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MATLAB语言读取车辆载荷、传递函数数据,通过解剖、简化的TPA(Transfer Path Analysis,传递路径分析)方法,快捷高效地获得车内总响应和各路径下的分量响应,并输出贡献量图表,分解载荷与传递函数的贡献。结合整车模态贡献量分析、面板贡献量分析及局部结构优化手段,解决了怠速工况噪声峰值问题,并且通过了多种噪声振动分析验证。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车辆整备车身噪声传递函数优化中消除某噪声传递函数声压级峰值时易引发新的噪声声压级峰值的问题,提出引入控制变量的车身噪声传递函数优化方法。以某车型驾驶室为研究对象,构建优化模型,以驾驶室结构板件厚度为变量,利用所提出的算法对涉及的参数进行迭代优化。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降低了目标频带内的噪声传递函数声压级峰值。  相似文献   

3.
为降低某越野车的车内噪声,运用板件声辐射理论,从激励源、传递路径和响应等3个方面对噪声产生机理进行了分析,通过车身模态和板件平均振动传递函数分析,提出了降低后桥高度、轮边减速器改用高精度斜齿轮、增加立柱和敷贴阻尼片等降噪措施,有效消减了车内某些中高频噪声。最后通过实车试验验证,改进后的车内噪声达到目标值要求。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单叙述内燃机噪声分析中传递函数的定义及应用,着重叙述内燃机静态和动态传递函数的测定及信号处理方法。这是在内燃机振动噪声试验研究中值得引起注意的新技术,是传递函数在噪声源识别中进一步应用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5.
直喷式柴油机燃烧噪声和活塞拍击噪声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卫海桥  舒歌群  韩睿  梁兴雨 《汽车工程》2004,26(6):662-665,670
通过试验方法获取燃烧噪声的传递函数,并测量噪声和缸内压力信号,用时间窗获取包含活塞拍击噪声的燃烧噪声,并与缸内燃烧压力和传递函数计算所得的燃烧噪声进行比较分析,得到了活塞拍击噪声出现的频率范围。对活塞拍击噪声的特性进行了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发动机怠速工况下车身结构噪声的传递特性和峰值噪声的成因进行研究。采用力锤敲击法,测量从悬置被动侧加速度至驾驶员右耳的噪声传递函数,导出从加速度至声压的传递函数,再根据发动机怠速下悬置被动侧的加速度激励,高精度合成了驾驶员右耳处的总声压并研究路径传递噪声的贡献。结果表明,总声压是频域中所有路径传递声压的叠加,与路径传递声压的幅值与相位均有关,路径传递声压对总声压的贡献有正负之分。最后识别出主要的传声路径,并利用动刚度曲线、噪声传递函数曲线和悬置的加速度谱,对路径的峰值噪声成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大跨度桥梁结构抖振响应的预测主要通过全桥气弹模型抖振响应试验和基于节段模型试验识别气动参数的理论计算2种方法。但由于试验中大气边界层湍流特性的模拟与实际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无法准确估计实际桥梁结构的抖振响应。为解决实际大跨度桥梁结构抖振响应预测的精度问题,在片条假设成立的条件下,通过数学推导提出了综合传递函数的概念。该函数是气动导纳函数和考虑了自激力的机械导纳函数的组合,其将湍流的脉动特性与由湍流引起的桥梁结构的抖振响应直接联系在一起,并基于此提出了一种预测大跨度桥梁抖振响应的直接计算方法。以坝陵河大跨度悬索桥为例,在两不同风场中分别进行全桥气弹模型风洞试验,通过模型抖振响应及模拟风场测量的试验结果识别两不同风场中的综合传递函数,发现二者结果几乎一致。理论及试验分析表明:对于展宽比较大的大跨度桥梁结构,综合传递函数仅与结构固有特性及参数有关,与风场特性无关;基于综合传递函数获得抖振响应的方法省略了传统分析方法中气动参数的识别及抖振力的计算,可通过测得实桥桥址处的湍流特性,利用风洞试验中识别的综合传递函数直接计算获得实桥准确的抖振响应。最后通过算例给出了综合传递函数的应用方法,为大跨度桥梁抖振响应的准确预测提供了方法,并可为节段模型试验直接预测实桥抖振响应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经过合理简化,建立某重型卡车整车有限元模型,通过仿真计算及试验对该模型进行标定;运用HyperWorks软件对该车进行车轮不平衡激励的传递函数分析,结果表明该车在设计速度内的轮胎不平衡激励响应在合理范围内;对试制样车进行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车在设计速度范围内没有出现明显的抖动。  相似文献   

9.
对汽车车内噪声的成因进行了阐述,分析了传递路径分析法中激励力和传递函数的获取方法以及系统与子结构的传递关系;通过各噪声的合成分析,确定了传递途径上对车内噪声起主导作用的环节,以指导工程分析和设计。  相似文献   

10.
某SUV工装样车3 GWOT(3 Gear Wide Open Throttle,3挡全油门加速)工况下发动机转速在3 450 r/min左右时驾驶员内耳位置存在明显轰鸣噪声,试验测试结果显示发动机加速噪声声压级曲线在该频率下存在峰值,且2阶噪声起主导作用。通过NTF(NoiseTransferFunction,噪声传递函数)仿真分析发现了轰鸣噪声传递的主要路径,通过动刚度分析和模态分析确定动力总成激励激起副车架模态是轰鸣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对副车架进行改进,提高了副车架1阶弯曲模态频率,同时提高扭力臂悬置安装点的动刚度水平,改善了噪声传递函数并解决加速轰鸣问题。改进后试验测试结果显示发动机加速噪声声压级曲线峰值在该频率下降低,主观感受加速轰鸣噪声基本消失,验证了仿真分析的准确性和改进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车身结构和空腔的有限元模型,利用声固耦合原理,对某MPV车辆进行噪声传递函数计算和节点贡献度分析,识别出对车内驾驶员耳旁噪声影响较大的车身板件,最后通过对薄弱环节的板件进行工程方案更改和优化,降低了车内怠速噪声。  相似文献   

