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路》2017,(11)
高速公路服务区是对外服务的重要窗口,高速公路服务区信息化、智能化问题已日益得到关注。在分析当前国内有关政策和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智慧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概念及其服务对象、服务领域,构建了智慧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总体架构,提出智慧高速公路服务区基础设施配置要求,并指出"十三五"期我国智慧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发展趋势,研究成果对推动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针对"开放式服务区"的规划与建设,重点从服务区服务功能拓展、布局,阐述服务区设计的新理念,对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的新思维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绿色服务区的建设,是践行交通运输部提出的建设绿色低碳高速公路理念,提升高速公路服务于公众的形象和水平的重要途径。"碳中性"服务区是保证服务区服务功能的前提下,计算碳足迹,结合高速公路所处区域的自然地理特点及气候条件,充分利用绿色植物、绿色能源、新技术、新材料,实施"固碳释氧"和"节能减排"的"碳补偿"措施,实现碳排放和碳抵消的平衡。本文从选址优化、节能环保、服务提升、智慧服务区、绿色建筑、交旅融合等方面探讨了碳中性服务区的设计方法,旨在指导未来绿色公路碳中性服务区的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4.
论高速公路服务区运营与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速公路服务区的软件建设在于打好高速公路服务区的运营基础,包括智力基础、人力基础、竞争基础;明确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功能定位,满足服务功能、窗口功能、经济功能三大功能;清晰高速公路服务区的运营思路;统一管理承包经营与自我管理自我经营并存的运营模式,保证服务前提下讲收益、不在赢利前提谈服务的运营基点的运行基点,和"一年打基础,两年出效益,三年大发展"的发展思路。同时要强化服务区管理理念,培养"三式六能"型组织团队。  相似文献   

5.
本文围绕提升高速公路服务区信息化水平,打造智能化服务区,满足高速出行旅客对便捷、高效、个性化服务的需求,整体提升服务区管理服务水平出发,提出了一种综合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和图像识别、GIS等先进技术,打造一体化高速公路"智慧服务区"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的设计思路和实现路径,并在实际项目中进行了实践和检验,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赵敬岚 《交通科技》2015,(1):152-154
随着高速公路快速发展,现有服务区已不能满足司乘人员快速增长的服务需求。文中通过对高速公路服务区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对高速公路服务区规划设计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以期提升服务区的整体水平和窗口形象。  相似文献   

7.
《公路》2021,66(10):270-274
"交通强国"、"成渝两地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对于促进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我国高速公路服务区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聚焦重庆特色服务区主题化发展的成果和代表案例,通过集主题选择、主题实施路径、主题表达策略等为一体的系列化研究可以为服务区加快转型提质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操作途径。在多样化的主题选择和多类型的内容打造,硬件和软件两个层面兼重的主题实施路径,以及功能拓展、服务升级、业态创新等兼备的主题表达策略中,交旅融合以重庆特色服务区为载体一一贯穿于理念、规划、产品、产业、空间等元素中。  相似文献   

8.
从安全性角度出发,根据危化品运输车辆的需求特性、服务区整体功能性,确定服务区划分的原则、影响因素及其赋值标准,将服务区划分为三大类,分别为 A 类可供危化品车辆停放的服务区,B 类仅提供加油加水的服务区和 C 类禁止危化品车辆驶入的服务区。并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将试点服务区划分相似的类,最后通过停车饱和度指标的高低判定各类服务区的类型属性。  相似文献   

