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分析了开关型EP阀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和功能特性,并设计了预控压力控制策略。基于AMESim软件建立了开关型EP阀的仿真模型,分析了制动、缓解电磁阀响应频率和PID死区参数对预控压力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开关型EP阀的动态响应和静态精度。  相似文献   

2.
基于ANSYS电空制动EP阀线圈稳态温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EP阀在城轨交通车辆制动系统中的作用,根据EP阀线圈的几何模型特点建立了线圈有限元模型,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电空制动EP阀线圈稳态温升进行了仿真计算,仿真结果与利用电阻法测定的结果基本相符,达到了国产化电空制动EP电磁阀线圈稳态温升的设计要求。仿真为EP阀电磁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提高城轨交通车辆电空制动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EP阀作为城轨交通车辆制动系统的关键部件已于2005年2月23日通过国家有关部门鉴定。  相似文献   

3.
阐述HX_D3系列机车受电弓升弓先导电磁阀的典型故障,统计故障情况。从电磁阀的工作原理及技术参数、电磁阀线圈的绝缘性能、电空阀检修工艺及现场执行情况、测漏剂对电磁阀的影响4个方面,分析总结电磁阀故障原因。在进一步调查电磁阀工作环境、微量泄露对升弓控制的影响后,提出修订检修工艺、督促厂方提高产品质量的对策,经验证有效,为其他类型机车故障原因分析和问题整改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HXD2机车用撒沙电磁阀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利用AMESim软件对该撒沙电磁阀进行了建模和仿真,从仿真结果分析了各参数对撒沙电磁阀的影响,对改进及优化撒沙电磁阀的内部结构,提高撒沙电磁阀工作性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针对高速道岔直尖轨非工作边表面出现纵向裂纹的问题,通过建立车辆道岔多体动力学模型和三维弹塑性轮轨接触有限元模型,分析倒圆弧半径对直尖轨等效应力及其作用位置的影响。结果表明:尖轨顶宽30mm到顶宽40mm断面间易发生非工作边表面裂纹,其中顶宽35mm断面的受力状态最为不利;倒圆弧半径取值越大,对尖轨降低值的影响越大,为降低对车辆轨道动力性能的影响,在相同条件下,应尽可能选择较小半径的倒圆弧;直尖轨倒圆弧能够有效降低内部的等效应力,并能增大应力作用位置到非工作边的距离;综合考虑直尖轨降低值和受力状态,倒圆弧半径取3mm时优于其他半径取值。  相似文献   

6.
基于RCP的动车组制动系统电空转换单元控制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2个高速开关电磁阀和1个压力传感器构成的电空转换单元,是制动系统的核心部件之一,其控制策略直接关系到制动系统所施加制动力的精度,现在介绍电空转换单元的工作原理、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快速控制原型设计方法,针对该单元提出了一种有效的控制策略,为了使电磁阀能够对系统进行连续的调节,采用脉宽调制方式驱动阀,根据阀的占空比死区特性和系统的负压效应,对传统PID调节器进行改进,并在基于MicroAutoBox的半实物仿真平台上进行了在线实时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能保证电空转换单元的转换精度和反应速度。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轨道车辆现有2种EP阀结构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EP阀的改进方案,并通过改进前后的EP阀仿真对比,验证了改进后的EP阀具有更好的控制精度。  相似文献   

8.
对广州地铁4号线列车EP2002制动控制系统特点进行了简要描述,详细介绍4号线列车EP2002制动系统各项功能,对EP2002阀之间的通讯,以及EP2002阀同列车线、TMS和VVVF之间的通讯进行了介绍,结合列车在运营中出现的故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反馈孔孔径对中继阀性能的影响,文章采用AMESim软件建立中继阀的仿真模型,仿真得到的出口压力变化过程及供排气阀杆振动现象与试验基本一致。采用该仿真模型进一步研究发现随着反馈孔孔径的增加,供排气阀杆振动的幅度及持续的时间均随之增加,出口压力的波动亦随之加剧,反馈孔孔径过小则会引发出口压力过充现象。最终得出结论:针对所研究的中继阀,反馈孔的孔径应在2~3 mm。  相似文献   

10.
利用基于气体流动理论开发的单阀试验台计算机仿真系统,仿真出单阀在平原和高原气压条件下试验性能的变化规律;根据车辆段单阀试验结果,将分配阀性能划分为若干区段,使用仿真系统仿真出对应每个区段边界阀的参数,再通过仿真系统计算这些边界阀在低气压下的试验性能,分析出大气压对阀试验性能的影响,最终得出平原合格阀在高原不合格概率,为制定低气压环境下试验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ZPW-2000A无绝缘轨道电路调谐区由1型调谐单元、钢轨、空心线圈、2型调谐单元构成,本区段所连接的调谐单元显容性,钢轨、空心线圈和邻区段连接的调谐单元呈感性,这两部分形成并联谐振。分析普速铁路ZPW-2000A空心线圈SVA阻抗值对整体谐振电路的影响,提出调谐区小轨道电路品质因数的计算方法,通过提高调谐区品质因数,可以改善钢轨传输的稳定性,增强调谐区选频性能。  相似文献   