12.
燃料电池轿车车内噪声传递路径分析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荣  万钢  左曙光 《汽车工程》2007,29(8):635-641
介绍了传递路径分析(TPA)方法,对结构传递和空气传播噪声理论分析和试验方法进行探讨,通过燃料电池轿车怠速工况车内噪声的传递路径试验,测量并计算得到传递函数,结合实际激励进行车内噪声合成,合成结果和原始声音比较接近,结构传递噪声是主要成分,最后通过路径贡献分析识别出主要传递路径。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一种通过白车身模态分析、Trimbody车身模态分析、声腔模态分析、噪声传递函数分析等CAE分析改进越野车车内噪声的方法,与实车试验结果对比,二者在低频范围内问题频率点基本一致。通过仿真方法确定了噪声产生的原因,找到问题频率下车身板件振动较大的部位,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达到降低车内噪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整车在某一频段发出噪声的问题,论文通过路噪测试、噪声传递函数(NTF)测试,轮胎模态测试和轮胎刚度测试来精准定位噪声的贡献位置;阐述了NTF原理,和模态分析原理;验证了轮辋侧向刚度对车内噪声的影响,并通过试验验证了轮辋侧向高度与车内噪声为正比关系,其在200~400 Hz处的贡献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吕健  谭永刚 《公路交通科技》2007,24(5):147-149,153
分析不同指数平滑预测模型对供应链库存波动的影响,建立不同指数平滑预测模型的传递函数模型,通过对不同指数平滑预测模型分别在阶跃函数、斜坡函数、二次曲线函数等不同激励函数输入下输出响应的Matlab仿真,说明零阶指数平滑预测模型没有导致供应链库存波动,1阶、2阶指数平滑预测模型将导致供应链库存波动;通过噪声带宽分别衡量不同指数平滑预测模型引起供应链库存波动的程度,并且通过匹配滤波的方法可以减少不同预测模型引起供应链的波动性。  相似文献   

16.
对于实际结构,如果取解析值和结构响应的测量值之间的偏差作为目标函数,则可以建立两组线性方程组,即超定方程及其正则方程。求解这两组线性方程组,表征结构的解析传递函数均可建立。本文指出,采用超定方程在数稳定性方面优于其正则方程。此外,还提出了传递函数优化及其分频率法。试验结果和解析数值的比较表明,采用本文发展的软件所计算的结构传递函数,具有较好的精度。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闭环控制对于压路机行走速度稳定性的改善作用,采用理论分析与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对压路机行走系统进行了分析。根据压路机行走液压系统图及各液压元件的工作特性建立了传递函数模型,并据此推导出了控制电信号及行走负载分别与行走速度响应之间的传递函数关系。结合闭环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特点对压路机行走系统传递函数模型进行了改进,得到了闭环PID控制下压路机行走系统传递函数模型。在理论推导的基础上,对某12t双钢轮压路机进行了行走试验,将仿真速度曲线与实际速度曲线进行时域及频域对比,并对现有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探究了闭环PID控制对行走系统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仿真模型能够很好地复现波动负载下压路机实际行走速度的变化规律,在加入PID闭环控制后,在保持速度平均值不变的基础上,压路机行走过程中的速度稳定性有所提升,系统阶跃响应中的超调和振荡现象得到了明显的抑制,稳定时间有所改善,系统的响应准确性更好;将闭环控制用于压路机行走系统中,能够有效地改善压路机平稳作业过程中的速度稳定性,提高压实作业质量。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汽车车内低中频噪声对驾驶员及乘客的乘坐舒适性问题,以某SUV汽车作为研究对象,以等效辐射声功率(ERP)理论为基础,利用有限元数值仿真技术,分析在Trim Body(TB)车身硬点连接处施加三向振动加速度进行模态频率响应分析,根据车身ERP的响应,在车身前围板、前地板、后地板、后轮罩及车身顶盖,合理的布置阻尼贴片。最后,通过对比有无阻尼贴片状态下的驾驶员及后排乘客的辐射声功率及噪声传递函数(NTF),分析结果表明:增加阻尼贴片的辐射声功率在200-400Hz最大能降低4dB(A),同时NTF较优化前在100Hz-300Hz有3-5dB的降低,在300-400Hz有最大将近10dB的降幅,优化效果较为理想,为解决车内噪声中低频声品质问题提供了优化思路及方向。  相似文献   

19.
针对车载激光雷达输出信号精度受冲击振动噪声影响的问题,建立了冲击振动激励与电路振动噪声响应之间的数学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分析的噪声消除方法。该方法通过对车载激光雷达输入冲击激励信号进行小波分析,对输出振动噪声响应信号进行高斯函数拟合,建立了二者间的关联函数,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输出噪声处理算法。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对冲击振动引起的车载激光雷达输出噪声有明显消噪效果。  相似文献   

20.
提供了一种简单的确定性数值方法,分析在平稳随机地震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地震动力响应及动力可靠性.该方法基于有限元动力分析软件,以单位加速度脉冲函数作为地震荷载的输入,当计算出结构的脉冲响应函数后,再运用傅立叶变换得到随机激励和结构响应之间的传递函数,由此来计算结构的均方根响应和峰值响应.基于此方法,分析了挡土结构物在平稳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