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研究牙槽骨高度对旋转移动的影响。方法 建立不同牙槽骨高度的上颌中切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SAP91软件计算了牙周膜的应力。结果 随牙槽骨高度的降低,牙周膜的应力值均增大,根尖部的应力值增大较为明显,牙槽骨轻中度丧失时,牙周膜的应力值增大较小,牙槽骨重度丧失时,牙周膜的应力值增大明显。结论 伴有牙槽骨丧失的成人,旋转力偶值需要更加精确地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分析不同材料嵌体修复邻牙合(Ⅱ类)洞型后牙体组织的应力变化趋势。方法采用锥形束CT(CBCT)扫描的方法,应用Mimics、Geomagic逆向工程等软件建立含嵌体修复的邻牙合面(Ⅱ类)洞型三维有限元模型,并求解分析各模型中垂直、侧向力(舌向45°)加载条件下牙体主应力峰值及不同嵌体修复邻牙合(Ⅱ类)洞后牙体的Von-mises应力分布状况。结果建立了包含牙釉质、本质、髓腔以及牙周膜、牙槽骨的精细下颌第一磨牙邻牙合面(Ⅱ类)近中-牙合(MO)洞型不同嵌体修复三维有限元模型。侧向加载(舌向45°)时牙体的应力峰值明显高于垂直加载,2种加载下4种材料应力值按照降序排列为:钴铬合金>金合金>瓷>树脂。4种不同材料对牙体组织的应力分布相似,牙体的应力峰值主要在洞底部牙本质所对应的髓腔处。结论在下颌第一磨牙邻牙合面(Ⅱ类)洞型的嵌体修复中,与其他3种材料相比,树脂嵌体因其与牙体组织更加相近的弹性模量而产生对牙体组织更小的应力,有利于减少牙折等危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桩核高度对下颌桩核基牙式全口覆盖义齿及其支持组织应力分布的影响,为临床工作提供实验依据和指导。方法建立下颌桩核基牙式全口覆盖义齿及其支持组织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义齿行全牙列垂直加载,分别计算当桩核根外段高度为3、4、5、6mm时义齿及其支持组织的应力值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随着桩核根外段高度的增加,基牙牙本质、牙周膜、义齿基托及皮质骨的应力增大,黏膜的应力分布无明显改变。结论在保证义齿固位的前提下,应尽量降低桩核高度,维护组织健康。  相似文献   

4.
牙周膜牵引成骨正畸牙快速移动研究中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牙周膜牵引成骨正畸牙快速移动的动物模型 ,为其后的系列研究打下基础。方法  6只犬 ,每只犬下颌左右两侧分别为实验侧和对照侧 ,对照侧用传统方法以第三前磨牙为支抗牙移第一前磨牙向远中 ,实验侧用自制牙周膜牵引装置。结果 实验侧牙移动显著快于对照侧 ,X线观察实验侧受牵张的牙槽骨有连续的新骨形成 ,压力侧牙槽骨和牙周膜不出现不可逆性损伤。结论 用自制的装置 ,以犬为实验对象 ,以第三前磨牙为支抗牙移第一前磨牙向远中 ,可建立科学、简单、可靠的动物模型 ,牵引的速度、频率精确可控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模型测量和组织学观察 ,探讨牙齿移动发生的机制。方法 以犬的下颌第二前磨牙为实验对象 ,采用模型测量分析试验牙的移动情况 ;通过HE染色和改良三色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无前后邻牙及有无对牙合的试验牙 ,6周时向近中的移动量分别是 1.17mm、0 .6 9mm ;无远中有近中邻牙及有无对牙合的试验牙 ,6周时向远中的移动量分别是 0 .94mm、0 .5 4mm ;组织学观察显示各实验组的实验牙向移动方向侧的牙周组织结构无明显差异 ,向移动方向相反侧的固有牙槽骨表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新生骨生成。