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中国车型构成变化导致的总体汽车翻滚事故倾向性变化和中国翻滚事故造成的乘员伤害程度两个方面阐述了开展汽车翻滚安全性测试方法研究的必要性,并总结对比了全球的汽车翻滚安全性标准法规和评价规程。分析了中国汽车翻滚事故的环境特征、车辆特征以及乘员损伤特征,概述了目前进行汽车翻滚安全性测试的几种动态试验方法,由此提出了中国翻滚标准、评价规程研究以及汽车安全设计需要进一步提升的方向,以及开展中国汽车翻滚安全性测试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台车翻滚试验中驾驶员侧人体动态响应,再现无约束状态下人体头部、颈部真实损伤情况。基于THUMS人体模型进行人体损伤模拟,运用LS-DYNA有限元仿真方法,在Ford Explorer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建立整车翻滚模型,将仿真结果与碰撞测试数据库中SAE J2114某台车翻滚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前1.1 s内,驾驶员颅骨和颈椎骨折风险较小,但是颅脑有损伤的可能性。因此,该模型能反映实际翻滚事故中的乘员损伤趋势和车辆碰撞特性。而且利用THUMS人体模型能模拟乘员的运动响应,可直观地描述人体的受伤部位,但是HybridⅢ50%男性假人颈部不能如实反映人体在翻滚中动态响应。  相似文献   

3.
在翻滚事故中,车辆的主要承载件是车顶及其支承结构。只有这些结构有足够的刚度才能保证翻滚事故中乘员必要的生存空间。我国将颁布顶盖挤压标准,对车顸刚度及检测方法提出要求。本文通过有限元分析法进行预测,物理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大客车翻滚安全性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LS-DYNA软件建立了包括前、后蒙皮和挡风玻璃且以壳单元为主的整车有限元模型,以及翻转平台、撞击面和乘员生存空间有限元模型。分别进行了左翻和右翻两种情况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该客车车身骨架和生存空间没有发生相互穿透,其翻滚安全性符合ECER66法规中的规定。  相似文献   

5.
为了给汽车单次三维碰撞事故的碰撞车速推算提供算法,并为汽车运动轨迹再现提供初始条件,在借鉴已有的二维碰撞运动状态参数计算模型的基础上,将碰撞冲量推广至三维空间。以动量定理为理论基础,结合PC-Crash事故再现软件的碰撞分析方法,提出了汽车三维运动临界条件,推导了汽车三维运动状态参数计算模型。以实际事故案例为研究对象,将基于上述模型开发的事故再现分析系统的计算结果与PC-Crash软件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并将事故再现分析结果与实际案例中车辆翻滚方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汽车单次三维碰撞运动状态参数计算模型能够有效计算汽车三维碰撞速度参数与角速度参数。  相似文献   

6.
翻滚稳定控制(RSC)技术 该技术是通过陀螺回转仪传感器来监控汽车行驶中摇摆的速度和角度。传感器将采集到的信号传送给车载计算机系统,再由计算机系统估算发生翻滚事故的可能性,并直接控制汽车的动态稳定和牵引力控制系统,减少发动机输出的动力并对作用在每个车轮上的制动力进行调节,最终使汽车从非稳定的行驶状态恢复到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7.
大型豪华客车动态翻滚试验设计方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某品牌的大型豪华客车为例,从降低试验成本和真实模拟客车翻车事故的角度出发进行大型豪华客车动态翻滚试验。  相似文献   

8.
安全气囊的智能化发展,将集成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和信息处理系统,它们在事故发生的短暂时间内能够提供可靠的碰撞环境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汽车碰撞的剧烈程度,碰撞的形式(包括正碰撞、侧碰撞、翻滚等),乘员的身材、体重、乘坐位置和乘坐姿态,以及乘员是否系有安全带等。智能安全气囊系统根据探测到的信息,通过其电子控制系统的计算分析,决定安全气囊何时及以何种程度展开,从而对乘员提供最优化的保护。新一代安气囊系统将由多种电子传感器、中央控制器、探测设备、智能化信息处理系统、多气囊、多安全带预紧器和接头等组成。  相似文献   

9.
安全气囊的智能化发展,将集成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和信息处理系统,它们在事故发生的短暂时间内能够提供可靠的碰撞环境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汽车碰撞的剧烈程度,碰撞的形式(包括正碰撞、侧碰撞、翻滚等),乘员的身材、体重、乘坐位置和乘坐姿态,以及乘员是否系有安全带等。智能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正面碰撞事故中乘员下沉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以及正面碰撞试验结果的比对分析,指出了因坐垫骨架刚度不够等原因,在碰撞中造成乘员有下沉现象时对乘员伤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上海市嘉定区2006-2007年的81起摩托车事故数据,从事故次数、受伤人数、死亡人数、头盔佩戴情况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以事故形态分类,对事故后果进行了相应的伤害分析,从而为摩托车乘员与车辆碰撞机理和摩托车乘员保护措施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提升车辆撞击事故乘员的安全性,从诱导孔个数、前纵梁材料和梁壁厚三个方面对汽车前纵梁进行了优化设计。将上述三个方面作为影响因素进行了正交试验设计,按照正交表在LS-DYNA当中进行了整车碰撞及台车试验,以头部损伤HIC值作为乘员损伤评价标准,通过极差分析确定了最优汽车前纵梁参数,提高了汽车碰撞中乘员的安全。  相似文献   

