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较大的缘石半径有利于提高路口转弯车辆的车速,但同时使得交叉口范围扩大,车辆在交叉口的清空时间延长,从而导致交叉口通行能力降低。该文通过对典型交叉口的清空时间分析证明,交叉口缘石半径越小,交叉口通行能力越大,最小缘石半径就是最合理的缘石半径。  相似文献   

2.
概况中兴路-百丈路交叉口位于宁波市中心城区,交叉口面积大、流量饱和、常规的非机动车跟随机动车左转的通行模式造成了行人过街困难、非机动车过街冲突严重、交叉口三角区内存在事故隐患,且机动车通行效率受限,整体通行秩序较为混乱。宁波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联合宁波工程学院积极探索,对交叉口采取左转非机动车二次过街的慢行交通一体化通行模式,通过缩小路缘石半径、扩大人行道边缘圆曲线半径、设置各类引导标志、施划彩色路面等方式构建慢行交通等候区,通过设置非机动车过街通道及信号灯、行人二次过街安全岛等构建慢行交通过街区,通过设置路口导向线、中心圈等方式完善机动车通行区。  相似文献   

3.
200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Muse公司为扩大自身的混凝土摊铺能力,购置了一台新的GT-3600路缘石边沟摊铺机。公司用这台新机器进行的首批项目之一是在莱丁市一块新区上摊铺一条蜿蜒曲折的宽1.5m人行道。  相似文献   

4.
《汽车与安全》2008,(11):69-69
人行道行人要在人行道上行走,多人同行时就注意避免三人以上并行而妨碍别人通行。没有设置人行道的路段,行人应在非机动车道右侧1米范围内行走。行人在上述活动空间内行走时,车辆不应侵犯其安全通行空间。  相似文献   

5.
该文系统分析了环形平面交叉口的交通特性,以常规环形平面交叉口设计方法为基础,基于VISSIM交通仿真,采用交通冲突率和平均延误作为评价指标,对环形平面交叉口出入口几何线形进行优化,提出了改进型环形平面交叉口的设计方法。旨在改善环形平面交叉口的通行效率和安全性,有效解决环形平面交叉口拥堵严重、事故频发等问题。试验结果表明:入口曲线半径为R=16m、出口曲线半径为R=130(80)m的改进型环形平面交叉口在通行安全和效率方面优于常规环形平面交叉口。  相似文献   

6.
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下,结合交叉口过街行人、右转机动车及非机动车冲突特性优化社会力微观仿真模型,并基于所建仿真模型对不同缘石转弯半径下的交叉口进行仿真,分析行人过街延误与右转车头间距随缘石转弯半径的变化情况,以行人延误小、安全性高为优化目标.在以慢行交通为主,设计速度为60 km/h的两同类型次干路以直角相交,右转机动车专用道设计速度为30 km/h时,缘石转弯半径以10 m为宜,该研究方法可为交叉口精细化设计提供定量分析方法和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7.
李健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1):21-23,27,5
随着我国机动车拥有量的快速增加,步行空间呈现出日益被机动车通行空间压缩的趋势;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进步,人本理念深入人心,人们对于出行环境的要求在不断提升.该文针对规划、设计与管理3个环节中,影响人行道通行环境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构筑和谐步行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小交角斜交叉口的平面设计分析,提出了小交角斜交叉口渠化设计的合理方案;另外通过对小交角斜交叉口的纵坡组合分析,推算出右转车道的坡度与右转缘石半径、车道宽度、道路纵坡和两条相交道路的夹角关系,为小交角斜交叉口的合理设计提出了一些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翟颖  常玉林 《交通与计算机》2007,25(4):29-31,34
环形交叉口的几何设计是交叉口的通行能力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为提高环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针对原有环形交叉口中心岛设计的不足,通过研究交叉口不同车型比例及车辆行驶轨迹,提出了关于中心岛半径设计的优化建议,建立了适用于公路环形交叉口的中心岛半径设计的优化模型,并利用Vissim仿真软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0.
杨凯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3,(3):9-10,13,210
提出了一种利用ETC技术进行城市道路交叉口信号灯智能控制的优化措施,利用ETC设备的现有功能,通过收集交叉口等候车辆的信息,经计算机中心处理后,予以智能化控制,缩短交叉口车辆等候时间,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相似文献   

11.
成都市道路十字形平面交叉口规划切角取值之管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道路平面交叉口视距三角形概念以及对通过交叉口设计车速的分析 ,结合成都市规划道路红线宽度和横断面型式等资料 ,利用 CAD技术 ,对成都市道路十字形平面交叉口 ( 75°≤α≤ 1 1 5°)几何特征参数切角取值进行分析 ,形成图表 ,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由于缺乏城市道路交叉口合理角间距的标准,经常存在因角间距过小造成交通秩序混乱,导致交叉口通行能力严重降低。引用接入管理理论,在分析交叉口功能区长度的基础上,分别对不同类型的角间距进行计算,得到了不同条件下城市道路交叉口合理角间距的推荐值,为科学合理设置交叉口附近的接入道路提供了定量依据,有利于交叉口的畅通与安全。  相似文献   