结论 牙齿移动的量、方向与颌骨内应力的分布、越隔纤维存在与否及牙齿移动方向上的阻力有无均有密切的关系 ;牙槽骨改建的量与牙齿移动的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桩冠修复中不同余留牙体高度及箍结构形式的应力分布特点和箍效应的生物力学机制.方法 模拟临床建立箍包绕不同牙体高度的上颌中切牙烤瓷核桩冠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静态加载分析牙本质受力情况.结果 牙本质应力分布呈现出从颈部向根尖部逐渐增高的趋势.牙体预备形成箍结构修复后能减小牙根各部位应力值,减小程度依包绕部位和高度而变,箍结构包绕1 mm牙体高度能明显降低牙体颈部应力值,包绕2 mm牙体时应力降低反而不明显.结论 冠边缘包绕1 mm牙体可产生明显的箍效应,而包绕2 mm牙体修复时应根据牙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钢轨错牙接头区轮轨滑动接触关系,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轮轨滑动接触热弹塑性二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错牙高度、滑动速度以及常、变摩擦系数对轮轨间接触应力以及钢轨摩擦温升的影响.研究表明:轮轨间的接触应力、摩擦热、剪应力、等效应力以及等效塑性应变均随错牙高度增大而增大,错牙高度从1.6mm增加到1.8mm时剪应力、等效应力以及等效塑性应变急剧增大;轮轨接触应力等各值也随着滑动速度的增加而增大,在3m/s时存在速率突变;最大摩擦温升、剪应力、等效应力和等效塑性应变随摩擦系数的增大而增大,但轮轨接触应力则随摩擦系数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位点保存术在牙周炎患牙拔除后牙槽骨量改变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门诊确诊为牙周炎不能保留的患牙85颗,随机分为2组:1常规拔牙组,40颗患牙,采用传统的牙拔除术;2位点保存组,45颗患牙,经微创拔牙后牙槽窝同期植入Bio-OSS胶原,覆盖Bio-Gide胶原膜并且严密缝合。对比两组患牙的临床疗效,并分别于术前术后行X线和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影像学检查,评估2组牙槽骨量变化情况及比较牙槽骨的密度情况。结果两组术区均无感染,愈合良好,牙龈质地坚韧,颜色粉红。X线和CBCT结果显示,常规拔牙组牙槽骨水平和垂直吸收增加,位点保存组牙槽骨垂直和水平吸收量显著低于常规拔牙组(P<0.05),术后6月CBCT显示位点保存组新生骨密度显著高于常规拔牙组。结论位点保存术可有效预防及减少牙周炎患牙拔除后牙槽骨的吸收,改善牙槽骨高度和宽度,成骨效果良好,有利于满足后期的修复需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无牙颌患者在不同垂直距离下髁突的应力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螺旋CT断层扫描技术,经图像数字化处理等方法构建无牙颌患者配戴不同垂直高度全口义齿时下颌骨和颞下颌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载荷状态下髁突的应力分布状况.结果 不同垂直距离时,髁突每个区域拉、压应力并存,分布趋势基本一致,但不同部位的应力值相差较大,随垂直距离降低(由H-2位到H-6位),各区应力值呈减小趋势,在H-8位时各区应力值呈增大趋势.结论 在同等载荷情况下,垂直距离的改变对无牙颌各区域产生不同的应力效果.  相似文献   

10.