13.
客车动态翻滚试验仿真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分析了客车动态翻转试验的现状,并利用有限元模型对某大型豪华客车进行了动态翻滚仿真模拟试验。结合试验结果证明该方法合理正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客车企业改进技术,提高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14.
为确定碰撞事故中致伤部件对乘员损伤严重程度的影响,从陕西长安大学机动车物证司法鉴定中心数据库中筛选400例致伤事故的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二元逻辑回归模型,对事故过程中乘员损伤部位、直接致伤部件和间接致伤部件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乘员损伤身体区域、损伤部位的前后位置等对乘员损伤严重程度有显著影响;其中直接致伤部件中BD区域(车顶部)的比值比(OR值)达到1.549,间接致伤部件中环境部件的比值比达到1.489,对损伤严重程度影响最为显著。最后,通过AdaBoost-SVM模型对乘员损伤严重程度进行预测,预测结果准确率可达到80.36%。  相似文献   

15.
交通事故的发生有时不可避免,为了将损失降到最低对车辆碰撞特性进行分析十分重要。整个车身是由薄壁结构组成的,因此在碰撞事故发生时,车身是主要的吸能部件。文章针对碰撞事故,对碰撞特性及车身的吸能情况,以及在碰撞分析中经常使用到的一些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了分析,指出多刚体动力学分析软件(MADYMO)是乘员约束系统整合及优化设计的首选工程软件,通过对大型结构的动态有限元分析,提高了研究效率。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道路分隔栏的实际应用情况与车辆碰撞事故特征分析,在借鉴国内外相关规范的基础上,从碰撞车型、碰撞质量、碰撞速度、碰撞角度、碰撞点位置等因素出发,结合分隔栏事故特征和车辆乘员安全指标,研究确定了道路分隔栏的碰撞试验参数与安全性能评价标准,并利用该试验参数和评价标准,通过有限元仿真技术手段对目前常见的道路分隔栏结构进行了安全性能评价。研究表明:在车辆碰撞分隔栏的事故中,事故车辆主要为小型客车,且分隔栏杆侵入乘员舱造成人员伤害的案例较多,而其他类型伤害较少,因此分隔栏在实际使用中应主要考察车辆碰撞时分隔栏及其构件因为刺入乘员舱对乘员伤害的可能;在1.5 t小客车以60 km/h速度正碰条件下,某常用道路分隔栏的横向杆件侵入了车辆乘员舱,其安全性能不满足评价标准要求。研究成果为道路分隔栏安全性能评价标准的制定提供了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确定轿车碰撞事故中钳闭影响下乘员损伤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从陕西长安大学机动车物证司法鉴定中心数据库中筛选包括24种车型的714组轿车碰撞事故数据,通过Apriori关联规则挖掘出相关的特征因素,建立双层评定模型(Logit Model)对车辆层次与乘员层次的特征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致伤部件质量变量对组织结构、身体部位、损伤类型变量的影响分别达到28.89%、15.79%、14.03%,事故中头部相较于其他部位损伤更严重,损伤较为严重的情况往往伴随着乘员重度骨折与大面积损伤。最后,通过随机森林模型对乘员损伤严重程度进行预测,预测结果准确率可达到82.97%。  相似文献   

18.
豪彦 《汽车与配件》2002,(44):26-27
在道路交通事故中,车辆碰撞事故是最常见的最主要的事故。车辆碰撞事故有正面碰撞、侧面碰撞、追尾碰撞和车辆翻滚。其中乘员伤亡率最大的是正面碰撞,其次是侧面碰撞。到1996年9月为止,美国机动车辆死亡人数为30840人,正面碰撞占62%,侧面碰撞占25%,在同期伤害人数284.4万人中。侧面碰撞占28%。  相似文献   

19.
为加强车内乘员保护,进一步改善和优化汽车仪表板及结构部件设计,文章通过分析汽车内部凸出物标准有关技术要求,探讨了相关试验方法,通过不同试验方法对比得出了试验设备与实际测量碰撞点空间位置重合法,能更好地模拟乘员在事故中的碰撞;该方法能更好地考核乘员在事故中受到的伤害,同时能更好地验证仪表板及其结构部件的质量。因此,建议试验机构或生产厂家应按照该方法进行汽车内部凸出物静态吸能试验。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MADYMO软件建立包含P系列儿童假人、一款国产汽车用儿童座椅和试验台车的儿童乘员约束系统的计算机仿真模型,并模拟了ECE-R44法规规定的正面碰撞台车试验环境。通过与对应产品的台车碰撞试验结果对比,对该模型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同时,在已验证模型的基础上,对儿童座椅及台车试验系统设计参数对儿童乘员响应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儿童座椅的摩擦系数、成人安全带刚度、儿童座椅安全带定位孔孔位置对儿童乘员在正面碰撞中的响应影响较大,通过适当的儿童约束系统设计可以降低儿童乘员在碰撞事故中的受伤几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