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实现钢筋混凝土(RC)双层桥梁排架墩的地震损伤控制设计,提出将上层桥墩设计为装配式摇摆-自复位(RSC)结构,下层桥墩设计为装配式承插连接,但不发生摇摆反应的双层桥梁排架墩。给出新型排架墩中无黏结预应力筋、耗能角钢等的设计方法。以甘肃省洛塘河大桥非规则双层排架墩为原型,建立普通RC与新型RSC两种双层排架墩抗震数值分析模型,并结合太平洋地震工程研究中心(PEER)完成的RSC排架墩振动台试验结果验证建模方法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完成RC与RSC排架墩模型在40条近断层地震动下的动力时程分析,对比分析2种排架墩的抗震性能。研究结果表明:RSC排架墩上层桥墩最大层间位移角略大于普通RC排架墩的上层桥墩最大层间位移角,但RSC排架墩下层桥墩最大层间位移角仅为普通RC排架墩下层桥墩最大层间位移角的47%;RSC排架墩上、下层桥墩层间残余位移角仅为普通RC排架墩上、下层桥墩层间残余位移角的2%左右;RSC排架墩可显著降低下层桥墩的地震剪力需求,无黏结预应力筋应力保持弹性,耗能角钢易屈服耗能但未拉断,验证了所建议的双层桥梁排架墩地震损伤控制设计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我国地下结构抗震一般采用两阶段设计,抗震设防目标一般为"中震不坏、大震可修",高于地上结构.规范中"大震可修"的性能指标以层间位移角表示,但层间位移角限值的确定依据并不明确.以地下结构"可修"状态的这一抗震性能指标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比国内外常用抗震设计规范中"可修"状态的层间位移角限值,分析不同规范性能指标存在差异的原因;然后,通过统计国内外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拟静力试验的结果,评估我国抗震规范"可修"状态层间位移角限值的合理性;最后,以地铁车站和地上框架结构为例,通过推覆分析对比研究地下与地上结构的损伤破坏规律,比较地下结构"可修"层间位移角限值与地上结构的差异.研究结果可为地下结构抗震设计规范的修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杜兴华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5):266-270,M0026,M0027
以宁波市某快速路-市域铁路线一体化项目为背景,针对公路铁路一体化高架车站的结构特点进行抗震性能分析;对不同行业规范的相关设计要求进行了比较;同时根据场地动参数对车站结构进行多遇地震、设防地震作用下的反应谱分析,以及罕遇地震作用下的非线性时程分析。采用单轴铰对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墩柱进行延性验算,并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法进行补充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型结构各项指标均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4.
以某双柱墩高架车站为研究对象,通过反应谱分析发现结构Y方向的抗倾覆比值系数小于X方向.应用Pushover方法对车站结构Y方向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车站结构满足结构弹塑性的相关要求,结构Y方向超强系数大于2,结构最先在二层柱端产生塑性铰,首层双柱产生塑性铰的时间相对滞后.基于Pushover的分析方法能反映结构...  相似文献   

5.
刘钧  沈晓伟 《隧道建设》2014,34(7):629-636
为研究地下车站在围护墙参与下地震作用的影响,以某地下3层车站为例,采用工程设计可操作性较好的反应位移法,通过简化的二维平面模型分析地震作用下带围护墙地下车站结构的响应特征。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1)结构角部较大弯矩由对角分布转变为同侧分布且数值增大,侧墙剪力有所减小,板的轴力互有增减; 2)指出地震工况与静力作用下结构受力的异同,负1层侧墙支座弯矩明显增大,板的剪力减少,而墙的剪力则明显增加; 3)给出同类型地下车站在地震作用下结构方案的设计建议,包括关注侧墙-顶板支座、侧墙跨中的配筋率,重视侧墙的抗剪截面拟定。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不同震级强度作用下地铁车站设置变形缝后的结构抗震性能,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地铁车站设置变形缝与未设置变形缝的结构体系位移变化规律及受力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设置变形缝使车站结构受力状态得到改善,大震、中震和小震作用下最大应力值与未设置变形缝时相比分别减小13.5%、21.3%和40.2%。变形缝对车站结构的影响程度与地震强度有关,小震下,变形缝对车站结构位移和受力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中震和大震下,顶点有无变形缝对结构位移的影响差异明显,设置变形缝时顶点各个方向的位移明显比无变形缝大,其中Y方向的相对位移比X和Z方向大;随着地震强度的增大,变形缝的影响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地下车站在围护墙参与下地震作用的影响,以某地下3层车站为例,采用工程设计可操作性较好的反应位移法,通过简化的二维平面模型分析地震作用下带围护墙地下车站结构的响应特征。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结构角部较大弯矩由对角分布转变为同侧分布且数值增大,侧墙剪力有所减小,板的轴力互有增减;2)指出地震工况与静力作用下结构受力的异同,负1层侧墙支座弯矩明显增大,板的剪力减少,而墙的剪力则明显增加;3)给出同类型地下车站在地震作用下结构方案的设计建议,包括关注侧墙-顶板支座、侧墙跨中的配筋率,重视侧墙的抗剪截面拟定。  相似文献   

