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现代人行桥为追求美观,其设计多采用大跨轻柔的复杂结构形式.基频过低的人行桥易受行人荷载激励产生共振,从而影响行人通行舒适性.为探究人桥共振的舒适度评价机制,该文以外倾单肋曲线人行钢拱桥为研究对象,基于Midas/Civil平台对结构进行振型分析;结合德国规范EN03建立了不同人流密度下的人群荷载模型,通过时程分析和单自...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人行悬索桥在人行荷载下的振动舒适度问题,以某景区人行悬索桥为依托,首先通过计算,确定了该人行悬索桥的敏感模态和规范荷载作用下的振动响应;然后,现场实测了该桥动力特性和人致振动响应,得到了该人行悬索桥的自振动力特性参数和多种人行荷载工况下的加速度响应。基于计算和实测结果,综合评价该人行悬索桥的舒适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调谐质量阻尼器(TMD)的减振分析。结果表明:有限元分析和实测加速度响应均超过了规范限值,该人行悬索桥人致振动问题突出;当人群密度较小时(<0.7人/m2),振动响应随行人密度整体呈线性增长,增长速度与步频相关;人群的行走方式对振动响应的影响较为明显,多列同向行走使振动响应明显增大;TMD的振动控制效果十分明显,TMD的减振效率与TMD的质量比、安装位置等参数有关,对该人行桥而言,质量比为1.25%时,TMD的减振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3.
为避免人行桥发生共振,以新金牛(岛型)公园C、D地块人行斜拉桥为例,通过数值仿真和脉动试验得到了人行斜拉桥的一阶自振频率。进一步地,选取人行激励荷载,确定舒适度评价标准。最后,数值分析了原桥的振动响应,并根据原桥动力分析结果设计了调谐质量阻尼器(TMD)减振方案。研究结果表明:本桥端跨的一阶竖弯频率为2.73 Hz,跨中频率为1.51 Hz;安装TMD后,端跨和跨中的加速度峰值符合舒适度标准,TMD减振效果最大可达到60%。  相似文献   

4.
人行桥的主要荷载源于行人和非机动车,对于大跨径轻柔桥梁结构,在行人激励之下更容易发生大幅振动,引起舒适度问题。依托国内某大跨径人行提篮拱桥,参考国外人行桥设计指南,通过有限元时程分析方法,计算获得不同荷载激励下结构最大加速度响应时程曲线,进行行人振动舒适度评价。另外,针对不同模态设计相应的TMD减振系统,并进行减振效果分析。  相似文献   

5.
行人荷载是人行桥的激振源,当人行桥梁振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过大时,行人会因为极度不舒适而停下脚步或离开,因此人行桥的动力设计主要考虑的是结构的正常使用性能,其中,峰值加速度是衡量舒适度的重要参数.介绍了人行桥振动的基本原理以及反应谱方法的研究现状,引入具有一定保证率的概率性响应谱,并将其应用于工程实例,计算其峰值加速度,进而进行舒适度对比评价,为城市人行桥的设计计算提供了一种简单方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基于人行荷载的傅里叶级数模型,运用强迫振动理论,通过建立MIDAS有限元模型进行理论计算,得到行人以不同速度通过钢桁架人行桥和分批次过桥时人行桥的动力响应时程与最大动力响应,分析人群激励下钢桁架人行桥的动力响应,得出行人对天桥的冲击效应不可忽略,并对人行天桥的舒适度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7.
由于自身结构柔性,大跨径人行桥梁容易发生人致振动现象,研究表明"锁定"现象对于行人舒适度的影响十分显著。该文以某景区大跨径人行索桥为研究对象,参考德国人行桥相关指南,通过有限元分析手段,考虑荷载等级的改变,进行了该桥的人致振动响应分析;对比分析了现有的3种"锁定"现象临界人数公式的准确性,可为类似人行桥设计和人流管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人行桥在振动荷载作用下,可能出现大幅振动,给行人带来不适的心理反应。现行各国规范对人行桥振动舒适性的评价方法主要有避开敏感频率法和限制动力响应值法。最常用的评价指标是加速度ak,根据ak所处的范围来确定人的振感。英国BS 5400和欧盟Euro code采用结构振动响应的峰值加速度alim作为人行桥的舒适性评价指标;瑞典国家规范Bro 2004采用均方根加速度aRMS作为人行桥的舒适性评价指标;国际化标准组织ISO制定出人行桥振动舒适性的国际通用标准,由表示频率和振动均方根加速度(r.m.s)关系的感觉曲线和处于振动环境中的疲劳容许时间构成。由不同规范的比较结果可以看出,在低阶频率范围内(小于2 Hz),4个规范规定的加速度指标均比较接近,而在高阶频率范围内相差甚大。  相似文献   

9.
以上海临港顶新科学家公园环形景观人行桥为例,详细分析了人行桥行人舒适度评估和质量调谐阻尼器(TMD)的设计过程。在跨径、梁高、桥面附属等外部景观条件的约束下,针对人行桥主梁梁高和桥面铺装厚度两方面的业主要求,对TMD的合理布置、数量的优化做了研究。总结归纳了人行振动计算和TMD的设计经验。  相似文献   

