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实现风噪开发工作前移并降低风噪开发成本,探讨了建造声学舱对新车型开发的必要性和建造声学舱的技术方法,并通过声学舱风洞试验,验证了某车型A柱饰条、前风挡上部、后视镜镜柄、后视镜底座等部位造型对风噪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利用声学舱提前验证A柱、前风挡、后视镜等部位造型对风噪性能的影响,对提前规避风噪问题、减少开发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某全新开发的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port Utility Vehicle,SUV)车型设计过程中,为降低镂空式尾翼对整车风噪性能的影响,对汽车外部流场及声场进行仿真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针对镂空式尾翼的形状结构提出优化方案并验证。对尾翼区域风噪仿真方法研究及镂空式尾翼方案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风噪是影响汽车高速行驶时乘坐舒适性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阐述了利用声音听诊器、超声波泄漏检测仪和封堵排除法对某车型风噪问题的分析和改善过程。  相似文献   

4.
稳定杆是悬架系统中的重要零件,直接影响汽车的行驶平顺性、操纵稳定性和安全性能。基于整车各系统轻量化的需求,本文以某车型实心稳定杆为研究基准,应用空心管材代替实心材料设计了一种空心结构的稳定杆,介绍了空心结构稳定杆的设计开发思路,分析空心结构的外观尺寸、刚度、强度和疲劳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内外径和壁厚设计,空心结构稳定杆可满足实心结构同等的使用性能需求,同时可实现23%的轻量化。  相似文献   

5.
汽车风噪是指车在高速行驶的过程中迎面而来的风的压力已超过汽车的密封阻力进入车内而产生的,行驶速度越快,风噪越大。汽车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不断提高车辆驾驶性能、安全性能的同时,对车辆的舒适性要求也在不断提升。随着消费者对驾驶室内的噪声越来越重视,汽车厂应该从设计、工艺、质量控制等领域采取措施,降低风噪,提升企业的客户满意度,树立优秀的品牌形象。本文就轿车的前围密封性对风噪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前保险杠饰条与前大灯饰条间隙面差超差问题的研究,针对实车匹配状态反映的问题,对零部件质量、尺寸链校核及匹配方案进行分析和验证,找到影响匹配的主要因素;对零部件进行尺寸修正,使前保险杠饰条与前大灯饰条匹配满足DTS(Dimensional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设计要求,并指出设计上的不足,以便在后续车型中规避和优化。  相似文献   

7.
NVH性能是影响车辆舒适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某SUV车型加速过程中在发动机转速为2600 r/min时存在明显轰鸣声,严重影响车内乘员舒适性。通过道路上车内噪声的测试与分析、模态分析、CAE分析等方法对轰鸣声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确定该轰鸣声是由车身风挡横梁下板的局部结构振动和空腔声学模态耦合引起的。通过提高车身风挡横梁下板局部刚度改变结构振动的固有频率,避免了风挡横梁下板振动与声腔模态耦合。对风挡横梁下板进行局部改进后,道路试验结果表明车内轰鸣声得到明显改善,噪声降低5d B(A)左右。  相似文献   

8.
后视镜回流区内湍流流动产生的Lighthill 体声源是车内风噪声的重要来源。采用连续伴随方法,以体声源强度为目标函数对汽车后视镜进行了风噪敏感度分析研究。通过风噪敏感度分析得出后视镜敏感度云图,用于指导后视镜的优化设计,从而减小由后视镜带来的气动噪声。使用开源软件OpenFOAM 对某车型后视镜单体完成网格划分、流场计算以及敏感度分析,并通过对后视镜流场进行分析以论证所得到的敏感度云图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基于连续伴随的敏感度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计算风噪敏感度并应用于风噪优化。  相似文献   

9.
后视镜回流区内湍流流动产生的Lighthill体声源是车内风噪声的重要来源。采用连续伴随方法,以体声源强度为目标函数对汽车后视镜进行了风噪敏感度分析研究。通过风噪敏感度分析得出后视镜敏感度云图,用于指导后视镜的优化设计,从而减小由后视镜带来的气动噪声。使用开源软件OpenFOAM对某车型后视镜单体完成网格划分、流场计算以及敏感度分析,并通过对后视镜流场进行分析以论证所得到的敏感度云图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基于连续伴随的敏感度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计算风噪敏感度并应用于风噪优化。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汽车车身主要部件对风噪贡献量大小及频率特性规律,以便进行风噪快速改进设计,对某款5座SUV、某款7座SUV、某款轿车在同济大学整车气动声学风洞内进行了车内风噪试验研究。重点总结了不同车型车身主要部件对车内风噪贡献量大小及频率特性分布规律,同时利用试验手段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车身表面的段差、分缝缝隙、密封系统零部件对车内风噪普遍具有明显的贡献量,而且均分布在特定频段。这些规律可为不同车型在开发过程中解决风噪问题提供指导方向。  相似文献   

