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基于ADAMS/car软件建立某硬派越野车的前悬架、后悬架及整车模型试验台,用实验与理论计算的方法验证了模型正确性。在此模型基础上,通过修改模型某些硬点坐标,用稳态回转的控制文件对模型进行仿真,研究前悬架和后悬架导向机构的安装位置对整车侧倾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仿真结果出现的原因,为越野车做进一步的性能改善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针对物流快递行业,以牺牲部分成本来完全满足快递时效的要求,建立了基于硬时间窗的航空路径规划模型,采用并行遗传算法进行了求解.同时建立了相应的软时间窗模型,通过构造满意度函数,与硬时间窗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算例结果表明硬时间窗的规划路线虽然成本较高,但是更注重时效性的客户的满意度也高,这种规划方法更适于中端物流企业的特点与要求.  相似文献   

3.
根据某汽车双横臂前悬架硬点坐标等参数,应用ADAMS/Car建立该悬架虚拟样机模型,并对悬架系统进行车轮跳动仿真分析,模拟车轮跳动对双横臂悬架前轮定位参数的影响,得出相应参数的变化规律曲线。根据仿真试验结果和相关参数的设计要求,对该悬架的部分硬点位置及悬架特性参数进行优化,使悬架的综合性能达到最佳。结果表明,所做的优化设计有效,改善了悬架系统的运动学特性。  相似文献   

4.
采用35自由度的多刚体车辆系统与三层弹性离散点支撑轨道模型,建立了基于Timosh-enko梁模型的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应用新型显式积分法求解其运动特性。考虑钢轨横向、垂向和扭转运动对轮轨滚动接触几何关系的影响,分别由Hertz法向接触理论和沈氏蠕滑理论计算了轮轨法向力和轮轨滚动接触蠕滑力。假设轨枕垂向支撑高度沿纵向非均匀分布来模拟轨枕支撑硬点,基于移动轨下支撑模型,分析了不同轨枕支撑硬点个数和高度对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轨枕支撑硬点对轨枕的动力响应影响显著。当硬点高度为1.0 mm时,最大钢轨/轨枕作用力约为正常状态下的2倍,最大钢轨/轨枕拉力约为正常状态的10倍,这将加速轨枕、轨下垫层及钢轨扣件状况的恶化。而支撑硬点个数对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电动车辆对驱动电机转矩和转速的要求,以一电动车辆为例,选定了永磁无刷直流电机作为驱动电机,利用MATLAB中电气模块SimPowerSystems建立电机及其控制器仿真模型,设计了包含转速PID和电流滞环控制的双闭环控制策略;根据整车三维实体模型中硬点位置,在ADAMS中建立了整车机械仿真模型。通过MATLAB及ADAMS联合仿真,分析了电动车辆的动力性(最大车速、最大爬坡度、加速时间),对研制的样车进行了测试并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验证了电动车辆仿真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前海图水深应用在保证航海安全方面的不足,提出了海图水深的深度保证率控制方法,确保水深模型服务于航海的安全性。利用海图水深注记点,建立不规则三角网水深模型表面,推导了模型表面任意位置水深的整体计算公式。在考虑水深源数据不确定度对航海安全影响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了水深模型在任意位置处描述不确定度的影响。通过在模型点上附加不确定度来控制描述不确定度的影响,将水深模型的深度保证率控制在规定要求之内。在比例尺分别为1∶2 000、1∶5 000、1∶10 000、1∶50 000的海图上,对提出的面控方法进行验证,并与传统方法、点控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在4种海图上,面控方法深度保证率的合格率分别提高了51.72%、49.37%、38.71%、28.39%;与点控方法相比,面控方法分别提高了4.10%、5.00%、5.06%、9.65%;随着比例尺减小,传统方法深度保证率的合格率有所提高,点控方法有所下降,而面控方法因为综合考虑了源数据不确定度和模型描述不确定度的影响,深度保证率的合格率始终保持为100%;面控方法能将深度保证率控制在规定指标(97.5%)范围内,而传统方法和点控方法均不能达到规定指标,说明了面控方法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阐述转向系统力矩波动的基本原理,通过对标车分析,基于某车型转向系统硬点坐标及相位角理论计算转向系统的力矩波动值,在CATIA/DMU软件中搭建转向系统模型,并对不同角度调节工况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车的力矩波动值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电动车辆对驱动电机转矩和转速的要求,以一电动车辆为例,选定了永磁无刷直流电机作为驱动电机,利用MATLAB中电气模块SimPowerSystems建立电机及其控制器仿真模型,设计了包含转速PID和电流滞环控制的双闭环控制策略;根据整车三维实体模型中硬点位置,在ADAMS中建立了整车机械仿真模型.通过MATLAB...  相似文献   

9.
阐述自行车与轨道交通(B&R)换乘站点设施的类别,以及设施服务的原则。通过对设施服务水平影响因素的分析,建立基于层次分析的模糊评价模型的换乘设施服务水平评价体系。应用算例,证明建立的评价模型可以对复杂的换乘站点方案进行选择,获得较客观的结果。最后提出"软"与"硬"相结合的措施来提高换乘站点的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0.
CLC型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输出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实现对CLC型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输出功率的控制,基于离散映射方法,完成了系统模型的构建,对 周期不动点进行了解析描述,得出软开关频率点的求解方法和不同频率点上输出功率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基于平均功率平衡的控制方法,通过实验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通过不同频率点的组合控制, 能够使系统在最大41ms内完成在20~50V之间的双向跳变,以满足不同的系统输出要求,开关器件工作在软 开关状态.   相似文献   