牙周膜牵张成骨快速牙移动移动牙张力侧变化的X线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移动牙快速移动时张力侧变化的X线表现 ,为牙周膜牵张成骨理论提供依据。方法 杂种犬 8只 ,拔除下颌两侧第二前磨牙 ,实验侧实施减阻 牵张措施 ,加力 1 4d后 ,停止加力固定 3 0d ;对照侧仅行拔牙术。 1、7、1 4、2 1、44d拍摄实验侧、对照侧咬合侧位片 ,观察移动牙张力侧的X线变化。结果 移动牙张力侧牙周膜加力期间有新骨迅速生成 ;停止加力 3 0d时 ,新生骨放射学特征与对照侧牙槽骨无显著差别。结论 移动牙快速移动时 ,张力侧牙周膜可以快速牵张成骨而不会造成龈下骨质缺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一种较佳的离体牙延期再植的保存方法。方法 100颗正常上下第一双尖牙,随机分成5组,即对照组;微机控制降温,液氮(-196℃)保存1周、2周的离体牙;普通冰箱自然降温,液氮保存1周、2周的离体牙。行活力检测,结果行t检验。结果 离体牙在深低温保存后仍可观察到一定数量的有活性的正常形态的牙周膜细胞。各实验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组间比较,差别都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人类离体牙在经过不同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氟中毒对大鼠剩余牙槽骨的影响。方法选用45d龄SPF大鼠60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饮用蒸馏水)、低剂量氟中毒组(饮水F-浓度为50mg/L)、中剂量氟中毒组(饮水F-浓度为100mg/L)和高剂量氟中毒组(饮水F-浓度为200mg/L),饲养2月后拔除全部左侧上颌磨牙;饲养至拔牙1月后和2月后时,取左侧上颌剩余牙槽骨;采用酶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不同浓度氟中毒大鼠剩余牙槽骨中碱性磷酸酶的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和低剂量氟中毒组碱性磷酸酶(ALP)表达较显著,成骨细胞较多;而中、高剂量氟中毒组成骨细胞数量较少,表达较弱;与拔牙1月后相比,拔牙2月后各组剩余牙槽骨中ALP表达减少。表明剩余牙槽骨骨组织随着时间的推移,成骨细胞数量减少,骨形成减少。结论长期氟中毒对大鼠剩余牙槽骨存在实质性损伤。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管道列车的尺度对波系、尾涡以及气动载荷的影响,基于CFD软件建立三种模型尺度(1∶1,1∶5和1∶10),同时考虑两种悬浮间隙关系(车轨相对间隙不变和绝对悬浮高度不变)的模型;采用改进的延迟分离涡模拟(IDDES)湍流模型和重叠网格技术模拟了列车在管道动态运动,并用风洞试验数据验证了数值方法和网格策略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列车尺度(雷诺数)增大,车前活塞区域变长,尾流扰动区范围缩短;雷诺数对近尾流区的涡对演化影响较小,但在远尾流区,随着列车尺度减小,涡对脉动变强,涡对强度的差异导致了车后正激波形态的差异;列车表面最大正压值和最大负压值均随着列车尺度增大而增大,悬浮间隙对最大正压值影响较小,但与最大负压值成正相关关系;尺度效应从压差阻力和摩擦阻力两方面共同影响气动阻力,整车摩擦阻力和头、中间车的压差阻力与雷诺数正相关,但是尾车压差阻力受附着激波的强度影响恰恰相反;列车尺度和悬浮高度均对升力影响较大.相对于全尺寸模型,1∶10模型(悬浮高度20 mm)的最大正压值减小3.82%,最大负压值增大3.94%,整车总阻力增大8.64%,头车升力减小101.56%,尾车升力增大15.88...  相似文献   

14.
电刺激活化牙槽骨成骨细胞增殖功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电刺激对活化牙槽骨成骨细胞增殖功能的作用 ,探讨电刺激促进牙槽骨缺损修复的机理。方法 实验家兔分A、B两组 ,在双侧下颌牙槽突制作骨缺损区。A组用自制的位于右侧自凝塑胶牙托表面电极刺激实验家兔下颌右侧的骨缺损区 ;左侧及B组不做电刺激作为对照。结果 光镜下实验侧 1~ 2周即可见到大量增生的成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丰富的毛细血管 ,其中成骨细胞呈多形性改变。 3~ 5周即有大量的骨小梁形成。而对侧和对照组骨小梁较少 ,且钙化差。电镜下实验侧可见到大量增生的成骨细胞胞浆内粗面内质网膨大 ,有大量的核蛋白颗粒 ,线粒体和高尔基体发达 ,呈现高电子密度电子云。结论 电刺激可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而达到骨修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正畸牙快速移动时移动牙支抗牙的移动规律及移动牙根的组织学变化。方法 杂种犬 8只 ,随机分为 7、14、2 1、44d四组。