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速公路湿陷性黄土路基的压实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黄土路基的工后沉降和黄土边坡的长时间稳定等问题,结合工程实际,采用室内试验的方法分析了湿陷性黄土空隙比与沉降量随压力的变化,提出采用冲击压实技术对路基进行压实。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冲击压实技术能减小路基的土体空隙比,使路基达到稳定,对促进湿陷性黄土的沉降效果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冲击碾压对城市道路湿陷性黄土路基的处理效果,针对甘肃国际陆港中心区道路建设场地湿陷性黄土特点,设计了湿陷性黄土路基冲击碾压处理方案,采用土体沉降量、压实度、湿陷系数、压缩模量等参数表征处理效果,研究不同冲击碾压遍数下路基不同深度范围的土体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冲击碾压能够有效改善湿陷性黄土路基压实度、压缩模量、湿陷性,冲击碾压25遍后深度为80 cm的黄土湿陷性完全消除;冲击碾压对150 cm范围内的湿陷性黄土压实度提高效果显著,冲击碾压对湿陷性黄土的有效处理深度为1.5 m。  相似文献   

3.
黄土路基强夯前后浸水入渗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路基黄土的湿陷性影响,是路基病害的重要因素。文中结合土水特征曲线、渗透系数与基质吸力曲线、室内及野外试验数据,通过浸水入渗数值模拟及现场试验,分析强夯前后路基黄土的浸水入渗规律和影响深度,评价强夯处治效果,为黄土路基的沉降计算和防治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在天然湿度下具有较高强度和较低压缩性的特殊土,遇水极易产生湿陷变形,对道路工程有害。结合内蒙古某高速公路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处治工程,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碎石桩处治前后的路基断面模型并进行沉降数值模拟,结合现场沉降观测结果,分析碎石桩对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的处治效果。结果表明,经碎石桩处治后的路基沉降小于碎石桩处治前的路基沉降,碎石桩可有效减少湿陷性黄土路基不均匀沉降。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较为接近且变化规律基本一致,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湿陷性黄土路基普遍出现的路基沉陷、路面开裂以及过大的工后沉降等病害,以国道109线十七沟-清水河段一级公路为例,提出了灰土垫层处治湿陷性黄土路基的设计方法,为黄土地区湿陷性黄土路基的填筑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掌握建筑垃圾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后复合地基的沉降变化规律,提出了4阶段(填筑期、工后期、浸水期、浸水后)监测方案,对依托工程进行了共持续141d的长期监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浸水前复合地基的沉降主要发生在路基填筑阶段;水对湿陷性黄土复合地基的沉降量影响很大,浸水后增加了2.7~3.2倍,这部分沉降主要是由下卧层的黄土沉陷引起的;停止浸水后下卧层土体发生次固结沉降,这部分沉降量很小;复合地基各阶段的沉降曲线沿路中心基本呈对称分布,中间大、两侧小,在坡脚位置出现了轻微隆起的现象;建筑垃圾桩对桩间土的挤密作用以及桩身材料的高吸水率,使复合地基的加固区起到了很好的隔水作用,这对于降低黄土湿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上研究成果为湿陷性黄土复合地基的方案设计及沉降监测提供了可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湿陷性黄土合理的压实工艺,在莘南(莘县—南乐)高速公路聊城莘县段铺设试验路段,设计振动碾压、冲击碾压及强夯3种处理方案,通过对比分析经3种方案处理后黄土的沉降量、湿陷性,得到不同处理方式后路基沉降量和湿陷系数的变化,分析不同处理方案的有效处理深度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湿陷性是造成黄土路基沉降的重要原因。如何定量评价湿陷性对黄土路基的影响程度,是黄土路基工程和研究中的重要问题。由于黄土的特殊性,目前常用的数值分析软件都不带有湿陷性黄土的本构模型。本文基于黄土增湿等效压力的思想,把黄土湿陷变形转化为FLAC3D中单元体的加载变形,利用简单的本构关系,对这一问题进行解答。  相似文献   