11.
高速公路软土地基硬壳层作用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双层软土地基上的硬壳层具有应力扩散、反压护道、沉降滞后和封闭作用等特征。对于在硬壳层软土地基上修建的路堤,经硬壳层应力扩散后,施加到软土层顶面的附加应力可望小于软土的强度,从而可直接在硬壳层上修建路堤,而不必对软土地基进行处理。基于有限元数值分析,研究了硬壳层刚度、路堤高度以及软基厚度对硬壳层软土地基变形特征和硬壳层应力扩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硬壳层的应力扩散性能随路基荷载的增加而减小,随其下软土地基厚度的增加而提高,并且硬壳层的刚度越大,其应力扩散性能越明显。基于考虑硬壳层的应力扩散、反压护道等作用,在不破坏硬壳层基础上,当路基高度与硬壳层的比值不大于1.5时,可不作处理或采用冲击压实、砂垫层+土工格栅等浅层处理措施。结合工程实际,验证了该结论的有效性,为类似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通过SBS改性沥青混合料对集料、填料、沥青和配合比的要求,及施工过程中各工序之间的控制进行了阐述分析.提出过程控制的注意事项与要点,对SBS改性沥青配合比设计及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文章就软土地基条件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探讨了一般路段和临河路段两种工况下的路基边坡稳定性,分析了影响路基边坡稳定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地表硬壳层厚度、软土厚度、路基填土高度和路基离河塘段距离,研究了路基稳定性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变化规律,以期为道路工程设计中提高路基稳定性和安全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23 t轴重货车的应用,编组站在解体作业中出现驼峰偏高、超速连挂等不适应问题,降低峰高是编组站驼峰适应货车大型化发展的趋势.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驼峰设计的"三难条件(难行车、难行气候、难行线)",提出在驼峰选址及平面设计确定的条件下,"车辆因素"成为峰高设计的变化因素,并以此分析了既有驼峰设计规范中以总重30 t不满载关门窗的滑动轴承P50作为驼峰设计"难行车"的不合理性.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基于三难条件出现概率"的"难行车"质量确定方法,并设置一定的"三难条件"出现概率,计算出相应的"难行车"质量,为峰高设计中"难行车"质量的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利用搜集到的石家庄市区粉质粘土及粉土互层土层上91个点载荷试验数据,运用最佳平方逼近法建立了地基承载力概率分布模型,给出石家庄市区粉质粘土及粉土互层地基极限承载力的多项式分布公式,并与经典正态和对数正态分布模型进行比较,说明其更接近实际分布,精度较高。对以后具体工程设计参数的优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结合“十二五”江苏省干线公路抗裂嵌挤型水泥稳定碎石施工技术推广,系统梳理了抗裂嵌挤型水泥稳定碎石技术要求,分析阐述了抗裂嵌挤型水泥稳定碎石技术的材料要求、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施工要点、质量管理等方面关键环节,提出了一种备选方案.提出了抗裂嵌挤型水泥稳定碎石级配范围并采用振动成型法进行配合比设计.通过试点工程建设,验证与优化了抗裂嵌挤型水泥稳定碎石路面基层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17.
西湖隧道在淤泥质粘土层深基坑中,采用SMW围护桩,经监测能够达到设计要求,其施工工艺和控制措施为淤泥质粘土地区深基坑的施工提供类似施工经验。  相似文献   

18.
理论推导出复测点位较差的中误差限差。以某市地铁5号线GPS控制网复测为例,首先检核复测GPS控制网基线质量、三维无约束平差和二维约束平差的质量是否满足相应的规范要求。在保证复测成果满足要求时,将本次复测坐标成果与2009年原测坐标成果进行对比和分析,所有GPS控制点均满足点位坐标较差不大于25mm、点位较差不大于34mm的规范限差要求,可以认为这些GPS点位无显著变化,GPS控制网稳定,GPS控制网的原坐标成果可以继续使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零件在扫描检测过程中点云与设计模型的配准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一面两孔特征的点云配准方法.该方法粗配准以零件的平面/圆柱孔特征为对象,使设计模型和点云的局部坐标系重合,并通过改进ICP算法求解点云与设计模型最近点的距离最小平方和实现精配准.由于配准区域和最近点的计算方法不同,精配准进一步分为全域和特征域配准两种类型.全域精配准以距点云最近的设计模型三角网格点或投影点为最近点,适合于毛坯件;特征域精配准则通过求解点云在平面/圆柱孔特征上的投影点为最近点,适合于成品件.试验及计算结果表明:全域配准的配准精度随表面离散点距离的减小而提高, 当离散点距离达到1.50 mm时,其配准精度已经达到0.15 mm,基本满足工程应用要求.当配准精度相同时,配准效率较其它方法提高10%~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