8.
张乐乐 《隧道建设》2017,37(Z2):109-114
以太湖隧道为工程背景,运用大质量法建立类矩形隧道结构的三维地震动分析模型,研究在水平地震作用下隧道结构的内力变化规律及位移响应规律。研究表明:1)类矩形断面结构在水平向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内力在侧墙底部最大,且弯矩是主要控制内力;2)过渡段1和过渡段2是隧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受力的薄弱点,且过渡段1产生的内力最大;3)从浅埋段至深埋段,隧道结构顶底板层间位移角逐渐增大,最大层间位移角均小于规范限值。研究成果可为太湖隧道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前沉管隧道抗震性能设计仅限于横断面分析,缺乏面向沉管隧道纵向抗震性能评估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为此,建立沉管隧道纵向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及评估指标。首先,合理考虑沉管隧道结构特征及接头构造,给出了纵向地震易损性分析模型,其中沉管管节结构采用宏观梁单元模拟,沉管接头采用细观精细化模型模拟,宏-细观模型之间需满足连续性约束方程,地层采用非线性弹簧单元模拟,并通过等效线性化方法来描述地层的非线性特征;其次,根据隧道所处场地的地震动特征选择合适的地震动输入,以及相应的地震动强度指标和结构损伤指标,建立基于增量动力分析的纵向地震易损性评估方法及分析流程,可以依据沉管隧道的不同极限状态定义获得用于纵向抗震性能评估的易损性曲线;最后,以某沉管隧道为应用实例,基于该方法建立了沉管隧道纵向地震易损性分析模型及评估指标,通过计算分析得到了表征隧道纵向抗震性能的地震易损性曲线,并开展多因素分析进而揭示了管节分段长度、地震动输入方向、地层-结构相对刚度比等关键参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沉管隧道所处场地位置处的峰值速度是反映隧道纵向地震易损性特征的最优地震动强度参数;沉管隧道地震易损性与输入地震动波长有关,且管...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列车在不同车速以及空载、满载情况下通过“桥建合一”型车站时所引起的结构振动问题,以某“桥建合一”高架越行车站为例,建立车-轨道-车站的有限元结构耦合动力分析模型,分析B型车在80~120 km/h速度下作用于站房结构及结构反作用于列车的动力响应结果,并进行舒适度评价。结果表明:当B型车以80~120 km/h通过该车站时,列车竖、横向振动加速度以及列车的乘坐舒适性均满足相关规范限值要求;承轨层竖向响应均大于横向响应,且竖向位移和竖向加速度随着车速的增加变化较小,横向位移和横向加速度随着车速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候车厅楼板的最大竖向响应均大于其横向响应,最大横向位移随着车速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最大横、竖向加速度均随着车速的增加呈现变大的趋势。通过理论计算结果与“桥建合一”车站现场实测数据的比对,验证了空间耦合振动有限元模拟计算的可靠性,可为同类高架车站结构的计算与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通过弯曲梁流变(BBR)试验分析不同掺量橡胶改性沥青以及胶粉复合SBS改性沥青的低温性能。结果显示,随着胶粉掺量的增加,橡胶改性沥青的劲度模量逐渐下降,蠕变速率逐渐增加,沥青逐渐变软,低温变形以及应力消散能力逐渐提升,低温性能逐渐提升;当胶粉掺量达到18%时,其低温PG分级相较于基质沥青可提升一个等级。对于胶粉复合SBS改性沥青,随着SBS的加入,橡胶改性沥青的劲度模量稍有提高,然而蠕变速率也增加,说明加入SBS使得橡胶改性沥青变硬的同时,也提升了其低温变形能力以及应力消散能力;当胶粉掺量从5%增加至18%时,其低温劲度模量降低约50%。  相似文献   