9.
湿陷性黄土地基会造成铁路路基大幅沉降,甚至严重影响路基的安全和使用,必须采取可靠的地基处理措施。结合大西铁路客运专线DK551+230~+850段路基施工,介绍柱锤冲扩桩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应用的施工工艺、注意事项及处理效果。工程实践表明:应用柱锤冲扩桩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效果很好,各项技术指标都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湿陷性黄土地区公路普遍出现的路基沉陷、路面开裂以及过大的工后沉降等病害,以国道109线十七沟-清水河段一级公路为例,根据湿陷性试验判定了黄土的湿陷等级,提出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治措施,为消除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危害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由于水对黄土湿陷性的影响,公路路基在黄土地区的处治技术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为了研究强夯前、后路基的湿陷性处治效果以及在浸水前、后路基的沉降变形规律,在现场布置相应的处理方案与检测方法,对应于三种不同能级的强夯手段,通过土工试验结果,研究强夯前、后压实度与湿陷系数随土体深度的变化规律;通过现场载荷试验,研究原状未浸水、原状浸水、强夯未浸水、强夯浸水四种不同类型场地的地基极限承载力;通过浸水试验,研究强夯后浸水与未浸水场地的载荷与沉降变形曲线,沉降变形与时间曲线,分析不同的荷载下相应能级强度与变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进行路基设计时,现状场地已经过初步整平,正处于自然沉降期;场地内多为黄土状粉土层及马兰黄土,具湿陷性;素填土层由于回填时间较短,填方高度较大,尚未完成自重固结,工程性能一般,不可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需进行加固处理。结合上述地质特点及道路工期要求,提出采用强夯法对路基进行加固,以消除黄土湿陷性,提高路基的承载力。  相似文献   

13.
湿陷性黄土公路路基病害类型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宁夏众多公路的调查、分析,认为湿陷性黄土路基的病害主要可分为路基沉陷、路基陷穴、边坡冲刷与失稳及高填路基破坏等四类。黄土的特殊结构是造成黄土路基产生湿陷性破坏的内在原因,而排水不畅及合成坡度大等,则是黄土路基湿陷性破坏的主要原因。合理排除地面水和地下水是防止黄土路基发生湿陷性破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以山西省河津至运城高速公路为依托工程,运用小规模试桩现场浸水载荷试验,对湿陷性黄土地区桥梁桩基的沉降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浸水初期试桩桩顶沉降发展变化较快,其后发展变化越来越慢且趋于稳定;停止浸水后,桩顶沉降稍有停滞,其后变化趋缓,并很快趋于稳定;浸水期间桩顶沉降曲线可用二次抛物线进行拟合。湿陷性黄土浸水湿陷引起的桩顶沉降不容忽视,在湿陷性黄土地区通过容许沉降值来确定桩基承载能力则更为合理。研究成果对同类湿陷性黄土地区桥梁桩基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介绍湿陷性黄土路基沉降观测变形监控手段及拟采用的预测方法,并对试验段路基的观测元件埋设方法、观测原理以及施工注意的要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结合西部课题,通过对陕西试验路段新老路基沉降的长期观测,采用一种合适的曲线对新老路基沉降进行模拟,得到新老路基的沉降规律和沉降差异以及黄土的沉降规律,同时还得出新老路基在长期荷载和短期荷载作用下的沉降差异。通过拟合曲线可以预测新老路基不同部分的最终沉降值,为预测新老路基的不协调变形以及建立黄土路基沉降的本构方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湿陷性黄土段公路路基强夯法的施工技术,以甘肃某公路路段湿陷性黄土路基进行研究,通过对湿陷性黄土的介绍和我国当前处理湿陷性黄土路基的通用方法,总结出对该路段路基进行强夯法处理,在具体的施工流程中,探讨强夯法的优缺点,并且对施工后的试验路段进行路基平整度、压实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路段平整度、压实度指标能够明显满足规范要求,强夯法对湿陷性黄土路基作用明显,路基的施工质量良好。  相似文献   

18.
廖隽 《公路交通科技》2013,(5):56-59,74
文章通过分析湿陷性黄土的结构组成和强度参数,对强夯加固技术在湿陷性黄土路基中的应用做了研究。对强夯原理、加固机理、设计计算以及施工技术进行了详细阐述。针对山西某湿陷性黄土路基的实际情况,采用强夯加固技术进行处理,并对加固效果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采用压缩量最大、隆起量最小的原则确定有效夯击次数,影响深度超过填土高度2m左右,压缩模量较原有路基提高了大约50%。  相似文献   

19.
文章针对黄土湿陷性对公路路基的危害,结合甘肃黄土路基工程施工实践,对黄土路基由于湿陷性产生的路基病害成因进行分析,对处治措施进行探讨,供黄土地区公路建设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湿陷等级属于I(轻微)~Ⅱ(中等)非自重性黄土,可以通过对路基基底采用冲击压实的施工方法来提高地基强度,减少沉降量。冲击之后对1 m深度范围内土样进行检测,若平均压实度达到90%以上,平均湿陷系数小于0.015,说明湿陷性基本消失;若检测不合格可以通过继续冲击压实的施工方法,达到消除黄土湿陷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