提出控制车内VOC含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将整车拆解为零部件总成,通过测试其VOC数值,找出影响VOC性能不好的重点零部件总成。通过提升重点零部件总成的VOC,以达到提升整车VOC的最终目的。测试结果表明:用整改过的零部件装车,整车VOC各项数据较整改之前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满足GB/T 27630的限值要求。  相似文献   

12.
正一、VOC是什么1.VOC的概念:VOC是VolatileOrganicCompouncls的缩写,中文含义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因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成分往往不止一种,所以也写作VOCs。2.VOC的主要成分:烃类、卤化物、氧烃和氮烃。具体指所有苯系列(苯、甲苯、二甲苯等),有机氯化物(造纸废水及工业废气中物质),氟里昂系列,有机酮、胺、醇和石化烃类等。从另一个层面来说,VOC主要指沸点低于或等于250℃的化合物(常温蒸发的有机化合物)。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车内易挥发有机物(VOC)污染问题,以汽车顶棚总成为例,通过对其产品及原材料VOC检测、生产工艺和储存环境影响与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方法,从而开展基于材料、零部件及成形工艺的汽车顶棚总成低VOC绿色设计与开发,为主机厂和配套商提供汽车顶棚总成VOC溯源分析和低VOC材料工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由于整车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检测方法与零部件检测方法不同,当某车型内饰零部件全部满足企标要求时,整车VOC仍然不满足国标要求,通过拆解该车型座椅总成后,经过试验后整车VOC满足要求,进而得知座椅总成是整车VOC超标的主要贡献源,最终通过对座椅总成中发泡的改善,使得整车VOC满足国标要求。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真空去除汽车地毯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方法的测试对象和测试设备、工艺流程及主要工序、原理和VOC样品的测试分析过程,并通过试验对经过真空处理与否的样品的VOC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真空法处理能够有效降低汽车地毯的VOC浓度,可以推广使用到其他内饰材料和内饰零部件。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汽车软内饰零件VOC含量高、气味性大的问题,以地毯总成和顶衬总成为例,采用10 L袋子法、2 000 L袋子法分别在试验室及实际生产过程中对抽排风烘烤工艺降低汽车软内饰零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含量、改善气味性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介绍了测试对象、测试设备、抽排风后处理的工艺流程和原理、样品的VOC测试分析过程,并对样品是否经过抽排风烘烤处理的VOC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抽排风烘烤工艺能够明显降低汽车地毯和顶衬的VOC含量、改善气味性,有效解决了汽车软内饰零件VOC含量高、气味性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采用2000 L袋子法作为零部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试验方法,研究检测温度、零件材料种类、工艺、零件表面积及质量对零件VOC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温度提高可加速乘员舱内零部件VOC的挥发,同时环保材料的应用对整车VOC挥发的改善明显。最后,根据温度、材料种类、零件表面积等方面对车用材料的选择给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主要介绍汽车所处环境对车内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影响,对车辆在不同静止时间、不同光照条件下车内VOC的不同进行对比研究,探索汽车所处环境对车内VOC的影响,从而更科学、客观地评价车内空气质量,对车内空气质量问题给出应对策略。对日常人们使用汽车的状态进行模拟,进行车内VOC数据测试,对比分析模拟测试方法与国标测试方法的差异,规范人们对车内VOC的正确认识,为提高车内空气质量研究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一种车内环境品质正向设计方法,即在车型研发初期,根据车型定位设定整车车内空气质量性能指标,通过材料认可筛选出低VOC、低气味的材料牌号,再对认可后的材料进行零部件用材方案组合;针对用材组合方案,利用量产车型模具进行样件试制和工艺验证;最后利用整车VOC、气味模拟评价舱对整车内饰零部件的VOC和气味性能进行模拟验证,根据模拟验证结果确定整车内饰零部件最终用材及工艺方案。然后再通过过程管控对工装样件和工装样车进行实件、实车验证。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某品牌车型近年来内饰件VOC现状,利用袋子法对该品牌所有车型的内饰件进行了分析,测试和统计结果表明零部件VOC中甲苯、二甲苯、甲醛、乙醛存在控制风险;对座椅总成和仪表板总成2个重点零件的材料法测试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泡沫、面料和PP类塑料件等是VOC的主要来源。最后,对不合格原因进行简要分析,并从原材料、工艺、仓储、装备等方面给出相应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