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铁路运输业在以往计划经济模式的深远影响下,其粗放型的特征更为明显,增长方式转变的难度也更大。本文将在正确理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铁路粗放型增长的一般和特殊表现以及铁路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过程中由于内外因素所导致的难点,求得对铁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2.
<正>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九五”和2010年奋斗目标的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作为国民经济与社会重要基础设施的公路,要走出瓶颈制约状态适应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也必须转变增长方式。本文结合陕西公路发展的实际,对转变公路增长方式略述己见。 长期以来公路发展以数量扩张为主,公路  相似文献   

3.
张茅 《综合运输》2007,(12):5-8
<正>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从转变增长方式到转变发展方式,对我们交通运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正> 1995年12月初,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部署1996年经济工作。会议强调,1996年和今后经济工作中一定要紧紧抓住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铁路经济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怎样促进和实现铁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途径、形式、步骤、方法如何?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阐述,以期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正>交通运输业是重要的第三产业,属于战略性基础产业,具有准公共属性,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先导性作用。交通运输的发展集速度、效率、平等和环境目标为一体,是一个多目标集合,转变交通运输增长方式与中国交通运输发展战略不同,中国交通发展战略选择要充分体现平等与效率的原则,而转变交通运输增长方式则主要讨论提高效率问题,体现平等是政府在发展战略中所要重视的。经典经济学指出经济增长具有三要素:即资本、土地和劳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些经济学家又把推动经济增长的要素增加了一个:技术。不管是三要素还是四要素,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就是增长要素的不同组合,即各要素的投入多少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多少。  相似文献   

6.
我国交通运输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世东 《综合运输》2006,(12):20-22
交通运输系统作为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增长方式与系统本身发展规律、系统的外部环境以及发展的约束条件密切相关。下面从这三个方面分析我国的交通运输增长方式的转变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促进民营物流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是新世纪、新阶段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落实“十一  相似文献   

8.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已初步形成,交通运输已从初始的各自为政扩大规模逐步向调整运输结构,提高运输效率,实施一体化运输的方向发展,这是交通运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实现交通运输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强综合运输枢纽建设是其重要突破口。综合运输枢纽是各种运输方式合理分工、有效衔接,实现一体化运输关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到目前为止,关于综合运输枢纽发展相关因素的分析,枢纽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与综合运输通道的关系、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枢纽布局规划的原则、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研究还较为缺乏。本文试图对综合运输枢纽的影响因素和发展条件问题进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购买使用小汽车,交通运输污染成为了影响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交通运输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成为了当前降低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手段,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能够加快其步伐。本文分析了交通运输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推动交通运输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节能减排策略,希望可以推动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0.
1月19日,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中国物流学会联合主办的“2011年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会”在北京科技会堂举行。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中国物流学会会长何黎明做了《转变方式提高质量努力开创“十二五”物流业发展新局面》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十一五”时期,我国物流业保持了较快增长,有力地支持了困民经济发展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正>一、国外交通运输业增长阶段分析从1807年蒸汽机船问世至今,以机械为动力的现代交通运输业已经历了200年的发展,在此期间,全球运量快速增长,运输能力大幅提高,运输效率和运输质量也有了实质性提升和改进,这些都可以视为交通运输业的增长。发达国家的现代交通运输业增长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一过程不仅反映出运输结构的变化,也反映出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更新、市场地位变化以及相互之间分工协作关系的演变,是一个增长方式逐步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综合运输》2010,(1):96-96
<正>2009年,我国交通运输业立足扩内需保增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坚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  相似文献   

13.
王毅 《综合运输》2010,(1):80-83
<正>2009年,我国交通运输业立足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  相似文献   

14.
<正>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 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实现今后5到15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交通运输是国  相似文献   

15.
黄强 《综合运输》2007,(1):12-15
进入新世纪以来。长江航运保持以两位数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有力地支撑了沿江社会经济发展。加快长江航运与现代物流的融合是进一步发挥航运比较优势、实现长江航运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航运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6.
短期来看铁路货运需求受经济周期的影响较大,与经济走势具有较高的正相关性。当前到2030年,经济增长、能源消费需求增长、基本建设投资增长、完成工业化进程等对铁路货运需求正向增长的推动作用要强于产业转型升级、能源结构调整和利用方式变化等对铁路货运需求增长的抑制作用,我国铁路货运需求将保持低速增长。与此同时,产业结构调整、新兴产业和业态发展、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等因素将促使各类"白货"运输需求持续快速增长,铁路货运需求结构变化更为显著。长期来看,我国国情决定了对铁路货运保持着较高的依赖性,铁路货运需求不会出现大幅快速下降的局面,铁路货运分担率最终将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铁路长期在货运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 每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都通过不同方式进行循环,但这种循环可以是一种粗放式的低效率循环,也可以是一种集约式的高效率循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由初级的经济形式向更高级的经济形式转化,寻求一种集约式的高效率循环。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两个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式向集约型转变,是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运输作为交换(流通)环节的重要一环,也应该适应两个转变的新形势,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开创新的格局。  相似文献   

18.
张茅 《综合运输》2006,(12):5-8
今年以来。针对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贸易顺差过大等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更加重视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更加重视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更加重视关注民生和深化改革,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各项部署,完善调控措施,抓紧工作落实,宏观调控的效果进一步显现,投资增长过快和信贷投放过多等问题有所收敛,国民经济呈现平稳快速发展态势,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相似文献   

19.
我国当前处于城镇化、机动化的高速发展阶段,机动车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有必要对其增长规律进行研究并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本文重点研究我国机动车增长特点、饱和状态及重要因素影响作用。本文以已有机动化"五阶段"发展规律为基础,通过全国范围内实施3000余份问卷调查,分析研究了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对机动车购买及使用的影响;通过对不同机动化限制政策的分析、对比、总结,探索政策限制对机动化进程的影响。并以这两个因素的变化设立不同情景,探索不同情景下我国机动车增长及饱和值变化。  相似文献   

20.
<正> 铁路计划运价体制是铁路计划经济体制赖以存在的基础。铁路要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即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必须首先实现铁路运价体制的转变。 邓小平同志指出:“价格没有理顺,就谈不上经济改革的真正成功”。(《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77页)“物价改革是个很大的难关,但这个难关非过不可。不过这个关,就得不到持续发展的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