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驾驶员在长时间的驾驶过程中,会受到来自路面和车体的振动,频繁的振动极易使驾驶员产生疲劳感。超过界限的振动就会对驾驶员的生理和心理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从而降低工作效率,甚至导致交通事故。鉴于此,现在的许多商用汽车驾驶员座椅上都采用了空气悬浮式减振座椅。车辆安装了空气悬浮式减振座椅,当气囊被充满气体后,驾驶员就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把座椅调节到最舒适的气压位置(即减振平衡点),平顺性极佳。空气悬浮式减振座椅,除座椅自身质量外,可以承载130kg的质量,加上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振动所产生的加速度重力,悬浮距离可保持在10-70mm之间。由于悬浮状态隔离了力波的直接传导,具有减振,防振、抗振等特性,从而大大减轻了驾驶员的旅途疲劳,并有效降低了危险系数。面对国内及国际汽车市场的需求,浙江省温岭市富康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研制开发了空气悬浮式减振座椅气泵,申请了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03327845.8、ZL03229245.7)。该产品于2004年12月通过了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受国家科技部委托)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评委会一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叉车座椅设计的问题,运用人机工程学理论,从驾驶员生理特性和作业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其舒适性的原因,再从坐姿舒适性、振动舒适性、操作舒适性方面提出叉车座椅的设计方法,以提高驾驶员的舒适度、减少驾驶员疲劳程度。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高等级公路的兴建,各旅游公司、出租汽车公司及宾馆饭店等部门迫切需要豪华、舒适、性能优良和安全可靠的客车.现代人们对客车驾驶座椅的评价,不只是满足于外形美观华丽,更重视人的因素,例如舒适的座姿、轻便的操作体位,合理的体压分布等.座椅作为客车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客车的乘坐舒适性、安全性和方便性,并在感情上影响人们对客车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一些客车驾驶员座椅实测数据进行统计,结合有关标准资料和人体工程要求,对客车驾驶员座椅尺寸进行分析并推荐了有关数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人机工程的客车驾驶员坐姿舒适性校核与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目前正在参与的某型新能源电动客车的设计,对该电动客车的驾驶室进行人机工程的研究,利用CATIA软件建立某型新能源电动客车的驾驶室三维模型并对车辆驾驶室进行驾驶员坐姿舒适性校核,根据人机工程学对中国人体模型进行模型建立并对驾驶员坐姿舒适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该客车的方向盘,座椅以及脚踏板等布置合理,实现了校核与评估一体化,为后期的总布置整体评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刘波 《汽车与配件》2007,(39):42-45
随着人们对车辆乘坐舒适性要求的提高和我国客车悬架技术的发展,空气悬架在客车上的应用日益广泛。传统的空气悬架控制模式是采用机械高度阀,即通过高度阀阀门的开启调节对空气悬架气囊的充放气,从而保持车辆恒定的行驶高度。随着系统应用的推广和车辆控制技术的发展,电子控制逐渐取代传统的机械控制电子控制系统,不仅提高了操作的舒适性和反应的灵敏度,[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们对车辆乘坐舒适性要求的提高和我国客车悬架技术的发展,空气弹簧悬架在客车上的应用日益广泛。传统的空气悬架控制模式是采用机械高度阀,即通过高度阀阀门的开启调节对空气悬架气囊的充放气保持车辆恒定的行驶高度。随着系统应用的推广和车辆控制技术的发展,电子控制逐渐取代传统的机械控制,电子控制系统不仅提高了操作的舒适性和反应的灵敏度,而且可以附加很多的辅助功能。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购买汽车的需求不断增加,对汽车消费需求也从耐用和安全提升到了更舒适的驾车体验。汽车不但要美观、大气、符合主流消费者的观念,同时整车需要更好的安全保障;而汽车座椅的舒适性可以为驾驶员和乘坐者提供更为舒适的乘车环境,从而提高车辆的实用性能。所以,为了保证驾驶者有更好的乘车感受,汽车企业对于座椅的设计也日益重视,这就需要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要将座椅的舒适性性能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9.
为了建立基于中国人体尺寸的驾驶员舒适坐姿模型,提升驾驶员的驾乘舒适性,文章选取不同的驾驶座椅高度,通过采集驾驶员的舒适驾车姿态,拟合出驾驶员的驾驶H点与方向盘及踏板点的位置关系,得出男性、女性和男女性的舒适驾驶坐姿模型,并给出了各种座椅高度对应的座椅位置和方向盘位置的设计值,对于驾驶员的驾驶舒适性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乘坐舒适性是汽车座椅的重要性能,它包括静态舒适性和动态舒适性。设计座椅的位置,满足以驾驶员为中心的人机关系和坐姿要求是座椅设计的前提。提出了座椅位置及其调节范围设计的有效方法,并研制了相应的CAD系统,可以帮助厂商明确座椅位置设计的要求,并获得一系列信息,为汽车生产商和座椅供应商提供了一种良好的对话工具。  相似文献   