12.
文中以玉湛线高速路中实桥桥墩为原型建立桥墩三维有限元仿真模型,模拟地震组合荷载作用下桥墩结构响应,分析抗震性能影响因素及有效抗震措施.主要研究在双向地震作用、上部结构恒载活载等组合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响应基础上,桥墩弯、剪、扭复杂应力状态下的抗震性能及其影响因素,包括塑性铰区抗剪强度、墩顶位移、含箍率,以及轴压比对钢筋混凝...  相似文献   

13.
我国许多地区都处于板壳活跃地带,近年来,由于板壳活动的加剧遭受了多次不同程度的地震灾害,给人民带来了较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在地震作用下,作为斜拉桥主要受力构件的主塔若发生损伤,将使斜拉桥整体损伤风险明显提高。因此,以某斜拉桥为工程实例,通过SAP2000有限元分析软件,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论学科知识,利用IDA时程分析结果,根据能力需求比模型法绘制出斜拉桥主塔各关键截面的地震易损性曲线,然后对斜拉桥主塔进行地震易损性分析。结果表明:纵桥向地震作用下,主塔的中塔底截面为易损截面。  相似文献   

14.
张爱军 《公路工程》2021,(1):225-231
为了探究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桥的抗震性能,为类似工程的抗震设计提供技术支持,以某组合梁桥为例,首先介绍了时程分析方法的理论,然后利用Midas Civil有限元软件,对该组合梁桥在不同方向地震波影响下的位移和内力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成果表明:Nemark法的实质是对线性加速度法的修正和改进,该方法对结构力学模型进行了...  相似文献   

15.
上软下硬地层大跨无柱地铁车站地震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大跨度无柱地铁地下车站结构在上软下硬地层中的地震响应,以广州地铁11号线为依托工程,采用ABAQUS软件开展该类复合地层中车站结构的震害规律分析,对比研究软硬地层交界面处于车站结构不同位置时结构地震动响应特性的异同及规律。结果表明:1)在强震作用下,软硬交界面分别位于中板上下两侧时结构的损伤程度、最大相对水平位移、残余变形量及摆动形态均有很大差异;2)随着地震波峰值加速度的增大,交界面处于中板及以下时,其位置的变化造成车站结构地震响应的变化程度比交界面处于中板及以上时有大幅增长;3)车站结构顶板相对底板的加速度放大系数与地震波大小及软硬地层交界面的埋深密切相关;4)车站结构的地震响应随软硬地层间剪切模量比值的变化在一定范围内产生较大变化,当剪切模量比值小于1/40时,地震响应的变化趋势将不再显著。  相似文献   

16.
陶连金  曹乾坤  石城  丁鹏 《隧道建设》2022,42(3):378-387
为研究装配式地铁车站结构在不同场地条件下的地震响应,基于有限元软件,建立地层-装配式地铁车站结构三维静动力耦合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不同场地类别、不同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以及竖向地震动条件下装配式地铁车站结构的地震响应,并给出装配式地铁车站的加速度、变形、应力及塑性损伤的变化规律。分析表明: 1)场地类别由Ⅱ类变为Ⅲ类时,车站结构顶底间最大相对水平位移与接头张开角逐渐增大,且增长幅度变大,但接头张开角仍较小(<0.10°),验证了接头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在Ⅲ类场地条件下,拱腰、拱肩以及侧墙上下端附近的围护结构等位置易出现塑性损伤; 3)相比单向水平地震动,增加竖向地震动会显著增大装配式地铁车站结构的变形、应力、接头张开角及塑性损伤。总体来看,在Ⅱ类场地条件下,输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别为0.1g和0.2g时,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工作状态; 在Ⅲ类场地条件下,输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4g时,结构处于弹塑性工作状态且塑性区体积较大。  相似文献   

17.
详细论述了美国标准关于桥梁抗震加固设计的评估分析方法,提出了指数法和损伤评估法两种定量的初步评估法。其中,指数法能定量评估旧桥进行抗震加固的迫切性大小,便于相关部门制定区域旧桥抗震加固维修优先级目录。损伤评估法通过易损曲线的建立,侧重评估桥梁进行抗震加固的直接成本,并结合非直接成本评估旧桥抗震加固的合理性。通过中美标设计反应谱的换算,两种方法均可作为国内强震区域旧桥是否需要进行抗震加固或桥梁抗震加固优先级的参考,其中损伤评估法也可以作为国内桥梁抗震加固直接成本估算的参考。最后结合工程实例运用指数法和损伤评估法进行了具体分析运用,对国内大量旧桥进行快速抗震评估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道路系统易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淑珍  包锋 《公路》2006,(11):106-108
总结道路震害的主要因素,着重介绍道路系统易损性分析方法。结合三亚市区道路实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