9.
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服务区的间距设置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或规定,通过对已建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服务区设置间距的实地调研,提出了普通干线公路服务区合理设置间距的评分标准,将服务区设置间距分成5个等级,采用专家打分法,并通过Lorentz函数拟合,回归出了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服务区间距设置的评分方程,得出"优"级设置间距宜为49~61 km。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高速公路里程的不断增加,高速公路网的进一步加密,高速公路服务区越来越成为促进高速公路服务发展的又一个助推器。但目前高速公路服务区的设计和规划中存在薄弱环节,其功能已无法完全满足社会需求。通过分析已有的高速公路服务区现状,提出高速公路服务区新的设计理念,结合服务区已有的设施,对其进行优化设计和功能拓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高速公路服务区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务区是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通过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提出服务区市场化运作、绿色服务区建设、以人为本的管理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吕雪梅 《中外公路》2004,24(3):122-124
河北高速公路服务区文明、规范服务全国闻名,经常有其他省市同行到河北取经学道。尤其是他们首创的“星级服务区”更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为了亲身体验他们的“星级服务”,记者深入京沈线上的香河服务区、京沪线上的沧州服务区,领略了这两个五星级服务区不同凡响的服务理念。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出行需求不断增长,高速公路服务区服务保障功能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发生变化。本文通过分析云南高速公路服务区发展各阶段特点,找到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提出新形势下云南省服务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运营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4.
基于交通流理论,以随机过程分析为手段,从车辆和道路使用者对各种服务的需求周期性出发,讨论了不同类型服务高峰小时的成因,从机制上解释了服务区高峰小时停留率的形成模式,得出了服务区停车位数与服务区路网布局之间的定量关系,提供了实际路网的服务区停车位数计算方法,并通过算例与日本规范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提出的计算方法体现了服务设施间距等因素对服务区停车位数的影响,对服务区高峰小时停留率以及停车位规模计算方法进行了改进;计算结果与日本规范中的计算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5.
《公路》2020,(1)
高速公路服务区是对外服务的重要窗口,服务区信息化、智能化问题得到社会各界日益关注。智慧服务区建设是高速公路提质升级的重要内容之一,旅游业大省云南正在大力推动这项工作。详细介绍了云南高速公路智慧服务区建设的基本原则、主要目标、总体框架和建设内容,其重点是完善服务区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构建服务区监管服务平台,对促进高速公路服务区监督管理和服务质量同步提升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交通行业转型发展的新趋势,从中央到地方发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对交通旅游融合发展、旅游公路建设、公路服务设施升级等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作为公路服务于旅游的重要窗口,旅游型服务区的打造更需要关注游客的精神需求,塑造极具归属感的"旅游场所"。在旅游型服务区环境规划设计中展现"场所精神"的设计理念,使旅游型服务区兼具外在形态与场所精神的双重特点,在环境协调、空间导引、服务功能拓展、视觉环境等方面加强旅游型服务区的空间环境营造。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绿色交通运输建设发展,高速公路绿色服务区建设技术也演化出了不同的体系特点,针对工程地域环境条件、适用性特点,探讨服务区建设具有积极意义。本文通过莆田至炎陵联络线广昌至吉安段泰和北绿色服务区建设体系梳理,围绕服务区水资源利用、节能开发特色服务区等主题,对低影响开发理念主要途径类型,以及服务区生活排污源分离处理措施设置要求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并在绿色能源利用、生活垃圾资源化基础上,针对广昌至吉安段的环境特征,探索实践基于智慧化、海绵化、低碳化创新绿色服务区模式,为江西省绿色公路服务区建设技术奠定集成应用基础。  相似文献   

18.
《公路》2020,(5)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出行体验的逐步提高,高速公路服务区正在向业态更加丰富、功能更加完备的新型商业综合体发展。其除应具备停车、加油、加气、充电、汽修以及为驾乘人员提供休息、如厕、餐饮、便利店购物等基本服务外,还应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拓展功能。高速公路服务区经营管理体制机制直接影响着服务区的经济效益,结合云南省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发展实际,提出新建高速公路服务区,采取统一合作经营模式;对于已建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议在维持现有经营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向统一合作经营模式过渡。高速公路服务经营管理专业化,将更有利于突出服务区的特色服务,提高服务品质,增加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企业的主营收入。  相似文献   

19.
基于提高高速公路运营效率的目的,该文研究了高速公路服务区运营监控的内涵;实行监控的基本思想;关于服务区各项服务的实时服务能力的变量构造;各服务部门运营安全形势的实时动态监控的变量构造;监控服务区运营的安全形势的完全系统.最后,讨论了构造评价服务区运营的总体安全形势的模型.  相似文献   

20.
陈造奇 《上海公路》2015,(4):I0001-I0001
经公开征求社会意见,日前,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服务质量等级评定结果正式出炉。上海枫泾服务区与其他省市共100对服务区获授全国百佳示范服务区:上海练塘、朱桥、淀山湖等3对服务区与其他省市共400对服务区获优秀服务区;上海叶榭、港沿、长兴、沪浙等9对服务区与其他省市共1072对服务区获达标服务区;上海合庆、颛桥停车区获达标停车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