拔除下颌两侧第二前磨牙 ,实验侧实施减阻 牵张措施 ,加力 14d ,停止加力固定 30d ;对照侧仅行拔牙术。于 1、7、14、2 1、44d时测量移动牙支抗牙移动距离 ,观察移动规律 ;7、14、2 1、44d时取材 ,常规石蜡包埋、切片 ,HE染色光镜观察移动牙根的组织学变化。结果 加力 14d ,移动牙移动呈直线上升趋势 ,支抗牙移动呈前 7d的直线上升和后 7d的平台趋势 ;加力期间 ,移动牙牙根牙骨质无明显吸收 ,根部牙槽骨稍有吸收 ,固定 30d后 ,牙根组织结构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牙周膜牵张成骨快速牙移动过程中 ,移动牙移动规律与常规方法不同 ,支抗牙移动规律与之相同 ;移动牙的快速移动不会造成牙根的广泛吸收。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临床种植义齿患者术前行颌骨三维CT影像学检查,探讨影像学检查对临床牙槽骨骨质分类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将行种植义齿治疗的患者作为受测者,对其术前感兴趣区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进行牙槽骨CT灰度值及Marker横截面的灰度值测量。结果①Ⅰ~Ⅳ类骨质分类的CT平均骨密度相对灰度值不同(F>1,P<0.05);②上颌前后牙区、下颌骨前后牙区CT平均骨密度相对灰度值有明显差异,且下颌前牙区骨密度值最大(F>1,P<0.05);③男女性别在骨质分类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年龄段分组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P<0.05),且30~39岁的骨密度灰度值最大。结论多层螺旋CT的相对骨密度灰度值可以客观评估种植前的骨质情况。  相似文献   

17.
非侵入电刺激对家兔牙槽骨缺损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研究非侵入电刺激对家兔牙槽骨缺损愈合的影响并探讨其机理。方法 制成双侧牙槽骨缺损模型后 ,将表面电极置于双侧骨缺损处 ,采用 2 0 μA脉冲直流电进行治疗 ,通过牙片及组织学观察骨缺损处愈合情况。结果 X ray及病理切片显示实验侧骨缺损处骨痂钙化较早 ,对照侧骨缺损处骨痂则钙化较慢 ,双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非侵入电刺激对家兔牙槽骨缺损愈合有促进作用 ,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提高细胞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8.
声屏障结构的列车脉动风致振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考虑桩-土-结构共同作用的基础上,用ANSYS软件对插板式声屏障结构的脉动风致振动响应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了列车车型、运行速度、声屏障结构高度和长度对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为高速铁路声屏障结构的设计提供了合理参数.结果表明:CRH2型列车比CRH3型列车通过时声屏障结构垂直构件的位移增大18.6%,弯矩增大8.5%;垂直构件的位移、弯矩随列车运行速度和结构高度增大呈非线性关系明显增大;随声屏障结构长度增大,垂直构件的位移和弯矩增大,但长度超过120 m以后减小,并逐渐趋于稳定值.  相似文献   

19.
用砂浆试件进行了单轴压缩及三轴剪切试验,明确了不同条件下的应力-应变曲线,提到了σ1-σ3曲线和(σ1-σ3)/2 ̄(σ1+σ3)/2曲线呈高度正相关的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20.
应力松弛是岩体节理面时效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岩体工程长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为研究不同粗糙度岩体节理面的应力松弛特性,并进一步探索节理面的应力松弛机理,选取Barton标准剖面为人工模拟节理面的表面形态,并用水泥砂浆浇筑成型;然后,对其进行了分级加载剪切应力松弛试验,研究了不同粗糙度节理面在不同初始应力水平下的应力松弛曲线及应力松弛速率曲线特征,给出了松弛应力与初始应力之间的关系,并结合试验现象分析了应力松弛的发生机理. 研究成果表明:随着初始松弛应力的升高,松弛应力先减小后增大,即岩体节理面应力松弛能力先减弱后增大,该现象与剪切过程中节理面的变形和裂隙发展有关,应力松弛是试验机为保持变形不变而不断调整,同时内部裂隙发育导致其内部抗力减小,进而引起应力下降的过程,并且粗糙度(JRC)越大,应力松弛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