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公路》2015,(9)
为研究带受力盘塑料套管混凝土桩(带受力盘TC桩)的受力机理,分析其承载力特性,通过现场试验以及室内模型槽试验,对不同桩长的带受力盘TC桩以及回土程度不同的带受力盘TC桩模型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带受力盘TC桩承载力优于普通TC桩。  相似文献   

2.
斜拉桥锚拉板空间有限元分析与模型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对武汉二七大桥锚拉板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与模型静载试验,首先,根据相似理论采用应力相等对试验模型进行合理设计,以保证模型和实桥具有相同的受力状态.其次根据试验模型和实桥模型有限元分析,得出试验模型能反映实桥结构的受力状态,最后,对模型静力试验的数据分析,同时与模型有限元计算结果比较,得出两者应力接近,验证了计算模型的正确性,同时可知模型结构具有一定的安全储备,但局部区域存在严重的应力集中现象,在实际加工时切记要注意圆弧倒角的过渡匀顺,尽量减小应力集中.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一种正交异性钢-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轻型组合桥面结构,在局部车轮荷载作用下的横向受力性能与横向受力组成,进行了足尺模型静载试验和有限元数值模拟。静载试验对同一足尺模型分别进行了横向简支工况和横向悬臂工况的加载试验,通过边界条件的变化来模拟组合桥面板不同的受力状态,并将试验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而后利用有限元模型的分析结果,得到组合桥面板在局部车轮荷载下的横向受力组成。研究结果表明:组合桥面板在车轮荷载作用下,其横向受力局部效应明显,横向应力主要局限于荷载作用区域附近的两道U肋范围内;在车轮荷载影响区域内,由横肋弯曲产生的桥面板整体附加弯矩的影响很小,组合桥面受力以第3体系为主,相应截面弯矩达到了总弯矩的75%,而在其他区域,第3体系受力所占比重迅速衰减,组合桥面受力以第2体系为主;加载至300kN时,组合桥面板受力仍处于弹性阶段,UHPC层顶面最大横向应力达到11.9 MPa仍未开裂,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混凝土桥面铺装层对桥梁结构校验系数的影响,以简支混凝土空心板室内缩尺模型为对象,在不同试验工况下,测试并得到了空心板的应变、挠度值,然后通过理论分析分别研究了桥面不参与受力、全部参与受力、部分参与受力等多种情况下的空心板的理论值,并将其与试验测试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在模型桥梁中有约2/3的桥面铺装层参与了结构的整体受力。表明桥面铺装层对空心板的校验系数影响显著,其结论可为梁桥荷载试验中校验系数的取值范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空心板桥桥面铺装对主梁受力性能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有限元计算模型,对空心板桥桥面铺装层对主梁受力性能进行了仿真模拟分析,并与荷载试验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不考虑桥面铺装参与受力时主梁的计算应力、挠度、荷载效应分别比考虑桥面铺装参与受力时分别大22%、30%、38%,考虑桥面铺装参与主梁受力更加接近荷载试验的实测结果,结构更偏于安全。  相似文献   