11.
客车乘客座椅的乘坐舒适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介绍客车乘客座椅的乘坐舒适性和人体舒适坐姿的相关要求,并扼要介绍亚星YXZ232座椅的乘坐舒适性。  相似文献   

12.
王先耀 《汽车电器》2005,(3):44-44,46
操纵方便快捷并能提供最佳方位的电动座椅,在乘用车尤其是轿车驾驶员座椅上的配置越来越普及,已成为评价轿车舒适性及装配品质的重要指标。广州本田雅阁2.3L轿车驾驶员座椅为8种可调方式的电动座椅,具有代表性。本文所述为广本雅阁2.3L车型,即第6代雅阁,其电动座椅配置:驾驶席为电动八向可调式,副驾驶席未设置电动座椅,为机械手调式,全车只有一套控制电路。  相似文献   

13.
客车驾驶员的操作舒适性和乘客乘坐舒适性是客车重要的评价项目,针对主机厂售后反馈信息中关于驾驶不舒适和乘坐不舒适的问题,提出利用人机工程学把驾驶员操作中不舒适的问题和乘客乘坐不舒适问题转化到设计车型中。首先将主机厂售后信息分类,分成驾驶员操作舒适性问题和乘员舱舒适性问题。通过与竞品车型比较,判断设计目标值制定是否合理,然后调整人机空间目标值。通过泡沫模型、油泥模型和样车制造,验证城市客车内饰设计过程中的人机工程学设计,实现驾驶员和乘员较高的驾乘满意度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万萍 《客车技术》2006,(4):26-28
客车内饰是客车车身的重要组成部分,虽说相对车上其它部件而言,对车辆的运行性能没有什么影响.但其面目一览无遗,对客车的舒适性、安全性、装饰性起着决定性作用。内饰的品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客车的豪华程度、档次,已是当前客车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越来越受到客车生产企业的重视。因此客车内饰的设计应最大限度满足乘客的使用功能及视觉功能要求,做到内室设计及色彩配置的舒适、安全、和谐、简洁、美观。  相似文献   

15.
基于Ramsis的微型汽车驾驶员舒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SAE相关标准,针对某微型汽车,应用Bomais建立了驾驶员人体模型.通过对GB95%男性驾驶员和GB5%女性驾驶员驾驶姿势、踩下加速踏板、换上1挡、换上倒挡时的舒适性分析发现,依据该微型汽车设计的人体布置参数基本满足了设计要求,GB95%男性驾驶员身材尺寸在驾驶员座椅可调尺寸范围内,GB5%女性驾驶员身材尺寸也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6.
张程 《汽车文摘》2023,(4):35-39
随着消费者购买第2辆汽车的需求增加,消费者对汽车驾乘舒适性要求也逐渐提高,特别对座椅的乘坐舒适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汽车座椅系统设计没有全面考虑用户的休息情景,造成后期乘坐体验舒适性差。通过前期传统座椅布置设计分析,制定零重力座椅人机布置要求,校核零重力座椅布置优化设计参数,总结了座椅设计开发优化方法。通过改善零重力座椅的人机参数,增添更多座椅使用模式,确保驾乘人员乘坐舒适并成功应用于整车产品市场。  相似文献   

17.
随着商用车的发展,人们对驾驶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增加座椅扶手功能提高长时间驾驶的舒适性,减轻疲劳成为产品提升的重要方向。文章主要从座椅扶手的应用、布置设计、扶手使用舒适性分析、行车操作舒适性分析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了商用车扶手设计的思路及注意要点,从理论上分析商用车座椅配备扶手功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汽车座椅是车辆驾驶舱以及乘员舱内的重要零部件之一.其主要的基础功能是支撑、定位以及保护驾驶员和乘客.优秀的座椅设计能为驾驶员和乘坐人员提供舒适、安全、不易劳累的行车感觉.本文介绍了评价汽车座椅静态舒适性的主观、客观方法,以及在新车型座椅开发过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中长途旅行硬座旅客的需求,对我国铁路系统现有运行的第三代主型客车——25型客车进行改进设计,分析该型号客车存在的不足,针对该型号客车的现状提出了一些有关人机舒适性理论基础的参考性建议,并在该型号客车的基础上,提出对车厢内部(座椅、桌子)进行改进。通过调查,统计出合理的参数,并利用CAD、3DMAX等软件对车厢内部结构进行具体的设计及效果仿真。文章的设计改进充分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在载客人数不变的前提下,旅客能够获得更加舒适的乘车体验。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人因分析为手段,以设计出合理的驾驶座椅来满足驾驶员人体安全、舒适为设计目标,得到结论:驾驶座椅安全性设计应着重考虑人(驾驶员)坐姿生理特性及人体对车内振动.微气候的反应等两大方面。并从主动安全性设计、被动安全性设计两个方面详尽分析了驾驶座椅安全性设计的思路,以期达到对汽车驾驶座椅的安全性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