13.
行人交通是信号交叉口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信号交叉口的规划设计优先考虑机动车效率,为了保障机动车的通行效率,北京市多数行人过街环境遭到破坏,"中国式过马路"应运而生.结合当前北京市交通的特点,以红灯期间到达信号交叉口人行横道等待区的行人为研究对象,运用视频调查和人工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获取北京市不同影响因素下行人过街忍耐时间的基础数据,采集了9554个行人过街忍耐时间样本.建立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忍耐时间的 Cox 风险回归模型,结果表明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的最大忍耐时间是52.88 s,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忍耐时间与温度、性别、年龄、出行时间、红灯时长、单位机动车流量、人行横道长度等影响因素有关,用地性质对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忍耐时间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在平面信号控制的交叉口中,绿灯间隔时间的大小关系到交叉口的安全性和通行效率,合理设置绿灯间隔,可以保障交通流的运行.文中介绍了绿灯间隔时间的基本概念,对比分析了国内外绿灯间隔时间的不同计算方法;探讨了影响绿灯间隔大小的关键因素,包括进入时间、清空时间、通过时间等.以典型平面信号交叉口绿灯间隔时间计算为例,分析各种计算方法的适应性,并基于冲突时刻差法进行交叉口安全仿真评价.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城市干路交叉口汽车右转的轨迹特性和轨迹曲率模式,使用无人机在重庆市4个城市道路交叉口上方进行高空拍摄。利用图像分析方法采集了右转车辆的轨迹数据,包括时间、行驶速度和轨迹坐标等,通过对相邻轨迹点外接圆半径的计算得到轨迹曲率。运用轨迹线-车道边缘线的间距值分析了右转车辆轨迹通过位置分布与交叉口几何布局之间的关系,明确了交叉口右转车辆轨迹的曲率特性。运用聚类方法识别了右转车辆的6种轨迹曲率形态,确定了不同轨迹曲率形态下的常见驾驶行为,并研究了车辆行驶速度与轨迹曲率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交叉口几何布局(包括路缘半径、车道宽度和出口车道数)对右转轨迹通过位置分布存在影响;②带渠化设计的右转专用道可以限制轨迹分布范围,减少右转交通的冲突和延误;③在右转过程中公交车辆较小型汽车所需侧向空间更大,轨迹分布的离散程度更低;④轨迹曲率的关键点与圆曲线设计中的主要点变化趋势不一致;⑤车辆加速度与轨迹曲率变化率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43 5;⑥行驶速度与等效半径存在正相关关系,车辆行驶速度越快,圆曲线内轨迹的等效半径越大。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城市干道瓶颈交叉口交通拥堵状况,从信号控制角度提出了1种红波双向协调控制模型,对于缓解此类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模型是在流量均分思想和绿波协调控制时距图分析方法基础上建立的1种双向协调控制模型,能够针对干道瓶颈交叉口上下游交通流不同的交通控制需求分别实施红波协调控制和绿波协调控制,并通过引入红波控制参数,可以满足不同的交通控制策略需求.以佛山市顺德区南国西路为案例,通过对Vissim仿真评价数据进行协调前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模型能够有效减小瓶颈交叉口排队长度39.48%,缩短行程时间22.01%,验证说明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逆向左转交叉口已在中国70余个城市实现常态化应用,各地却始终没有形成设置和运用配套交通控制设施的统一做法。当公交专用车道穿过逆向左转交叉口时,必须考虑如何实施公交优先信号控制。基于此,针对十字形逆向左转交叉口提出一种全感应公交优先信号控制技术,该技术对信号灯设置、信号相位设置、相位显示顺序选择和交通流数据采集提出具体要求。以消除逆向左转车道的交通安全风险、加快优先车辆的运行速度、减少机动车相位的绿灯浪费为目标,设计5组逻辑规则,构成信号控制算法,向优先车辆提供绿灯延长和绿灯早启服务,自动调整机动车相位的绿灯时长、预左转相位的红灯时长和绿灯时长。选取1个典型的十字形常规交叉口和1个十字形逆向左转交叉口作为试验对象,利用Vissim创建虚拟道路交通环境。在交通仿真试验中,通过D-最优设计生成1 000个高负荷交通需求场景,共进行3 000次仿真运行。研究结果表明:就应用全感应信号控制技术的交叉口而言,设置逆向左转车道会在统计学意义上显著影响交叉口性能,对于降低全体车辆平均延误有明显效果,对于降低优先车辆平均延误有一定效果;就逆向左转交叉口而言,将全感应信号控制技术升级成全感应公交优先信号控...  相似文献   

18.
人行道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以往的道路规划设计以机动车出行为主,对行人出行的需求考虑较少。为了改善现有人行道设计的不足和缺陷,应从设计细节入手,融入人性化设计理念来进行人行道的空间整体设计及平面过街设计,并采取稳静化措施来提升行人的步行体验, 增加城市街道活力。  相似文献   

19.
针对信号交叉口许可相位运行期间直行车与左转车交通冲突严重、通行效率低下的问题,提出一种针对许可相位的新式左转待转区设计方法,设计该组织模式下的信号相位方案并分析了设置左转待转区前后的交通冲突情况。建立新式左转待转区设置后的延误模型,以车均延误最小为优化目标,建立改进后交叉口信号控制参数优化模型,并给出求解算法。以哈尔滨市融江路-群力第六大道交叉口为例,VISSIM仿真表明:尽管提出的方法对次要道路中左转车的延误和停车率不利,但总的车均延误在下降,特别是主路相位延误下降更明显,说明所提方法可行、有效。进一步分析交通流量规模、左转车比例和左转待转区容量等因素对设置左转待转区前后次要道路车均延误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每方向左转待转区容量固定不变时,红灯期间到达的左转车辆数越多,所提方法适用的次要道路交通流量临界点越高,且随着次要道路交通流量的增加,所提方法适用的临界左转比例在下降;在相同交通条件下,每个方向左转待转区容量越大,车均延误就越小,说明每个方向左转待转区容量越大,所提方法的效果越明显。该方法有助于改善含许可相位的信号交叉口交通安全和通行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