6.
自锚式钢结构悬索桥,主缆索力较大、且主缆锚固区受力复杂,为验证主缆锚固区安全性及主要受力壁板应力分布规律,结合烟台夹河大桥主缆锚固区缩尺模型试验,进行了不同工况下缩尺试验模型与足尺结构模型受力计算,研究讨论了大桥主缆锚固区实际受力状态以及壁板应力分布规律。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缩尺模型试验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试验测试结果吻合较好,在主要受力板件的应力分布规律方面,缩尺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足尺模型模拟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大跨度混合体系斜拉桥的受力特点和关键技术,该文以乌江特大桥为例,详细介绍了大桥的结构设计特点,特别是边主梁采用了独特的"上"字形截面,同时,详细介绍了其两项关键技术:锚拉板式索梁锚固结构和钢混结合段的结构和受力特点。为验证锚拉板在活载作用下的疲劳性能,完成了足尺模型疲劳试验;为了解钢混结合段的受力机理,完成了1∶3模型加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这两个关键构造具有足够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试验桥无粘结预应力CFRP筋砼桥面板各受力阶段的力学模型,对其变形、各组成结构的受力情况和非线性开裂问题进行模拟分析,并与试验实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数值模拟的挠度结果及受力过程与试验实测数据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一座运营13年的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为背景工程,开展了实桥静载试验,不仅进行了针对钢管混凝土拱肋承载力的静载试验,还进行了针对吊杆、横梁、桥面板受力状况的静载试验。建立有限元模型对该桥各主要构件的静力性能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该桥钢管混凝土拱肋受力基本正常,但刚度有所削弱,拱脚处应力规律较差;横梁受力状态已超出设计能力;桥面板局部受力较大。试验方法和研究数据可对今后类似桥梁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大跨混合体系斜拉桥中主梁钢混结合段对结构受力的影响,把握其受力特性及传力机理,首先结合整体杆系模型,分析了结合段不同位置对结构整体受力的影响,提出了结合段位置的设计原则;并制作了该桥无格室后承压板式钢混结合段1∶3试验模型,完成了标准组合、1.0倍和1.6倍承载能力基本组合3个工况下的静力加载试验,获得了模型钢梁、混凝土梁和结合部位的应力应变、变形分布情况;建立了空间实体有限元计算模型对其进行了应力分析,采用应力积分方法获得了结合段各部位的传力比例。结果表明:各试验工况下,试验模型没有出现开裂,各部位应力结果均小于理论分析值,应力从钢梁段至混凝土梁段平稳传递,表明钢混结合段结构和构造设计合理,安全储备足够。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模型隧道新型浆液抗浮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盾构法隧道掘进施工时同步注浆浆液的各项物理力学指标对隧道抗浮稳定性的关系密切,该文通过室内材料试验和力学试验及模型隧道抗浮试验,在取得与隧道上浮稳定相关的试验数据的基础上,研究了隧道结构同步注浆材料特性和隧道抗浮稳定性的变化规律,为进一步研究实际隧道掘进施工时的稳定性,隧道衬砌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以及优化隧道掘进施工参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以北京市某立交桥中墩为原型,进行了桥梁模型地震反应的振动台实验研究,考察了分层橡胶支座对模型地震反应的影响,为桥梁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汽车制动踏板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UG软件建立某轿车制动踏板总成的3D模型,基于ANSYS Workbeneh协同仿真平台,模拟制动踏板总成台架试验行业标准中规定的检验项目进行有限元分析,求得该车制动踏板的纵向位移、侧向位移、疲劳寿命。最后通过台架试验,表明该踏板的有限元分析与台架试验结果均符合行业标准。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介绍了上海地区一个深基坑工程的降低承压水的工程实践。在实践中采用了系统的深层承压水治理方法,设计了降水井布置方案,进行了群井降水试验。根据试验成果,对降水方案进行了调整。采用三维渗流模型模拟了地下水的降深分布。实际施工证明该降水方案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5.
寇发荣  方宗德  赵研 《汽车技术》2007,(5):34-36,43
在分析汽车传统被动悬架的基础上,给出了一种新型主动悬架结构。介绍了该主动悬架的工作原理,建立了二自由度的主动悬架数学模型。采用天棚控制策略,设计并研制了主动悬架样机及试验台架,进行了被动悬架与主动悬架的台架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与被动悬架相比,该主动悬架能有效改善汽车的动态性能。  相似文献   

16.
对一种新型的FCE发动机(燃料电池发动机)用焓轮加湿器进行了研究。设计了焓轮加湿器的数学物理仿真模型,并采用有限差分法得到了仿真模型的数值解。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证明了该仿真模型结果是正确的,并且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一种新的流线型薄壁钢箱梁桥。针对该桥大悬臂及大宽跨比的特点进行了试验分析,并进行了数值计算。对于此类复杂结构,选取不同的离散模型对纵向加劲板进行简化模拟,并通过试验验证和全桥模型对所提出的方法的有效性进行判断。虽然全桥模型对于细节和连接部分是不可缺少的分析方法,但是简化分析方法对于确定箱梁结构内力和弯矩仍然保持着一定的有效性。简化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保持着较好的一致性,从而验证了其作为预测结构特性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群桩承载性状的数值计算,是在模型试验的基础上,为研究桩-土相互作用,采用一种既简单又符合土体成层、非均质实际情况的有限层计算模型。该文论述的计算模型不仅能满足工程实际的弹性计算要求,还研究了桩周土体的非线性特性。同时,还综合应用弹性理论法和荷载传递法的优点模拟桩的承载性状,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其力学模型进行计算。数值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良好,表明有限层方法计算超长群桩基础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个新的动力荷载作用下加筋土路基的计算模型,该模型的土体采用动载作用下基于SMP(Spatial mobilized Plane)破坏准则的弹塑性动本构关系进行模拟,加筋材料的本构模型采用非线性多项式进行描述,筋土的相互作用采用双弹簧界面模型来模拟。模型中的参数可以通过常规的土工试验获得。基于该模型的数值分析与实测试验值进行了对比,证明了模型的正确性。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应用于工程实际。  相似文献   

20.
燃料电池轿车动力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燃料电池轿车动力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采用最小二乘参数辨识的方法对模型中的未知参数进行了估计。仿真和实验结果对比证明,所建立的动态数学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动力系统的特性,能够用于后续控制算法的设计和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