11.
现有评价汽车车内风噪的指标仅能反映各个频率成分的宏观计权,缺乏对频谱局部问题的判断,需加以完善。通过分析23辆不同量产汽车的风洞试验数据,证明车型等级与车内风噪性能呈正相关,并总结较优样本的频谱规律。频谱中高频段较窄范围内不光顺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泄漏噪声,应尽量避免。提出将作移动平均后的频谱与原始频谱差值进行累加得到频谱不光顺程度量化指标的方法。结果表明,频谱光顺度与车内风噪性能密切相关,对泄漏噪声尤为敏感,可用于车内风噪水平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车辆在日常行驶过程中,经常会被小石子或高空坠物撞击汽车前挡风玻璃,造成汽车前挡风玻璃破损甚至开裂,汽车前风挡玻璃破损后一般只能选择更换,但更换不当会引起漏水、风噪变大等问题,另外还会额外增加更换太阳膜的成本,其实,大部分玻璃破损都可采用玻璃破损修复技术进行修复。  相似文献   

13.
田永 《上海汽车》2010,(1):53-56
现在汽车上常用的玻璃分为两种:夹层玻璃和钢化玻璃。前风挡玻璃主要是夹层玻璃,后挡和侧门玻璃多为钢化玻璃。尤其是前风挡玻璃,和乘员接触最近,保护作用作也最大,它与乘员安全息息相关,所以玻璃的生产前期试验验证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主要分析了汽车前风窗玻璃的结构,通过对比ISO,欧洲经济委员会(ECE),中国国家标准(GB),上海汽车(SAIC),双龙汽车(Ssangyong),名爵汽车(MG),菲亚特汽车(FAIT)等试验标准,研究了前风窗玻璃的试验机理和试验方法,给出了相关的试验步骤和试验限值,对玻璃的质量控制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某车型的风挡玻璃下横梁结构,针对提高行人头保护性能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明,优化后的风挡玻璃下横梁可以提供更大的变形吸能空间,降低加速度峰值和HIC值,提高行人保护性能,为车型行人保护性能评价和开发改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雷宇宇 《时代汽车》2022,(1):131-132
文章根据某车型冲压窗框结构在高速行驶过程中的风噪分析,从车门密封条、车门钣金、侧围匹配状态及密封条结构进行对比分析,查出风噪原因以及制定改进方案,解决车门密封条带来的风噪问题,从而得出后续新车型类似匹配结构设计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车身A柱和后视镜的风噪,建立汽车简化模型。基于气动声学风洞试验,设计了外形配置不同的5种模型。以A计权声压级和语音清晰度为评价指标,对侧窗外表面、远场和车内风噪展开对比分析。结果表明:A柱涡区域内高频风噪衰减较快;方形A柱对后视镜风噪具有明显掩蔽作用;后视镜风噪中存在压力级峰值,对应特征频率随风速升高而增加;随风速升高,各模型车窗、远场和车内风噪均明显增加;偏航时,车窗风噪在全频段内表现出迎风侧降低、背风侧升高的趋势,远场风噪与车内风噪在不同频段展现相同趋势。  相似文献   

17.
采用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对某乘用车型的A柱风噪性能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不同工况下A柱区域的气流分离结果。结果表明原方案的A柱气流分离明显,存在风噪风险。通过CFD方法提出多种优化设计方案,并对优化方案进行单因素和综合因素分析,得到最优方案,有效减小了气流分离,降低了A柱的风噪风险。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汽车的风噪与造型、密封结构等零件关系较大,而利用设计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DFM EA)工具的风险预防和质量控制,能系统地体现以往车型开发中出现的故障失效模式,统计故障发生的零部件,进而总结开发经验,对开发过程中的问题起到借鉴作用,同时对开发过程实施闭环控制,有效提升质量.文中采用DFM EA结构框架指导某款车型的开...  相似文献   

19.
针对某车型进行了正面40%可变形壁障碰撞试验,基于hypermesh分析了试验车车身侵入量过大的原因,并对车身前围板骨架、机舱、地板纵梁和前柱加强板结构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车身结构优化后,有效地改善了车身入侵量,降低了车身罚分,提高了车身碰撞性能,保证了汽车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明了乘用车车内轰鸣声的产生机理,并介绍了轰鸣声的分析与控制方法。文中按照"激励源-传递路径-响应"的分析思路,对某SUV车型的车内轰鸣声进行了详细的试验与分析,找出了该车车内轰鸣声的主要问题。针对该车高转速车内轰鸣声过大的问题,重点分析了前减振塔及加强横梁、前围防火墙、前风挡玻璃对其车内轰鸣声的影响程度。通过优化前围与前风挡玻璃支撑刚度,降低车身振动,有效地缓解了高转速段的车内轰鸣声问题。通过本文的试验与分析,为高转速段车内轰鸣声的改善提供了成功的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具有较大的工程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