12.
根据空气流动理论和KZ1型控制阀(KZ1阀)的工作原理,建立使用KZ1阀的列车空气制动系统仿真模型,并开发相应的列车空气制动仿真系统,对KZ1阀置于快速及普通位时单车的制动、缓解和紧急制动进行仿真。与试验结果对比表明,仿真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单车制动性能。对KZ1阀应用于时速160 km快速货车的列车制动特性进行仿真分析可知,KZ1阀在快速位时的列车制动性能与104型控制阀接近,在普通位时与120型控制阀接近;KZ1阀在制动、紧急制动时性能较好,但是在缓解时波速过低,初步分析是由于副风缸容积过大所致。因此,使用KZ1阀的车辆与使用其他型号控制阀的车辆混编时,可能会发生缓解传播不连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制动控制单元中紧急阀的功能、工作原理及其在车辆运行中容易出现制动不缓解故障现象。通过台架试验,对紧急阀进行了故障分析,提出了调整紧急阀电磁线圈参数的改进措施。试验证明,电磁阀线圈参数调整后的紧急阀故可有效防止紧急制动不缓解的情况发生。  相似文献   

14.
中低速磁悬浮列车悬浮电磁铁线圈电感计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传统磁路方法和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对中低速磁悬浮列车悬浮电磁铁线圈电感进行了研究,得到悬浮电磁铁电感随着悬浮气隙、电磁铁线圈电流和电磁铁滚动角度变化而动态变化,在悬浮供电电源和悬浮斩波器的设计中应重点考虑.  相似文献   

15.
使用基于气体流动理论的列车制动系统数值仿真方法定量分析了120阀的紧急阀III孔径、局减阀上的局减孔孔径、加缓风缸向列车管充气孔孔径对单编万吨列车制动、缓解特性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紧急阀III孔径对列车的紧急制动特性有明显的影响。该孔径在2.3~2.7 mm范围内能够保证在常用制动时不发生紧急作用,同时紧急作用也能正常发生,并且该孔径越大,其制动波速越慢,在紧急制动时,该孔径由2.35 mm增大到2.65 mm,其制动波速由283.2 m/s降低到244.2 m/s,降低了14.2%;局减阀上局减孔孔径对常用制动时的制动波速有明显的影响,孔径越大,其常用制动的制动波速越快,在减压100 kPa时,孔径为1.5 mm时比0.5 mm时制动波速增大了77.4%;加缓风缸向列车管充气孔的大小对缓解波速有明显的影响,该孔径越大,缓解波速越快,在减压100 kPa之后缓解的过程中,随着该孔径由0.5 mm增大到1.5 mm,缓解波速增大了53.1%,小减压量制动后缓解时,该孔径大小对缓解波速影响较小。该结论为新阀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直接功率控制(DPC)以其简洁明了的系统结构、优良的动静态性能,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文章提出了一种固定开关频率的双馈风力发电系统网侧直接功率控制策略,该策略基于空间电压矢量调制(SVM),简化了滤波器的设计,实现了动态过程中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解耦控制;同时在直流电压控制环中设计了一个模糊PI控制器。最后利用软件Matlab/Simulink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后的DPC策略能够实现单位功率因数,电流谐波小,具有良好的动静态和鲁棒性能;所设计的模糊PI控制器能够抑制启动时直流电压、有功和无功功率的波动,具有良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7.
磁悬浮列车悬浮电磁铁电磁场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了进一步提高车体悬浮控制精度,利用有限元法对常导中低速磁悬浮列车的磁场进行了二维分析,得到了更为精确的电磁力随着悬磁气隙及电流强度变化的规律,并在试验中对其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8.
电磁型磁悬浮列车侧向力特性和弯道段运行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以应用于八达岭旅游示范线的CMS—3型磁悬浮列车及其中试试验线为研究对象,对单转向架磁悬浮列车的侧向动态特性和侧向的静态导向力大小进行了测试;对磁悬浮列车在3种平面缓和曲线上运行时的垂向悬浮气隙变化进行了仿真分析;对不同的悬浮控制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本系统的下一步发展提出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直流传动系统中单神经元自适应智能控制的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直流传动系统的特点,提出了单神经元自适应智能控制策略.仿真研究与实时控制结果表明,这种单神经元自适应智能控制系统不仅具有良好的静、动态性能,而且还具有令人满意的鲁棒性与自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