10.
鉴于我国现行的人行桥规范较为陈旧,对人行桥动力特性要求过于苛刻,不利于大跨径、纤柔的人行桥动力设计,本文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以及国外现行的人行桥设计指南,以深圳市燕罗人行桥工程为背景,对大跨径人行桥的振动控制设计方法进行研究并实践。实践结果显示,调谐质量阻尼器(下文称TMD)的布置,可以有效降低大跨度人行桥人致振动响应,提高行人舒适度。  相似文献   

11.
通过研究太原市汾河跻汾人行桥的减震设计,对设置调频质量阻尼器(TMD)前后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大跨径人行桥在人行荷载作用下的竖向及侧向振动加速度,确定人行桥是否满足舒适度及人致动力稳定要求。  相似文献   

12.
刘桓 《公路交通科技》2013,(11):317-318
本文依托大通河人行吊桥的设计,对全桥结构动力特性分析,确定各阶段模态的频率和振型,从中找出对人行荷载敏感的模态,接着确定桥梁的容许行人密度(如有性畜通过,则进行折算)。选用相关规范和指南,评定人行吊桥舒适度指标。最后采用空间有限元软件对人行吊桥结构振动进行模拟计算,利用研究成果对人行吊桥采取振动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3.
国内对大跨径人行桥人致振动舒适性研究较少,以某大跨径人行斜拉桥为例,采用强迫振动法和全桥连续行人流荷载模型,结合德国人行桥设计指南EN03(2007),阐述了大跨径人行桥人致振动舒适性的评价过程,并采取了在桥上安装调频质量阻尼器(TMD)系统的减振措施设计。结果表明,通过减振措施,该桥的人致振动舒适性评价从“差”提高到了“最佳”。  相似文献   

14.
以某景区内的1座人行悬索桥为研究背景,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建立人行荷载模型及舒适度评价指标要求,介绍了该类人行悬索桥在不满足国内人行桥设计规范要求时对舒适度的评价方法及过程;同时,为进一步提高舒适度,进行了基于调谐质量阻尼器(TMD)的减振措施预案设计。结果显示,该人行悬索桥基频较低,不会出现人桥共振,舒适度满足限值要求;TMD减振措施能有效提高桥梁结构的舒适性。分析结果可为国内建立此类桥型的舒适度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介绍了一座主跨72.3 m的人行斜拉桥(采用工字形组合梁结构),通过对该桥的结构设计和静力、稳定计算,验证该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及安全性。同时采用基于行人舒适度研究,分析了该桥的动力特性。其成果可为同类桥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中国现行人行桥设计规范对于振动分析的不足,采用目前国际上推行的限制动力响应法和舒适度指标研究人行桥设计中的人体舒适度,并采用该方法对某工程实例的振动舒适度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污水再生利用在行业内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现阶段,我国很多污水处理厂设计时未考虑污水再生利用。以上海某污水处理厂为例,其在市政污水厂再生水设计时创新采用“超滤+反渗透”工艺,达到工业净水标准后回用,实现厂内自用水的自给自足,以期为同类型污水厂再生水设计提供可参考借鉴的解决方案。工程再生水设计规模5 000 m3/d,超滤膜采用孔径为0.02μm的中空纤维膜,设计膜通量不大于55 L/(m2·h),设计回收率不小于90%;反渗透膜采用卷式膜组件,设计系统回收率不小于70%。工程第一部分投资为2 091.17万元,单位经营成本为1.33元/m3。  相似文献   

18.
索道桥以其优美的外形被用于景区人行桥梁,结合实际工程对景区桥梁的设计方案从周边环境、使用功能、施工技术及社会经济效益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比选,并对人行索道桥的设计从主要构件的设计构造特点、受力特性、施工方法和行人舒适度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结构上采用双侧均匀布置主索的方式改善了结构受力体系,安装TMD阻尼器方法可有效...  相似文献   

19.
以某设计新颖的骑行桥为背景,分析研究了该桥在行人行走、跑动作用下的振动舒适度问题。利用德国人行桥设计指南EN03规范推荐的计算方法对该桥最大加速度振动幅度进行了计算,并与对应的舒适度标准进行了对比。研究成果能够为同类桥梁设计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0.
襄阳市永安广场人行天桥横跨人民路和大庆西路,主桥主梁分为三个梁段,平面呈U型布置。该桥处于襄阳市永安广场商圈,为襄阳繁华的商业地带,自然形成的庞大休闲人群,对过街需求量较大。故对本桥进行上部结构验算分析,确保其运营安全,并进行人行舒适度分析,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采用Midas有限元软件,建立精细化钢箱梁天桥有限元模型,根据实际施工步骤确定计算工况,开展天桥受力情况有限元分析,参照《德国人行桥设计指南》(EN03-2007)规范进行人行舒适度分析。结果表明:桥梁结构强度、刚度、安全性均满足规范要求,人行舒适度满足规范舒适性指标限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